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研究
2019-02-15张志坚史佳玲
张志坚,史佳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理论成果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科学的群众观,表现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界对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始于2014年,在“中国知网”以“习近平”和“群众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出相关文献共90篇。其中,期刊文献55篇、硕士论文34篇、会议论文1篇。从研究主题看,现有文献大多是从宏观角度对习近平群众观进行分析,鲜有专门针对其生态文明思想来探析群众观的。实际上,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同样蕴含着科学的群众观。本研究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切入点,分析其蕴含的群众观,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
一、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的形成基础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活水源头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通过5 000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些文明成果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习近平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而且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指导实践,在“平‘语’近人节目”中习近平的用典正是他科学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天人合一”和“民本”思想,如“知命畏天”“道法自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等,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摒弃了中国古代帝王的纯粹“驭民”“治民”之术,真正将人民视为国家的主人[1]。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形成的活水源头。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也很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进行了详细论述,正如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所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这些思想都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观元素。习近平不仅能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还能够科学运用其指导实践,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人民主体价值观为主线,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可见,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及其蕴含的人民主体性,是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智慧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形成的实践智慧。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将保护环境与改善民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整治山河,除害兴利”的思想,通过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空气和水质污染,邓小平大力倡导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要求统筹生态和民生协调发展[3]。江泽民也十分关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明确提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兼顾,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胡锦涛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通过统筹兼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见,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实践智慧都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群众观,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四)治理经验
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也是他对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习近平始终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强调生态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中心[4]。例如,1985年他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就主持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后来到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时又对该地区的生态建设进行了科学规划,提出了“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发展思路。2005年在浙江省工作期间又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张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科学指导了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由此可见,从在基层工作到地方主政,再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紧密联系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这些治理经验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五)现实驱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形成的现实驱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环境问题,如资源不足、生态退化和污染严重等,不仅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满足,以及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转向了“盼环保”“求生态”,可以说当前人民群众对环境的关注度逐渐升高,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换句话说,人民群众对于“绿水青山”的需求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正是形成于回应人民的诉求,努力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可以认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诉求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形成的现实驱动。
二、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理念。人民性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灵魂[4]。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深刻的群众观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体现。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
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以空气质量为例,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29.3%,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满足。习近平在工作中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且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自觉将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于人民的利益之中。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论断,如“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5],“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7],要“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 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8]363。 这些都是基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新变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表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环境问题当作民生问题来对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和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和思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生态治理工作应允许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既要作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又要成为生态治理的评估者[9]。事实上,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不仅离不开自然界,而且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密切联系群众,又要紧紧依靠群众。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群众,而且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以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报告还提到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及“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从这些科学论断看出,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自觉性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共享”作为其发展观的核心,正如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的共享发展观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也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他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1]。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主张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广大人民的立场出发,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并且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要及时治理,通过环境治理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不断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习近平看来,“共享”的主体不仅仅是当代人民,还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他还提到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8]208。由此可见,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充分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群众观。
三、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的群众观的意义与价值
(一)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自觉地肩负起了谋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使命。例如,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价一切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最终落实到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么样建设党进行了探索,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历届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而且,还将这一理念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习近平在坚持群众观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化了生态环境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二)营造了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的第9部分单独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统领,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开启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征程。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不仅对各级政府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指导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节能减排。此外,对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公众的环保积极性,促使公众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总之,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三)贡献了促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
生态环境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习近平不仅重视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关心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站在全球战略发展的高度,针对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倡导世界各国摒弃民族分隔和民族对立,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的生态环境挑战,充分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1]。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给世界体系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在不平等的全球经济秩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需要,往往将本国的污染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虽然缓解了本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这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习近平着眼于世界视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倡导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共同构建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着眼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立足于解决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向世界贡献了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