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对现代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启示

2019-02-15李青合常俊峰

关键词:书院管理制度管理

李青合 常俊峰

(宁波工程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宁波 315211)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的书院,它兴起于中唐,普及于明清,有着1千多年的历史。到了20世纪初期,书院走完了它的历史旅程,后来改制成为了学堂,并由学堂发轫成今日的高等学校。虽然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复兴民族文化为目的的书院,如新创了张学良的萃升书院,梁漱溟、熊十力的勉仁书院,宋哲元的莲池书院,黄邵紘的天目书院,张君劢的学海书院,马一浮的复性书院等,[1](P2)但这也难以挽回其走向衰亡的命运。古代书院虽然消亡了,但其管理思想和治院方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古代书院之生徒管理制度

文中所指的古代书院是指唐宋至清朝末年期间的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2](P1)。也可以称为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书院中有众多生徒(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学生),人多事多,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必须要有一套规章建制来加以约束和管理。古代书院的生徒管理制度如下。

(一)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由于古代书院规模相对比较小,小的书院生徒只有十几名,大一点的经费充足的书院,如江苏丹徒宝晋书院,“生徒定额向例生童各20,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增为生员20名,童生30名”[3],清嘉庆年间的岳麓书院,“住院生一般保持在一二百人之间”[4],由于生徒相对比较少,所以也相对好管理一些,整个书院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专职管理人员也较少。书院的最高领导称为洞主或山长(也称院长、洞正、山主、馆师、掌教等),洞主主持整个书院的事务,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主要教学工作,一般由著名的学者出任。洞主下面设有副讲、监院、堂长、管干、典谒、经长、学长、引赞等,其中监院身兼数职,他是集“财务处长、图书馆馆长、组织部长、学工处长”为一身,主要负责财务、图书、生徒膏火奖赏、管理人员考核与罢选等日常事务,监院对维护书院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斋长由住斋生徒中产生,一般一斋一长,类似现在的班长,主要是监督诸生徒的学习,在生徒与山长之间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同时也协助监院、首长干一些事情,还有一任务是监督考核斋役门夫等。典谒也主要由学生担任,主要负责祭事等。

(二)请假制度

书院对生徒的管理可谓是封闭式管理,无关紧要的事情不得随便出入,且有严格的请假制度,不同的书院对请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首先,生徒有事必须请假,有职事的生员请假有另外要求。如宋朝明道书院章程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请假有薄,出不书薄者罚;应书院士友,不许出外请谒投献,违者议罚。用讼在官者给假,事毕日参;请假逾三月者,职事差替,生员不复再参;凡谒祠、听讲、供课,若无故而不至者,书于薄,及三,罢职住供;凡职事生员犯规矩而出者,不许再参。”[2](P58)其次,不得擅自延误假期,不得相互隐瞒,否则受罚。如清朝的两湖书院就规定 “诸生或有家务庆吊之事,不得已他出,一日二日须预鸣之同学,过期罚油一斤在濂溪位前。如倔强不服,应即以抗学惩戒。倘互相容隐,是比匪同堂矣。戒之”[1](P184)。其三,请假与膏火相连。如清朝的广雅书院规定“诸生告假,除家庭大故外,不得过三月,假外不给膏火,逾假六月者开除;官师考课,如遇事不暇,准其报名不扣膏火,若无故而旷课一次,扣膏火半月,旷之三月者开除”[1](P200)。清宜溪书院规定“诸生每月许假一次,限以二三日销假,仍给膏火,若过四日,不给膏火。余日不许出院,如有紧要家务,为日持久者,禀明给假,不给膏火。凡告假、销假,均向掌教登薄稽考,不登薄告假而擅出者,以犯规扶出”[2](P200)。

(三)日常行为管理制度

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围绕学生的立志、立身、修业而制定的,但对生徒的日常行为也有严格的规定。比如衣着打扮的要求,“职事生员出入,并用深衣”[2](P58)。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诸如赌博、酗酒、嫖娼、吸食鸦片、作弊等,更多书院在其章程或学规中都有明文禁止的。清濂溪书院“书院为藏修之地,岂可混杂匪类,致启物议。自后,有博弈喧呼、饮酒号呶者,在院者鸣鼓逐出”[1](P184)。清广东端溪书院规定“其或造言生事,分门结党,饮酒狎邪,试艺则代请传递,种种疵谬,以致斥逐谴责”[1](P195)。清广东广雅书院的院规之一就是“院内禁止赌博、酗酒、吸食洋烟”[1](P199)。清云南的清桂香书院更是对一些不洁身自好的生徒进行开除的规定,其学规中规定“士为四民之首,诸生立身当高自期许,以圣贤自命。倘有与下贱差役、无赖党徒结盟往来,包揽钻营扰害人民者,无论生童,立即逐出”[1] (P248)。另外,对一些蓄意破坏公物财务的行为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清广东的广雅书院就规定“各斋书籍器用,本是公物,倘有任意损坏,唯本人修赔”[1](P200)。

(四)食宿管理制度

食宿管理也是古代书院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相关的规定颇为详细。书院生徒每天的茶饭施行的是平均定量分配法,且以粗茶淡饭为主,不过也定期改善一下生活。例如清湖南的濂溪书院对伙食的安排也有具体规定“每日茶饭,人各定米八合,照数均管给发,不得多寡异同,以紊常规;每日吃饭止以蔬菜为主,或肉或鱼,十日一进。太密则费,太疏则苦。儒门淡薄,诸生勉之”[1] (P184~185)。不过如此定量平均分配茶饭的办法,对于饭量大的生徒来说估计要自己开点小灶了。生徒的宿舍管理制度也是比较详细,例如在单人宿舍内约见朋友时也不能袒胸露乳,“诸生独居一室,虽无拘束,亦须检摄其心,不可偶萌妄念;至与朋友相见,虽当暑天,亦必著衣,不可袒裼裸裎”[1](P115)。同时,要求生徒每天必须要早起,晚上不得夜出,更不能容留闲人入住等。例如清广雅书院规定生徒“每日必宜早起”,每晚“更时扃锁”,不许外出,并进行检查,在院学习的生徒“不得容留闲人住宿”。

(五)祭祀管理制度

在古代书院通常又被称为祠学,祭祀是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藏书、祭祀和讲学),在此把祭祀活动的管理制度纳入学生管理制度的范围,主要在于书院把祭祀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行为方式及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以先圣先贤作为楷模,来陶冶学生的品德,树立德育规范。古代书院供祭的对象主要为先圣、先贤、先儒、名臣、祖先等,书和院祭祀的人物,常常标志着书院的学生方向和学习风气,通过祭祀活动构建的祭祀空间,其庄严肃穆的环境和形象化的先贤们,更容易达到激励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的效果。所以各书院对祭祀活动都十分重视,对祭祀活动都有详细的规定,一般对祭祀的祭位、祭期、陈设、仪注、祭文等有详细的规定和准备,当然每位生徒也都必须按照规定参与祭祀活动,并且部分生徒还要参到祭祀活动的管理中去。

二、古代书院学生管理制度的特点

纵观古代书院生徒管理制度,虽然不同朝代,不同书院的生徒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一)注重立志和进德修身

历代书院对生徒立志的重视和道德的约束显见于其学规和章程。“志者人心之主,学莫先于立志”,古代书院学规章程无不强调立志的重要,认为这是为学进德的根本,往往在学规的前面部分就提出要生徒树立远大志向的要求。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历代学规章程阐述最多的问题之一,因为古代思想家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及伦理思想必须落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去。《瀛山书院志》曰:“凡书院皆有规约,所以齐志趣而端士品也。”清乾隆年间文石书院的学约第一条就是“重人伦”,“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人伦也。是人伦者,非教育之所最重,而为学者之所必先也哉!试思人生那有一日不与五伦之人相周旋?圣贤那有一言不与五伦之理相发明?”[1] (P199~100)另外,书院通过祭祀活动来加强生徒的道德修养,祭祀活动的教化功能十分明显,肖永明教授等把它归纳为四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教化功能。[5]

(二)学生参与管理

由于书院的规模相对较小,专职管理人员并不多,很多职事是由学生来代替的,学生参与管理是普遍的事情。如清康熙年间的《白鹿洞志》中,记载了全院管理人员二十六人,其中多数是由生徒担任,或是让生徒轮流担任,专职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很少。并且对每个职事的职责有明确的规定,不称职的还要进行更换,或者按季度、年度进行更换。[6]清代湖南的一些书院中的职事,如一般的司计、章祠、掌书、典学长等职务,多在肄业生徙中选用,设置最多的是斋长一职,让学生参与到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7]书院中还设有经长、学长、斋长等职务,由学习骨干担任,承担辅导同学、勉励同学、督察学习、互相切磋的使命。如白鹿洞书院在清康熙年间明确规定:“凡学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于经、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学生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并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管理组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给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机会,给求学的同学提供保障。

(三)正面引导与严厉惩罚并举

古代书院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上,不同的书院其风格不同,有的书院倡导正面的引导,贵在学生自觉遵守;有的书院强调是严格的规范并辅以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宋朱熹虽然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认为书院教育 “不患法制之不立”,不在于通过规章制度的制订,来防范或压制学生,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是要重视启发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达到规劝学生遵守学院学规的目的。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学规》则通过采用惩罚机制来达到书院教学的目的。不同的情节采取不同的惩治方式。“既预集而或犯,同志者,规之;规之不可,责之;责之不可,告于众而共勉之;终而不悛者,除其籍。”[1](P31)

(四)自我学习与导师解惑

书院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熟读精思、自去理会、慎独修身。遇到疑问可与经长、学长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凡学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于经长、学长。明万历间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所订《为学次第》中,要求全体生徙“群居切磋”,“专在畏仁”,“爱众亲仁”以达到“同归于善”的目的。[8]然书院强调学生的自我进修,但这种进修仍然是在教师的教诲下进行。朱熹说:“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P31)书院教师的工作重心是指导学生读书、践履、修养。在书院中教学由山长负责(也称院长、洞正、山主、馆师、掌教等)。

三、对现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借鉴

古代书院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办学经验和管理模式尚有许多地方值得现代大学进行借鉴。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行动,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学生管理制度,从而创新了新的书院式管理模式,同时,古代书院中的学生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思想也是值得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借鉴的。

(一)书院制学生管理

现代大学的规模超过万人已经十分常见,面对超前的学生人数的剧增,基于专业的班级管理制学生管理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同时,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迫在眉睫。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开始了大胆尝试,借鉴古代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大学内部创建一种叫做“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文治书院和宗濂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联合、崇基及逸夫书院,复旦大学的腾飞书院、志德书院、克卿书院、任重书院等。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教育,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地域的学生集中在同一公寓,打破传统的以专业为依托的班级管理制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把学生公寓打造成生活社区,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的任务。书院配备专任辅导老师,和同学们吃住一起,遇到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辅导老师进行解决。同时,书院还聘任知名学者和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进入学生社区与同学们交流答疑,提供专业辅导和学业规划。书院基本设施配备比较齐全,有自习室、讨论室、活动室、图书室等,学生可以在书院内接受第二课堂的教育。

(二)参与式管理

学生参与管理是古代书院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参与管理也是现代学生管理的一种方式。2005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1条指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学生民主参与管理是大学民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生观认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主参与管理的意识,敢于承担责任,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关切身利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生听证会、学生会、社团等间接途径来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代表大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来直接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甚至可以建立保障学生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重要决策集体表决机制。

(三)自我管理

古代书院专职管理人员比较少,很多事务都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要求学生能够“慎独”,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这种管理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世纪著名的国际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是自我管理的极力倡导者。他曾指出,管理的终极追求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的最终落脚点,可谓“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 宏观方面,通过相关制度明确学校、院(系)、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群体以及个体管理的范围、程度、职责等,可使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有章可循。微观方面,可由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制定实施自我管理时所必须遵从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学校和学生工作者只给予参考意见。另外,创新大学生自我管理平台,给大学自我管理创造机会。“给我一个平台,还你一片精彩。”大学生自我管理平台建设优劣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挥的程度。在继续重视官方组织如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民间组织的建设,如同乡会、学生社团、学生创业与发展团队、网络学会组织、学生社区等。

(四)导员与导师制结合

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之制,有类似后世的“导生”之设,对学生负有监督考察、辅导勉励的职责。有类似后世“导师”的教师负责制,负责学生读书、践履、修养与学术研究。这种面对同一学生,采取分层辅导的方法,对当前高校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集体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基础工作,专业导师负责学生学习成长、实践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发展,以期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书院制度的管理模式对现代高校学生管理都有借鉴作用,通过梳理古代生徙管理的特点,可以探索适合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契合点。

猜你喜欢

书院管理制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朵云书院黄岩店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白鹿洞书院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