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平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2019-02-15刘思嘉孙丽平
刘思嘉,孙丽平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lnann综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又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该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前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或发生于胃肠道炎症病程中,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伴有腹泻或便秘等症状[2]。该病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病情缠绵,易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日常学习活动[23]。导师孙丽平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学验俱丰,对本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现将其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并无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特征和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腹痛”“癥瘕”的范畴[4-5]。《内经》中首次提出腹痛这一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腹痛作为病症,于《诸病源候论》中首次出现,书中对小儿腹痛的病因病机做了相关的论述,此后,历代医家逐渐对本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小儿腹痛的主要病位在脾、胃、肠,主要病机是痰湿、食积等病理因素相搏结于肠间,气机郁滞,经脉痹阻不通,致使痰核形成,不通则痛[6]。无论是饮食偏嗜生冷或寒邪所侵,出现经脉痹阻,气血壅阻,气滞不通;饮食积滞,气机升降失调而使腹部胀满而痛;或是久病体虚,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机不畅等均可导致腹痛。
2 辨证施治
导师孙丽平教授根据临床所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分乳食积滞型和脏腑虚寒型,临床上以乳食积滞型较常见,故本着治病求因的原则,以自拟方元术止痛散联合我科自行研发穴位贴敷理气止痛膏外敷脐部治疗。小儿“脾常不足”,易伤于乳食,脾失健运,化湿生痰,痰湿互结,故用软坚散结之法以消散痰结,此乃治疗本病的创新之处。若腹痛日久,可适当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小儿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而容易导致喂养失宜、纳食失节,而损伤脾胃之气,故在治疗上尚需保护胃气,忌用苦寒之品,以免伤及脾胃,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
2.1 内治法 导师孙丽平教授在治疗本病时以“软坚散结,消积止痛”为治法,创立了自拟方元术止痛散。方由延胡索、莪术、三棱、夏枯草、海藻、昆布、白芍、陈皮、炒麦芽、炒谷芽、厚朴、甘草等组成。其中延胡索、莪术为君药,延胡索,其味苦、辛,性温,归肝、心、胃经,善行气,可上可下,具有利气,活血止痛的功效。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功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两者相互配伍为君,共奏消积散结,行气止痛之功。三棱味辛、苦,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夏枯草味辛、苦,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昆布味咸,软坚散结,消痰;海藻咸、寒,《本草纲目》记载:“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 之坚聚”。其与昆布、相须为用,以增强软化坚硬、消散结块之效[7]。另外,两药常用于治疗瘿肿,此为老药新用。白芍其味苦、酸、甘,本方中取芍药甘草汤之意,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以上共为臣药,以助君药行气止痛,软坚散结。佐以陈皮行气止痛;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炒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厚朴味苦、辛,具有燥湿行气,平喘消痰的功效。使药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日久便干加火麻仁、郁李仁;大便不整加白术、薏苡仁;大便燥结不通加枳壳、番泻叶等,若便稀则番泻叶减量或停用,不可久服,以免药物依赖[8]。久病必瘀,故病程日久者,可适当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等。
2.2 外治法 外用中药穴位贴敷理气止痛膏。理气止痛膏乃我科室自行研发配制,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神阙穴位于脐部正中,将中药敷贴于此穴,药物可对穴位产生刺激,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发挥穴位及药物的双重功效[9],内外合治,疗效显著。
3 病案举例
王某,男,7岁,于2018年5月8日因间断腹痛1月余,加重2 d就诊。 患儿平素嗜食肥甘厚味,1月前继上呼吸道感染史后,出现间断性脐周疼痛,无明显规律,饮食不振,精神欠佳,大便干,家长未予重视。2 d前,患儿进食烧烤后,腹痛症状加重,拒按,食纳差,夜寐欠安,大便干,矢气频作,小便黄。查体:咽部无充血,心肺正常。腹部略膨隆,脐周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舌质红,苔白厚,脉沉滑。辅助检查:小儿胃肠道彩超提示,脐周肠系膜可见多个椭圆形低回声,较大者为1.2 cm×0.6 cm。中医诊断为腹痛,西医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方药:元术止痛散加火麻仁20 g,郁李仁20 g,莱菔子20 g,4 剂。1剂/d,分3次服用,配合穴位贴敷理气止痛膏外敷。2018年5月12日2诊:患儿腹痛明显减轻,纳少,夜寐欠安,二便正常。舌淡,苔白厚。予原方去三棱、夏枯草、白芍,加当归15 g,丹参10 g,沙参15 g。继服4剂,煎服法同前。2018年5月16日3诊:腹痛缓解,神疲乏力,纳可,寐安,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辅助检查:小儿胃肠道彩超提示:胃肠少量积气;予上方去莪术、海藻、昆布,加党参1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继服4剂,诸证消失。嘱家长合理喂养,清淡饮食。停药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该患儿乳食无度,宿滞不消,故可见腹痛拒按,大便干,舌苔白厚等食积之象。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若饮食无度、不节,损伤脾胃,乳食不化,停滞中焦,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故生腹痛。治以软坚散结,消积止痛,内治与外敷相结合,消补兼施,在基础方上加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2诊患儿腹痛明显减轻,因久病入络血瘀,故去散结止痛药,加入活血化瘀之品;3诊患儿腹痛缓解,食欲尚可,后期治疗可适当加入党参、炒白术等补气健脾之药。
4 小结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多因炎症刺激引起消化功能紊乱[10]。其中多数为病毒感染,少数为细菌感染,有研究发现,支原体感染也可导致本病发生[11]。西医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解痉止痛等药物治疗,多数情况下疗效欠佳,且容易反复发作[12],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孙丽平教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食积日久可化热,易出现实热体质,容易罹患此病[13],故应指导家长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饮食搭配,倡导“乳有时,时有节,则令儿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饮食调护,多进食水果蔬菜[14]。该病在临床发病率较高,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能缩短疗程,且能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家庭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