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讨*
2019-02-15张存刚
张存刚,王 晶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730101)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遵循。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是要发挥人民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关注人民的利益诉求和生活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在经济制度和分配方式上体现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被资本家雇佣,分配更多地向资本倾斜,这是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加注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在改革和发展中落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劳动者倾斜,让人民成为受惠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分配制度都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致力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有获得感,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发挥人民群众的建设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牢牢坚持和把握人民主体观,让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如何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当前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也要考虑未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长远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高人民消费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始终,其中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要义,本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从经济权益方面来说,共享最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就业、收入以及消费。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共享就是要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的消费质量。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二、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认识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突出强调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他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此时,马克思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劳动的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虽然商品对于生产者而言是价值,对于消费者是使用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果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使用价值减少,消费者想要购买商品的欲望降低,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就会造成商品生产过剩,从而商品对于生产者而言的价值也就不能完全实现。商品价值作为一个市场范畴的概念,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不只是由生产者决定的,还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需求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商品的价值量的实现。
马克思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受环境的限制。人们从事比较简单的生产活动,对于商品的需求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马克思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非物质生产领域在经济生活中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呈现多样性,比如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等,一些非物质生产性劳动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甚至贡献更大。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生产性劳动,就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劳动都归结为生产性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为无产阶级争取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体现在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的规律。其中,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主要是针对某一个部门应该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第二种含义则是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问题,更加强调社会需求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既有助于解决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分配问题,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宏观调控等的实施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解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到“降成本”“促消费”,降低流通费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马克思认为流通环节作为非生产性劳动既不创造财富,也不创造价值,所以要减少对非生产环节的资源投入,使资源更多地投向生产环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价值依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注重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遵循劳动价值论,利用好劳动价值论,使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劳动价值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阐明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根本的意义上,是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替代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劳动价值论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为了人民
与要素价值论等理论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重点在于关注人在社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劳动价值论强调,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要素都是经过人的劳动和创造产生的,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是不产生新价值的,而只转移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获得维持自己及家庭成员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资本家控制着劳动者的自由和权利。“作为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求解放和谋福祉的,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提高,我们要关注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二)发展依靠人民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这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同时劳动又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支撑。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科技劳动作为复杂劳动,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正是这些劳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还创造财富,财富作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基础,只有人民通过付出劳动才能获得。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民生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要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建设作用,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才能使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人民群众的力量,使人民群众都能发挥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述,剖析了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争取权利和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质上来说就是要使劳动者都能平等地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政治权利方面或是在文化等其他方面,作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人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注点始终是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我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民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得到落实,就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人民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为争取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不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为实现广大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斗争”的理论,对我国坚持和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当前,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2013年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7年我国GDP总量82万亿元,全年增速6.9%,人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974元,比2016年实际增长7.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3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4%。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2017年末贫困发生率降至3.1%。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恩格尔系数由2016年的30.1%降到2017年的29.3%。但是与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收入和消费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在收入分配中,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存在收入差距,同时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以及人民群众享受的再分配程度都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社会保障等的建设力度,但是从政府的总体支出中来看,公共服务支出的占比依然较低。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提升人民消费水平。
(二)区域城乡发展差距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的数据,2017年广东省以89 879.23亿元的GDP总量位居榜首,江苏省和山东省紧随其后,而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分别以7 677亿元、3 453.93亿元和2 642.8亿元处于第27、29和30位,表明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显著。同时,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36 39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有13 432元,虽然近年来,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是2017年城镇居民收入仍然为农村居民收入的近3倍,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劳动者权益问题
虽然我国出台了多部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但某些用人单位依然存在劳动者权益不能得到保障的情况。部分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采取一些手段损害劳动者权益,比如不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不及时发放员工的加班工资、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同时部分企业内部还存在高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衡,普通员工的话语权不能得到公平的呈现等问题。贯彻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使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四)劳动力发展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依赖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提升能力以及劳动力质量的问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除了劳动者自身缺乏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之外,从企业和社会发展层面来讲,企业更加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发展,社会更加注重整体经济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而缺乏对劳动者自我提升能力的重视,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同时在给予劳动者提升能力的发展机会方面也是不充足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更加注重劳动力的发展和提升劳动力的质量,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要重视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真正落实劳动者作为所有者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更好地保障和发挥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重点关注中低收入者,提高对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使收入分配更多向劳动者倾斜,同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劳动者更好地成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受益者。
(二)解决好发展问题,落实共享的发展理念
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资源优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引进创新型人才,制定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重大措施,学习发达地区的经验。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和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制定和实施政策,人民群众也要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整合资源,强力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我们要解决好发展差距问题,使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协调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
企业要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关注劳动者的需求,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满足劳动者的合理要求,与劳动者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同时工会也要时刻关注和倾听劳动者的需求,保障劳动者权利和利益,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劳动者诉求,协助党和政府更好地开展日常工作。国家不仅要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还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加强法律机制的保护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扩大劳动者的话语权,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提升劳动者发展能力,发挥对经济社会的建设作用
企业要完善培养体制机制,设立专门的培养部门,给予劳动者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提高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注重劳动者能力的发展,打造高素质劳动力队伍,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人民群众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和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劳动的质量和内涵,做到学有所长、长有所用,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