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胃论》浅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证治

2019-02-15王雪宁周晓波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脾胃论升阳胃脘

王雪宁,周晓波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慢性胃炎最常见和主要的病因[1],称之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由于Hp感染引起胃黏膜层充血水肿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导致胃黏膜炎症、萎缩及肠化,形成慢性胃炎。本病多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反酸、嗳气、嘈杂等。研究表明,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减轻萎缩和肠化。治疗上,西医以根除Hp为主,虽奏效明显,但易出现根除失败、反复感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改变Hp的寄居环境,使之不利于定居或繁殖,且中药的药物依赖性小、副作用少,显示其独特优势。本病归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痞满”等疾病范畴。《脾胃论》是李东垣借鉴《内经》等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所著的代表之作,其中“脾胃是元气之本”的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及“甘温除热”理论等,均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现以《脾胃论》为理论依据,浅析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1 病因病机溯源

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多以上腹部饱胀或疼痛、泛酸、嗳气、口苦、口中异味等症状就诊,中医多与外邪侵袭、湿热中阻、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瘀血阻滞等病因病机有关。正如《脾胃论卷下·阴阳升降论》云:“人之不避大寒伤形,大热伤气,四时节候变更之异气,及饮食失节,妄作势役,心生好恶,皆令元气不行,气化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1.1 湿热中阻 吴耀南等[2]认为Hp感染当属“邪气”,其隐匿性、渐进性、反复性等特点,与中医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相似,且“湿热”环境有利于Hp的生长、繁殖。《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Hp感染损伤脾胃,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蕴于体内日久而形成湿热,而脾胃湿热又为Hp侵入致病提供了有利环境,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上腹疼痛、嗳气、口苦、口有异味等。

1.2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病基础,可以引起各种病机变化,如元气不足、升降失调、阴火内生等。《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言“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卷下·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Hp是条件致病菌,并非所有侵入机体的致病菌都会导致Hp相关性胃炎,只有当人体正气不足,损伤胃黏膜,才会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3]。《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有载:“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

1.3 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包括饮食偏嗜和饮食不洁。一方面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均可损伤脾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出现胃脘胀满不适,嗳腐反酸等。正如《脾胃论卷下·饮食伤脾论》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泄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 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于脾胃所致而然也”。另一方面为进食不洁。张万岱等[4]通过调查全国一般人群Hp感染率发现,在外就餐多者、接受过口嚼食者、饮用不洁水源者、经常食用腌制食物或熏制食物者Hp感染率高。且Hp感染存在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可能与口—口传播的方式有关。

1.4 情志失调 肝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作用。情志失调可造成人体气机逆乱,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横犯脾胃而发病。如《脾胃论卷中·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云:“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有统计学调查显示[5]:从年龄分布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逐渐增高,20~30岁达到高峰阶段,30~50岁均维持在较高水平,60岁后又逐渐降低。原因可能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相较于老年人,青中年人日常工作劳累,精神压力大,往往易致情志失调。

1.5 日久瘀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Hp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气机阻滞日久,必致血瘀。《脾胃论卷上·脾胃盛衰论》中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诸邪犯胃,气机不通,郁阻胃络,或久病伤正,脾胃升降失司,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阻滞,胃失濡养而出现胃脘疼痛,以夜间发作为甚,舌质紫暗或紫斑等。结合微观,艾春花等[6]认为胃黏膜活检常发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属胃络瘀血的表现。

2 治病求本

东垣独创“甘温除热”法,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为治疗脾胃病总纲。对于Hp相关性慢性胃炎,王彦[7]通过对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得出,本病的主要证型有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5种。脾胃湿热证占首位,脾胃虚弱证次之。治以“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为基本治则,临证治病求本,运用升阳除湿泻火、益胃补中升阳、 和胃疏肝解郁、甘酸益胃养阴、益胃活血化瘀法以提高疗效。现就其临床辨证分治论述如下:

2.1 升阳除湿泻火法 益胃升阳、除湿泻火是东垣常用治法,尤适用于本病脾胃湿热证。症见胃脘灼痛,嘈杂,反酸,恶心泛吐,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苔多黄腻,脉弦滑数。运用东垣之辛甘温之剂益胃升阳补元气而泻火,即后世之“甘温除热法”治之。代表方剂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常用方药如柴胡、羌活、升麻、防风,既可升清降浊又能起风以燥湿;白术、人参、黄芪、炙草、白芍益胃兼补肺,茯苓、半夏、陈皮、泽泻除湿;黄连、黄芩、石膏滋阴火;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燥湿。寒热并用,以益胃升阳除湿为主,清热为辅,以防苦寒伤胃。东垣常于甘温之药中加黄连、石膏、知母等苦寒之药使其成为甘寒之剂。言“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9],黄连抑菌作用最强,柴胡、黄芩、白术、黄芪、茯苓、陈皮、半夏、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均有轻度抑菌作用。

2.2 益胃补中升阳法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他认为脾胃是人的生、长、寿、养之本,如脾胃虚弱,人体所需要的阳气、阴精、营血必然受害,正常的活动便不能维系,各种疾病随之发生,故补益脾胃为治疗本病的重中之重,适用于脾胃虚弱证。症见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饥饿时加重,进食后缓解,泛吐清水,大便溏泄,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薄白,脉细或沉细。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常用方药如参、术、草甘温益胃和中,为脾胃虚弱之主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半夏降浊理气。若脾胃虚寒者,佐以柴胡、升麻鼓动中焦阳气升发,遵“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之法;甘草合白芍酸甘化阴,以防辛散太过。徐艺等[8]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发现,中草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对Hp均有体外抑菌作用。

2.3 和胃疏肝解郁法 肝胃因其土木乘克关系而往往同病。因忧思郁结,气机痞塞,肝失调达,木横侮土,胃失和降则肝胃两病。治宜疏肝和胃,理气解郁,并配伍养肝缓急、养血和络之味,兼顾其本。适用于本病肝胃不和证。症见胃脘胀或痛窜两肋,嗳气频频,嘈杂,反酸,苔多薄白,脉弦。代表方剂如散滞气汤。常用方药如柴胡疏肝解郁,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陈皮、生姜理气和胃,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炙甘草缓中补虚等。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菌和调节胃肠道运动功能[10];陈皮能促进胃排空,有体外抑菌作用;川芎可改善胃黏膜表层微循环以抑制Hp寄生;甘草可增强免疫,具有杀灭Hp的作用。

2.4 甘酸益胃养阴法 东垣不仅善用辛燥之药,亦善用温润之品。如针对胃土易于阴伤而善用益气养阴,养胃益气生津,甘酸养胃、升阳敛阴等法。适用于本病胃阴不足证。症见胃灼隐痛,伴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数。代表方剂如人参芍药汤、安胃汤。常用药物如麦冬、五味子、乌梅、甘草,配合生、熟甘草,酸甘化阴,以益胃养阴;当归、枸杞子、芍药养血滋阴;沙参、石斛、玉竹养阴生津等。有研究表明[11],中草药沙参、石斛、枸杞子、乌梅、甘草等可增加胃酸浓度,使胃泌素得以正常释放,改善内环境,从而抑制Hp的寄生和繁殖。

2.5 益胃活血化瘀法 东垣擅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胃病,然其立方中也常用到活血化瘀药辅助而行。其意在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根,不可须臾相离,益气可以生血、活血,而活血也可以益气、行气,相互促进。本病病机复杂,久病多瘀多有体现,活血化瘀法尤适用于胃络瘀阻证。症见胃脘刺痛或痛有定处,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代表方剂如调卫汤、清阳汤。常用方药如当归、桂枝、红花、苏木养血通络,活血祛瘀;丹参活血通经;三棱、莪术活血软坚;蒲黄、五灵脂通利血脉,行血消瘀;三七粉、白及一散一收,增强活血止血散瘀功效等。药物实验证明,当归、丹参、三棱、莪术、三七粉均有抑菌作用;莪术含有芳香挥发油,能直接兴奋胃肠道平滑肌,化瘀消痞止痛健胃作用颇佳[12];丹参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抑制炎性反应。

3 结语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紧张劳作,加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致使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病病机复杂,以脾胃虚弱为本,Hp感染更伤脾胃,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胃黏膜失于濡养而发生炎症、萎缩等病理改变,或气机升降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胃络,导致胃黏膜血运障碍,亦可发生炎症、萎缩。因此治疗本病,当以补脾益胃为本,兼以清湿热,疏肝气,养胃阴,行气血。东垣在治疗脾胃病的同时,还强调预防与调养,即养精神、适寒温、节饮食、畅情志、慎起居、忌劳倦,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猜你喜欢

脾胃论升阳胃脘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疏风升阳治失眠
《脾胃论》治未病思想之于慢性病防治探析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研读经典——《卑胃论》心得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