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9-02-15朱汉明
朱汉明
(山东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京杭运河自江淮北上,由峄县台儿庄入山东,循山东西部穿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全长近千里。大运河山东段济州河和会通河的成功开凿,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山东维修和建造的堽城坝、戴村坝、金山坝、南旺分水枢纽等水利工程,保证了运河水源,确保了漕运五百多年的畅通。
1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开凿
1.1 开挖济州河和会通河
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余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寻。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以及汴水的湮涸,变得残破不堪,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线路。于是,在实行多渠道运输的同时,开挖山东西部新漕渠,取直大运河工程。工程共分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挖会通河。
1)开挖济州河。至元十八、十九年(1281年、1282年),元政府开挖自济州(山东济宁)西北到须城安山(东平西南)的济州河。漕运自淮河进入泗水(今中运河),途经济州河北到安山,出大清河经东阿、利津入海。漕船循海岸北上到直沽,转大都。但利津一带淤沙多,行船不便,因此,常常改由东阿上岸,陆运到临清,再转入御河。南北航运初步沟通。
2)开挖会通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开挖连接济州河和御河的会通河,全长125 km,历时半年完成。因御河边上的会通镇而得名。这样,就会和通惠河连接,京杭大运河开始南北贯通。
1.2 山东运河枢纽工程建设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地势最高,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的最高处,为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 m。要使运河南北畅通,必须保证充足的水源。为解决运河水源问题,除了“引黄济运”及“引泉水济运”外,还利用了泗河和汶河。因泗河和汶河地势都比较高,元明清三代建设和维修了泗河上的金山坝、汶河上的堽城坝、戴村坝,与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共同构成了运河补水系统。另外,在运河及其支流上还建立了闸坝,以控制水量及深度。安山至临清125 km,共建闸31座。为解决运船超长和超宽的问题,在会通河上修建了4座复式闸。济宁会源闸(明代叫天井闸)是汶河和泗河的主要枢纽。会源闸以北置16座闸至御河,以南置10座闸至沽头(今沛县)。所以山东运河又有“闸河”之称。
1)金山坝。泗水济运的枢纽工程。隋代薛胄用石头修筑石堰,引水西注丰兖渠。元至元年间建滚水坝。明初不断建设,形成金山坝枢纽工程,引泗河水西行,进入运道。
2)堽城坝。坐落于宁阳东北汶河之上。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于堽城筑土坝斗门,遏汶水南流入洸水。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堽城闸,并通过引柳泉来增加洸水水量。
3)戴村坝。在汶河堽城坝下游,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有“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南段由南向北分为乱石坝、流水坝、玲珑坝三部分,均为石坝;中段为太皇堤;最北段为三合土坝。三座相连的石坝高度不一,能够做到河道来水少时,几乎全部利用;洪水增大时,自动加大分流力度;特大洪水到来时,三合土坝自行漫水,泄洪保坝。太皇堤则既能帮助三合坝泄洪,又能正面迎水,保护主坝。
4)南旺分水枢纽。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修建。在汶河上筑戴村坝拦截汶水,开挖小汶河,使汶水至南旺分水口;导泉补源,收集疏导汶上县东北各山泉,汇入泉河至分水口;最后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型水口修石头护坡,建分水拔刺(鱼嘴)南北分水。南旺分水枢纽疏浚三湖作水枢,建闸坝,调节水量,保证漕运畅通。
2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发展中的作用
2.1 完善了交通网络,促进了交通发展
山东会通河不仅使漕运畅通无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山东西部地区交通闭塞的局面。会通河沟通了发源于河南、流经河北进入山东的漳卫河,发源于河南的马颊河、徒骇河,以及山东境内东西流向的大清河、汶河、泗河、柳林河等,形成了以运河为轴心的水陆交通网。同时,山东境内的几条官道、大道或与运河平行,或与运河相交,形成了运河区域的陆路交通。
2.2 商业市镇的崛起,促进了经济发展
1)运河沿线市镇崛起。京杭运河未开通之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足以支撑商业市镇发展。自会通河开通后,京杭运河自台儿庄进入山东境内,流经峄县(今属枣庄市)、滕县、邹县等二十余个市镇。沿途的州县通过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城镇地带,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发展。
2)商业城市的出现与繁荣。一是出现了全国性大城市——临清和济宁。这两个城市分别位于山东运河北、南端,列入明清时期全国33个大城市名录,是明清山东运河上最大的两座城市。洪武二年(1369年)将临清县迁往会通镇,使得临清具有东控青齐、北临燕赵、储南方诸省漕运以供应京师的战略地位,成为“挽漕之咽喉,舟车水陆之冲”(乾隆《临清州志》),经济也迅速繁荣起来。明初会通河通畅之后,济宁就成了洸水与泗水的汇合处,成为会通河的枢纽,随之很快兴盛与繁荣起来,成为全国性的大城市。二是出现了区域性城市—聊城、德州和张秋。明初,聊城成为京杭运河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清朝后期,聊城取代临清,成为山东运河北段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德州地处御河,运输方便,运河贯通后,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德州成为囤储军粮的重要军事要地。张秋镇位于会通河与大清河的交汇处,居于济宁和临清之间,为南北及东西向交通的枢纽。三是出现了地方性商业市镇。明清以来,但凡运河上建有重要闸坝的地方,都逐渐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商业市镇,这与漕运、商船等候过闸滞留期间,登陆从事各种消费活动有很大关系。
3)商业的发展。明清政府为加强对运河的管理,设立了山东运河漕政,德州成为重要的漕运中转站。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逐渐密集。政府设置了大量的粮仓。明朝建立后,设置了榷关,征收商税。山东运河区域完善的水陆交通体系促使全国各地商帮纷纷涌入,留下了聊城的山陕会馆、济宁的光岳楼等商业建筑。
2.3 治水工程的建立,展现了齐鲁治水文明
运河山东段的开凿及闸坝枢纽工程的建设,解决了运河的畅通和水源问题,高难度的治水工程开启了山东人民的治水智慧。戴村坝三位一体、相互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水利史上的创举。该工程现在还在继续使用。
运河山东段的开凿及闸坝枢纽工程的建设抓住了“引、蓄、分、排”四个环节,实现了蓄泄得宜,运用方便。闸坝枢纽工程选址合理,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其建坝设闸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以及我国兴建的葛洲坝工程都有相似之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使京杭运河畅通五百余年,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