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士茶茶艺表演探究儒家学派的礼仪

2019-02-15

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人雅士文士冲泡

高 虹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310013)

1 引言

中国素有客来敬茶的待客之道。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这绿色的叶子不仅仅可以用来解渴、治病,还承载着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丰富的文化内涵。自我们的祖先从发现茶以来,不仅茶的饮法在不断创新,从鲜叶生吃到羹煮食用再到饮用;从煎茶到点茶到瀹饮,它承载的中国传统礼仪的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并将这些思想通过茶艺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不同的茶艺表演均有礼仪的规范,而在文士茶茶艺表演中着重体现的是儒家学派的礼仪规范。

2 礼仪在茶艺表演中的作用与地位

礼是一种制度,也是日常生活的准则。礼仪要求内外兼修,正所谓“德诚于中,礼形于外”。茶艺师不仅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优雅的仪表风度,得体大方的举止也是其不可缺少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艺术化的生活美学,它将茶的沏泡技艺与音乐、插花、书画等艺术相结合,构成一个有主题、有思想的综合性艺术表现载体。

3 儒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茶文化在形成之初,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茶与儒通,通在中庸之道,通在格物致知,克明峻德,通在齐家治国平天下……”。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句话被视为我国古代茶文化以及茶德思想的开篇之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由物质层面深入到精神层面。唐代,文人雅士间的饮茶活动十分繁盛,他们写茶诗、绘茶画,举办各种茶事活动,茶艺表演的雏形开始形成。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修身”、“君子慎独”等精神在众多的茶诗、茶画之中也得到了体现。韦应物在诗中写道: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在他的眼中茶并不是俗物凡品,而是高洁的、具有精神内涵的,能与“幽人”沟通交流的,懂得对方心思的仙草。

宋代,茶的主流冲泡方式为点茶法。茶艺师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比试点茶技巧,高超的茶艺师甚至能将茶汤表面浮现出文字或图案,被时人称为“茶百戏”。朱熹是宋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生茶乡的他认为“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朱熹晚年开办书院时,将书院两侧开辟为茶圃。在讲学间隙,朱熹亲自种茶采茶,他以茶修身、以茶励志、以茶喻理。这使得茶文化与儒家思想进一步相互渗透。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的“废团茶,兴散茶”新政出台,团饼茶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冲泡方式也开始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沸水冲泡茶叶的瀹饮法的流行。散茶的兴起,促使明代“文士茶”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格局,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将茶的品饮与生活、风尚以及人生哲思等相结合,在冲泡表演过程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礼让有序等精神。

4 文士茶茶艺表演中礼仪的体现

文士茶艺是以文人雅士为主体,追求“清精俭和”的境界,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冲泡、品茗时讲究环境幽雅、器具精巧、气氛和悦,通过插花、挂画、焚香、点茶着力体现静雅的风格,从而追寻修身养性的真趣。中国茶叶博物馆编制的文士茶茶艺表演,取材于朱熹故里江西婺源,专家们经过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努力向大家呈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江南一带文人雅士饮茶的普遍风貌。通过赏心悦目的茶艺表演,宾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古人的饮茶习俗和礼仪。

4.1 文士茶茶艺中的服饰礼仪

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茶艺师常伯熊和茶艺师陆羽先后为御史大夫李季卿表演茶艺,前者注重礼仪的表达,“着黄衫、戴乌纱帽”,一边冲泡一边向宾客介绍茶叶的知识,受到的大家的一致好评,而陆羽出场的时候却“身衣野服”立即遭到了“李公心鄙之”的结果。由此可见,注重服饰礼仪,在不同的场合需穿着不同的服饰。文士茶茶艺表演着力展现的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在服饰礼仪方面要求符合文人雅士的形象。所以现在的茶艺表演中男士通常着常服,女士服饰选择上衣下裳,色彩不易过分艳丽,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

4.2 文士茶茶艺中的揖礼礼仪

《礼记·冠义》中提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仪规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茶礼就是其中一个分支。茶礼是茶事活动中涉及到的礼仪,既能用于规范、统一茶事活动的流程,又能为茶事活动增添文化内涵。揖礼就是茶艺表演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行礼姿态。

揖礼为相见之礼。茶艺表演中男士行礼时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两手交叠,左手掌心紧贴右手掌背,掌心面向自己,两手合抱,拱手为礼;女士,则双手自然下垂,右手握住左手并相叠于在腹前。茶艺师鞠躬幅度的掌握一般随情感而定,茶艺表演开始和结束时,鞠躬幅度掌握在15°-30°,冲泡过程中随着茶艺师对茶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宾客的情感不断加深,在鞠躬的幅度上也有所变化,鞠躬幅度加深至45°-60°。特殊场合也可以鞠躬90°。

行揖礼首先要保持正确的站姿。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样。”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对站立的姿势也有礼仪规范。站立要“立如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时那样端庄持敬,身体挺直端正,不能倾斜,不能将重心放在一脚,另一脚虚点地,像跛子一样。站立的位置不宜在门的中央,以免妨碍他人的出入。站在两个并立的人中间也不合适。站立看似简单,但要体现出谦恭有礼的态度,明辨尊卑上下。

行礼动作应柔和连贯,本着适度的原则、谦和的心态,去表达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敬意。需留意眼睛的视线,动作的幅度等。在行揖礼时,行礼者应该怀着对对方的真诚敬意行礼,目视对方,面带微笑。

行礼的对象也有讲究。《礼记·曲礼》中记载:“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

4.3 文士茶茶艺表演中的焚香礼仪

礼仪一词是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仪,度也。” 说明礼最早出现在祭祀活动中,出现在对大自然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在对这些神灵敬拜和求告的过程中,在希望获得神灵佑护和消灾降幅的期盼中,逐渐形成了一定仪式、制度,这些仪式被固定并沿袭下来后就形成了最初的“礼”。净手焚香,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士茶艺中常会加入焚香的仪式,在开始冲泡之前净手焚香,通过一系列动作表达对神灵以及对古人圣贤的敬畏之心。

4.4 文士茶茶艺表演中的斟茶礼仪

礼仪是社会交往中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对秩序规则的遵循,对和谐生活的呵护,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在文士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将本来已经十分洁净的盖碗再次清洁一遍,表达了对宾客的尊敬之情。

茶,生于灵山之妙峰,承甘露之芳泽,秉性清灵玄幽。珍贵的茶叶,来之不易的净水,巧夺天工的茶具等,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均需劳动创造所得。孟子说:“尊敬之心,礼也”说明礼的实质只有一个字——“敬”。包含了对人的尊重、对器物的敬爱,对大自然的敬畏。茶艺表演中的礼仪不仅仅指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还有尊重茶叶,尊重茶具的要求。这些在斟茶礼仪中都能得到体现。

4.5 文士茶茶艺中的茶席布置及敬茶礼仪

文士茶茶艺表演在茶席布置时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行为规范,特别注重以“人伦”关系来组织,以儒家的规范秩序为指导思想,注重讲究礼序尊卑。香炉置于茶席正中的尊位,器具选择传统的青花瓷,茶席左右两侧辅位摆放茶叶罐、赏茶盒等,主泡器为盖碗茶具,放置于茶艺师正前方,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其它茶具的位置为后备。敬茶时,茶艺师必须将茶双手捧给宾客,《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孔颖达疏:“奉之者谓仰手当心奉持其物”。先敬谁后敬谁,按长幼尊卑顺序进行。

5 结语

茶礼表达了仁爱、敬意、友谊和秩序。通过饮茶修养自身谦卑温和的性格,结交彬彬有礼、心怀敬意的茶友,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使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有序。

《论语》中提到:“不学礼,无以立。” 《礼记》中也说“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文士茶茶艺表演正是在古文献的基础上,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之下,复原的古代江南文人雅士恬淡茶风的场景。

猜你喜欢

文人雅士文士冲泡
以“冲泡法”教读古典诗词的一点尝试
歲朝图 文人雅士篇
古代文人雅士的合称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荷叶茶防治便秘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清代布衣文士蒋德诗文辑
文人至宝 石之奢华
北朝文士温子升的评价问题
不同茶叶最佳冲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