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综述

2019-02-15吴传清杜宇宋子逸周西一敏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吴传清 杜宇 宋子逸 周西一敏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018年9月15日,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在长江大学举办“首届长江经济带30人论坛”,来自重庆工商大学、长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南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20余家沿江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围绕“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研讨。

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义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深入阐述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认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首先应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指导下的发展。他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应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长江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二是“长江病痛”不能根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围绕以“共抓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他提出4点建议:一是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二是突出治理化工围江,探索共抓大保护措施;三是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四是重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表现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扶贫任务艰巨繁重、区域合作及城市群协同力度不足。围绕协调性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他建议要协调性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协调性均衡推动科创资源区域统筹,协调性均衡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协调性均衡推动形成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

湖北省发改委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处王金桥调研员在《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湖北实践》的报告中指出,在共抓大保护的背景下,要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要深刻领会“五大关系”的内涵实质,结合湖北实际,全面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他围绕新时期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5点建议:一是准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二是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共抓大保护的基础上推进绿色发展;三是准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将一张蓝图干到底;四是准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五是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建设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他围绕探索“两山论”的理论路径,提出“三问”:一是如何正确认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标准和核算方法;二是如何正确理解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探索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定价成本监审制度和价格调整机制;三是如何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二、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在《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格局与形成机理》的报告中指出,中美贸易战迫切要求我国重新定义全球产业链,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国经济崛起的关键,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需重视创新网络培育,这是实现长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他认为,创新替代劳动、资本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已成为我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采用联合申请专利和联合发表科技论文的数据对创新网络进行了研究,发现创新网络呈发展水平不高、节点初现、具有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空间集聚性增强、不同创新环节存在不同创新主体等特征。他通过分析影响因子与作用机理发现,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网络形成中的行政力作用异常强大,理工高校与央企作用显著,资环汇集的大城市优势明显,多维邻近性作用显著。对此,他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一是要重视创新门槛研究,避免创新活动“一哄而上,一拍即散”发生;二是要深化多维邻近性分析,构建多层、多类的因子体系;三是要建立基于龙头企业的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

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汪发元教授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9年数据的动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的报告中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经济呈脱实向虚的发展趋势,研究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他利用1997~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长江经济带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二是科技创新推动本地实体经济发展,对相邻省市实体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三是长江经济带金融支持偏向服务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发展,阻碍本地及相邻省市实体经济发展;四是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程度较低,不利于本地及相邻省市实体经济发展;五是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和城镇化率提升对相邻省市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区域空间的溢出效应;二是合理制定产业规划,避免区域产业同质竞争;三是强化创新政策引导,着力服务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四是建立区域技术市场,加速技术金融跨区域流动;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在《长江经济带环境规制、偏向技术进步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习总书记在重庆和湖北武汉组织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一体化发展、下一盘棋的两个重要问题。他认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阶段,资源和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纳入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中,提出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揭示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同时他强调技术进步偏向性反映不同要素对技术进步的差异化作用,更能揭示经济增长的源泉。他采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空间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规制和技术进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与全国相比,长江经济带GTFP较低,仅上海、江苏、浙江、重庆的GTFP较高;二是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GTFP的提升作用尚未显现,企业可通过支付排污费增加污染排放;三是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增加了单位资本和劳动边际产出,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显著促进GTFP提升;四是发达地区及周边劳动力转移通过技术进步溢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技术进步有助于抵消环境规制对GTFP的抑制作用;五是技术进步对环境规制下周边地区GTFP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目前环境规制政策尚不足以促进GTFP提升。在环境规制作用下,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周边地区GTFP提升。基于上述结论,他认为应重视人力资本、因地制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加强合理的污染控制、继续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和引导外资,并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六大重要任务:一是确立水资源利用上限,妥善处理江河湖库的关系;二是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三是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环境统防统治;四是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的城乡环境;五是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六是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系。

三、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

原国务院三峡办巡视员周维研究员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要有大战略》的报告中全面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的现状。目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规划多且实施难、绿色转型难度较大,存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难题。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要有大战略,提出解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四大战略:一是树立次国土、大区域整体观;二是国家担当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主体责任;三是实施长江上中下游分类保护战略;四是建立共保共治的利益责任共同体。基于上述四大战略,他提出改善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现状的八大措施:一是强化大保护的中央事权和地方责任;二是在绿色发展中实现大保护;三是提高《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绿色含量;四是加强大保护的法律保障;五是提高对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六是改革长江流域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七是开展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战略研究;八是重视大保护中的地方特殊关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邓宏兵教授在《长江经济带研究的困惑与思考》的报告中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研究的重点方向,需从五个方面重点研究:一是厘清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历程,进行病理诊断和问题剖析;二是诠释理论基础、厘清绿色发展五大关系脉络、研究资源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安全问题,推进重大理论问题分析;三是围绕研究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发展“项目化、工程化”、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推进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四是总结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探索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模式和经验;五是不断完善重大举措和政策建议等方面内容,立足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结合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的相关实践问题,提出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对策建议。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张治栋教授在《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实证分析》的报告中利用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效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在此基础上,将沿江城市与非沿江城市分开讨论,分析出区域作用的个性特征与空间规律。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长江经济带绿色效率有所下降,空间分布呈现低值集聚状态;二是环境规制显著促进本地区绿色发展,对周边城市有着一定的正向示范效应但力度不强;三是合理化对本地区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周边地区具有不显著的负外部性,高级化促进本地区绿色效率提升,但引致临近城市绿色效率水平下降;四是环境规制与合理化的交互项对本地区及周边城市绿色效率均存在着不显著的抑制作用,环境规制与高级化的交互项显著促进本地绿色效率提升,并对周边城市有着一定的正外部性;五是沿江城市中,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调整对绿色发展均具有较显著作用,非沿江城市中高级化的调整作用更强。基于上述结论,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根据各地经济现状与产业布局,实行适度环境规制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有效激励企业进行生产与治污技术创新,发挥正向示范效应,实现绿色效率全面提升;二是完善区域间产业链的生产整合和价值对接,避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波动与污染转移,充分发挥生产与环保等技术溢出的关联效应,使产业结构调整对本地及周边地区产生双重正向影响,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效率“高高”集聚;三是注重沿江城市与非沿江城市绿色发展的异质性,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耀彬教授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促进减贫了吗?》的报告中提出,长江经济带各省绿色发展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总体上升趋势,但绝对贫困状况却呈现恶化趋势,减贫形势严峻,长江经济带各省绿色发展水平与绝对贫困状况均存在空间分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上中下游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且上游地区绝对贫困状况恶化速度远低于中下游地区。他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减贫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收入差距的变化,这种抑制程度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他详细阐述绿色发展的减贫作用机制,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下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抑制减贫;二是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减贫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他选取2000~2016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采用静态回归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对两个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对减贫存在轻微抑制作用,且绿色发展与减贫之间存在门限效应,以城乡收入差距指数低于0.5190为门限估计值;二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减贫效果受收入差距影响,在低区制区间绿色发展对减贫有促进作用,反之具有阻碍作用。

重庆工商大学文传浩教授在《积极探索构建重庆全域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深入推进长江上游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的重点区域在上海,难点区域在重庆。他认为,传统“生态产业”表现出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特征,而现代“生态产业”是一种融合全空间、全领域、全产业、全过程、全要素的产业,其构建路径主要包括存量改造、增量培育、变量创生三条路径。文教授对于构建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提出八点建议:一是坚定不移推进重庆绿色发展之路,在重庆全域推进绿色发展试验区;二是保持重庆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绿色+”理念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三是全域构建重庆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四是探索创建现代经济产业绩效考评制度;五是深入推进生态产业梯度化、污染无差异化和征收主体精准化的环境税制度;六是以“三变”为创新手段推进重庆生态空间转变为生态资源;七是通过绿色生态金融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八是搭建政产学研用综合平台,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

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钟业喜教授在《信息流视角下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的报告中,从信息流视角下城市网络结构总体特征、组团特征、组织模式三个方面详细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特征。他认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流动空间作为区别传统场所空间的一种新型空间形式、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推动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之一,而流动空间内的要素本体也将进一步加快网络中城市角色转换频度和速度。同时他指出,长江经济带内各城市信息流强度得到显著提升,但大量信息流增强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或已有存在城市联结对中。他进一步通过分析多元尺度下信息流强度后发现,区域内已形成以上海、重庆为核心的两大稳固的强联系轴带和四大跨省域联系的网络拓展薄弱区,城市网络结构稳定性日趋增强,但城市群间的联系仍处于弱连接状态。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研究员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报告中从概念缘起和现实背景、推进路径两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进行分析。他强调,习总书记在湖北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虚多实少,城市群缺乏协同、带动力不足,提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能否结合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实现差异化发展的研究命题。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推进路径:一是努力推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差异化发展,他认为要实现长江经济带差异化协同发展,需要明确三大城市群的发展定位,以龙头城市发挥不同功能为引领,推动三大城市群差异化发展。其中,上海应发挥对全流域和长三角的带动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武汉应发挥对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长江总部优势、充分挖掘科教潜力,加快打造成国际交流中心;重庆应发挥对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建设功能性金融中心,发挥对外开放龙头作用。二是完善连接三大城市群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整合港口资源;加强航道建设,既要加快形成干支流协调的高等级航道系统,提升三峡枢纽的通航能力,也要提高港口现代化水平,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大力发展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管道运输,建成合理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为城市群发展创造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条件。三是协同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大中小城市产业协作,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等产业集群。四是打造国家经济地理横轴,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形成以上海、武汉、重庆为核心的国家经济地理横轴,加快长江经济带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发挥大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培育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他认为,长江经济带比美国国家地理横轴规模更大,动力更足更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驱动轴,更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荆楚理工学院梁小青教授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路径研究》的报告中围绕“理论内涵、主要问题、发展路径”三个方面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进行剖析。他强调汉江生态经济带是基于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初衷提出的,从流域功能调整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增长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个方面对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初步解读。他指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的供需不协调;二是生态恶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协调;三是流域内部的区域发展不协调;四是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客观情况不协调。他从生态、区域、产业三个维度提出发展路径,提出汉江生态经济带具备三个典型特征:一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生态初衷的共性;二是流域水资源经营的具体实践是生态初衷的汉江个性;三是调水影响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是民生初衷的具体体现。基于上述三大典型特征提出三大路径:一是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生态协调发展。他提出应从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重视汉江生态协同发展问题,包括建设汉江海绵流域,将水资源作为第一战略资源加强保护;强化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科学确定生态补偿的地域范围;建立基于河湖库的“三长制”;加快环境服务外包,推动流域治理走向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二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牵引区域协调发展。他提出,以多规合一推动全域治理,以城乡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以智力均衡推动发展均衡。三是以现代服务业牵引产业协调发展。他提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发展湿地经济、森林健康产业、生态种养殖业;以现代服务制造业为先导完善双创环境建设;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主干积累竞争优势、发展绿色制造、壮大市场主体;以绿色金融为保障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优化融资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汇聚成汉江生态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合力。

五、其他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研究员在《“十二五”以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的报告中指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在前列,但目前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仍是以巨大资源消耗为代价,产出效率较低,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深入探讨。他从经济绩效、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社会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高质量发展指数及格局变化。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但省份间差异较大,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二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省份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受城市资源、环境、土地、人力成本等因素制约,下游地区转型升级进程有所放缓,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速度有限;三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结构调整空间较大、创新要素集聚加快,与下游地区的合作逐步加强,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此外,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动能转换进程有待推进。他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空间研究尺度延伸到地市级层面。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杨仁发教授在《产业集聚是否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将实施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已经上升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层面。他详细阐述了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选取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2003~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5个方面综合评价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劳动力共享、劳动生产率、规模效应、交易成本、知识与技术溢出能力影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在《制造业服务化能提升制造业质量吗?——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长江经济带实证研究》的报告中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密集带,肩负着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要路径打造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的重任。她在测度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研判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化仍未摆脱“服务化困境”,东部地区个性化设计环节服务化有待提高,中部地区优势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不高,西部地区制造业行业结构不合理。她认为,长江经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力培育制造业领头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东部地区应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两端服务化延伸,中部地区应扶持产业服务化,西部地区应加快调整制造业行业结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白永亮教授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时间和检验》的报告中指出,生产率较高的先进制造业集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方向,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他提出,现有研究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上,但空间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溢出影响研究却十分缺乏,针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下研究生产性服务集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空间关系具有较强现实意义。他采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力图检验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制造业生产率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影响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对制造业生产率产生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主要有:一是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存在高度空间相关性;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促进了本地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也对相邻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空间溢出作用;三是市场开放水平、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不大,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对本地和相邻地区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均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城市化率仅对本地制造业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不存在外溢效应,绿色发展水平仅对本地制造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不存在外溢效应。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长江之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