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2019-02-15孙春霞邵元海徐德良

茶叶 2019年4期
关键词:天敌茶树茶园

孙春霞 邵元海 徐德良

(江苏省茶叶研究所,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有限公司,无锡 214000)

茶叶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饮品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百姓的身体健康,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茶叶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茶园病虫害防治方法中,化学防治以其操作简便、经济有效、见效快和防效高等优势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农药残留随之成为制约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绿色植保方针前提下,遵循生态调控,首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条件下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为了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升茶叶品质、发展生态茶园,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目前茶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调控

生态调控是围绕茶园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调节茶园-害虫-天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达到抑制茶园害虫发生,使整个茶园生态系统持续高效、低耗发展的目的[1]。

做好生态调控要求:掌握茶园及周围环境中主要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茶树各生长季节,调查茶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情况,总结二者之间的消长规律,保护茶园生物群落多样性,为害虫天敌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增加茶园四周植被,选择不易滋生害虫的防护林和绿化带(香樟树、桂花树等),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在茶蓬沟间隙种植三叶草和紫云英等绿肥植物,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茶园内适量放养鸡鸭鹅,可防治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2]。

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通过茶树栽培管理措施进行虫害防治的根本方法。结合种植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选取抗病虫害的茶树优良品种,合理种植,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适时采摘,合理修剪和台刈,重施基肥,适量追肥。

2.1 选择良种,合理种植

开发新茶园时,要推广品质优良、对当地气候适应性好、病虫害抗性强、品质佳、产量高的茶树品种。合理种植,避免单一品种的大面积栽培,注意早生、中生和晚生品种间的搭配,丰富物种多样性;在茶园内或周边种植诱集或驱避植物,如迷迭香对害虫表现出明显的驱避作用,诱集作物可将害虫引诱到一起进行集中捕杀[3-5];在风口密集处种植防护林,茶园周围和空隙地种植高大的乔木作为覆荫树,树种选择以落叶或常绿的乔木型树木为主,如香樟、天竺桂、银杏和红叶石楠等[6],保护茶园原有的植被,减少有害生物的入侵。

2.2 加强茶园管理

适时中耕,分别为春夏茶后的浅耕(深度3~8 cm),秋茶后的深耕(深度15~25 cm)[6],耕除时要及时清除杂草,使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使土壤底层的害虫受到机械损伤和暴晒而死亡,表面的害虫深埋入土壤而死亡,也有利于害虫天敌入土觅食;减少草害的同时,可改变茶园的生态环境。采用人工清除茶园的顽固杂草,但要保留适量的一般性杂草调节茶园小气候,并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在采摘季节,及时分批采摘茶叶嫩梢,减少害虫食源,降低病原基数和虫口密度;每年在初春惊蛰前后进行轻修剪(3~5 cm),对茶尺蠖、茶毛虫和长白蚧危害严重的茶园,及时进行深修剪(10~15 cm)和重修剪(离地面40 cm),更严重者进行台刈彻底防治,及时清理茶园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销毁[7]。

2.3 重施基肥,适量追肥

科学施肥对提高茶树抗逆性,促进茶树健康生长,改良茶树营养状况有着重要意义。基肥主要包括农家肥、饼肥、沤肥和堆肥等;磷钾肥的补充要适当,氮肥的使用标准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避免偏施;可施用一定量经过有机认证的叶面肥,但距离茶叶开采 10 天前就必须停止施肥;控制尿素施用量,根据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适时追肥[8-9]。

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利用害虫的特殊趋性,通过物理因子和器械的方法来消灭害虫或阻断其侵入,预防害虫发生,其有效应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包括诱集法(杀虫灯、粘虫板、食饵诱杀等)、阻隔法(铺盖防虫网、建立隔离带等)和捕捉法(人工捕捉、除虫机捕杀等)[10]。

3.1 捕捉法

人工捕杀是根据某些害虫集中活动、产卵的特性,选择害虫栖息地进行的降低虫口密度的传统方法。包括:人工刮除树干上的蚧壳虫;用铁丝刺杀蛀干害虫;人工捕杀群集发生的茶毛虫;利用吸虫机的风力在植物顶部将昆虫吸入后,将其粉碎等。

3.2 诱集法

依据茶园害虫不同的趋向性,可采用不同的害虫诱集方法。利用茶尺蠖、茶毛虫、象甲和天牛等趋光的特性,采用杀虫灯诱杀多种害虫(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黑光灯,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7];利用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和蚜虫趋黄、蓟马趋蓝的特性,以粘虫板黄色面诱杀小绿叶蝉、蚜虫和黑刺粉虱成虫,以蓝色面诱杀蓟马[11];利用害虫趋味性,用食饵(糖醋酒液、毒饵)诱杀鳞翅目成虫。

3.3 阻隔法

以防虫网为代表,设置障碍物阻止害虫危害或蔓延,可有效防治小绿叶蝉、茶尺蠖和斜纹夜蛾等害虫,该技术绿色环保,实用性强,已在许多地区推广应用。

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以茶园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茶树、害虫和天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抑制虫害发生。包括保护害虫天敌,运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和性诱剂等方式。

4.1 以虫治虫,以螨治螨

利用茶园丰富的有益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益螨等),其中蜘蛛在捕食性天敌中所占的比例达到90%以上,对小绿叶蝉的防治起到关键作用[12-13],寄生蜂也是抑制茶小绿叶蝉数量的重要因素[14]。充分发挥天敌对害虫的自然防治效果,在保护天敌的前提下,可进行人工饲养并释放,如利用草蛉、食蚜蝇等捕食蚜虫;利用瓢虫防治蚧类和黑刺粉虱;单白绒茧蜂可寄生茶尺蠖幼虫;捕食螨防治螨类害虫(茶橙瘿螨、茶叶瘿螨等)。秋后在茶丛适量留存落叶,为天敌提供越冬场所;增加茶园周围植被,为天敌提供蜜源和栖息场所[15]。“生物导弹”技术可使茶园内携带病毒的赤眼蜂寄生于害虫卵块内,阻止其孵化,达到控制茶园内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16]。

4.2 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印楝素、除虫菊和鱼藤酮等)是一种对天敌较为安全的农药,对鳞翅目害虫和假眼小绿叶蝉等有一定的效果,作用方式为毒杀、引诱、忌避和麻痹等。目前在茶园内使用广泛的有0.2%苦皮藤乳油、20% 查虫清水剂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同时可减少对有益天敌(蜘蛛、草蛉等)造成的危害[17-18]。

4.3 微生物制剂

茶园害虫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目前,茶园害虫防治应用较为广泛的微生物制剂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B.popilliae)、球形芽孢杆菌(B.sphaericus)、缓病芽孢杆菌(B.lentimorbus)、白僵菌等,大大减少了茶树害虫(特别是鳞翅目、同翅目类害虫)的发生,对茶园天敌并未造成不良影响[17,19-20]。

4.4 性诱剂

昆虫信息素又称外激素,是从昆虫体内释放到体外,引起同种昆虫其他个体行为反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化学物质。以高灵敏度、强特异性、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前景[21]。当前在茶园中使用较广泛且效果较好的性信息素有茶心蠖茶毛虫性信息素、茶卷叶蛾性信息素等[22-24]。一方面可干扰交配,另一方面可用于大量诱捕、预测预报,包括单独使用和结合诱捕器、色板、诱虫灯等两种方式[15]。

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具有防效高,见效快,使用简便等优点,在茶园绿色防控中使用化学农药必须坚持安全和合理两个基本原则,达到控制和降低农药残留的目的[25]。按照农业部推荐标准,严禁使用茶树禁用农药,适时适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农药,在矿物源农药中允许使用硫制剂、铜制剂。可在害虫的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茶尺蠖;选用虫螨腈、甲维·噻虫嗪、联苯菊酯、唑虫酰胺等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选用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茶毛虫[2,26]。

6 小结

生产优质高产的生态有机茶叶,是我国当前茶行业的发展方向,而病虫害防治是保障茶叶品质的基础工作[8]。茶园病虫害防治要遵循生态调控,在农业防治基础上,首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必要条件下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因地制宜,综合各种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兹生的环境条件,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5,27-29]。

害虫天敌的人工释放,要选择适宜的天气(温度、湿度),保证其存活率;粘虫板应选用材质好、抗日晒、耐雨水冲刷、进行双面诱杀的产品,注意当粘虫板因自然原因失去粘着力、害虫布满无法再粘害虫时应及时更换,与其它防治措施配合使用效果更佳;使用诱捕器前,为保证诱捕效果,应查明茶园主要害虫种类,使用过程中要定期更换诱芯;杀虫灯要选用天敌友好型,天敌高峰期避免亮灯;必须根据害虫的种类针对性选择生物农药的种类,把握合适的用药时机,采用挑治,避免盲目普治,尽量在天敌不活动期施药;在化学药剂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把控药液浓度、用药量和施药次数等,禁止在茶叶上使用限用农药,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环境污染,注意不同剂型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茶园、有机茶园和大面积示范区逐步建立,大量事实表明茶园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是有效的,对降低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减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天敌,降低防控成本,保障茶叶品质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天敌茶树茶园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茶园飘香
天敌昆虫
——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果园天敌(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湄潭茶园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