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弄立村村落特征浅析★

2019-02-15王彦丰徐紫玺廖宇航秦书峰

山西建筑 2019年4期
关键词:瑶族民居村落

王彦丰 徐紫玺 廖宇航 秦书峰*

(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1 工程概况

弄立村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位于板升乡南部,属于自然村,其周边分布有小水峒、兰朋、蒙纠坳等村屯,由砾石路相联系。村面积约为5.2 km2。

弄立村地势特征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峰丛基座相连,山峰密集成四面环围状,中间深凹如锅底,石山为主,石多土少,因缺土缺水而缺乏植被,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屯位于一处较深的山谷地,四面环山,周围被较高的石山所环抱。村屯范围内地形起伏较大,最大高差达44 m,整体地势北低南高;谷地中多为农林植被,种植有庄稼、乔木等,而周围石山则为草丛、灌木丛等自然植被。

弄立村人口较少,户籍人口250人,常住人口160人,居住总户数约为50户。弄立村主要居民为布努瑶族,布努瑶族民族文化星辉灿烂,民风民俗浓郁。村内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类型以农业为主,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等。弄立村资源较为匮乏。农林资源产品主要有玉米、火麻、核桃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岩等。

2 村落格局

弄立村的村落选址遵循中国传统理想的风水模式,充分反映我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弄立村依托山地丘陵,选址于山坳之间,四处岗峦环抱,负阴抱阳。山体保持丰茂的植被,前有对景山,后有主峰,左右有左辅山、右弼山,轴线坐北朝南,基地位置处于山体环绕的场地中央,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处处遵循中国传统风水选址规则,体现理想的传统风水模式,是中国独特的“天人合一”学说的运用,是人地和谐、尊重环境的主要体现(见图1)。

图1 弄立村总平面图

弄立村属于“散点式”村落,村庄规模较小,村民住宅建筑稀疏散落分布,不形成任何形式的街或巷,传统风貌民居共有49座,沿分布村落走向分布,每座建筑屋室大同小异。村民住宅用地主要集中在村庄的中部和北部,其占比不算大但建筑布置较为密集,建筑间距较小,存在采光通风、环境卫生、安全消防等问题。目前村庄有一定的新兴公共设施,集中在村庄的中部核心地带。围绕村庄建筑分布有较多的农林种植用地、草地以及自然绿地。其他用地如生产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则相对较少。

村庄现状道路广场系统不完善,建筑间距较小,导致道路交通狭窄,无明显的传统街巷格局,仅有两条简易的石板路贯彻全村,其余少量石板路纵横交错,较为混乱,未成系统,尤其是消防、防灾道路系统亟待完善。弄立村现状也只有一条路面宽度约为2.5 m的砾石路与外界联系,对外交通极其不便利。因自然条件、历史等原因,弄立村目前生产用地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生活水平较低。公用设施系统不完善,尤其是排水排污、消防等配套设施。

由于经济的发展、传统民居的年久破损,与弄立村村民对生活居住品质的需求产生矛盾,村内以居住、村委办公、小学等为功能的新建建筑不断涌现。新建建筑均为砖混结构,以平屋顶为主,少量为坡屋顶建筑,层高约为2层~5层,建筑密度大、间距小,建设位置无明显规律。新建民居、村委会、小学等建筑主要为3层~5层。村内多为民居和新建公共建筑,有少量坟墓分布在村内各处,但无祠堂、寺庙等公共祭祀场地或建筑。

3 历史

弄立村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瑶族干栏式建筑,为布努瑶族群体性民居。民居始建年代主要有三个不同时期,为清代、民国时期及20世纪70年代后,属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房基均为石头垒砌,房屋部分为木结构,抬梁式梁架,部分用石块垒砌墙体。屋顶盖小青瓦或草棚,房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关养牲畜、上层住人,楼层用木板间隔,具有较经典的瑶族民居风格。

在村落的形成过程中在村落及周边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设施:因为敬畏鬼神,崇拜鬼神,所以瑶族对死的处理很讲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葬礼葬法。瑶族的祖先崇拜是伴随着鬼魂崇拜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因此村内四处散布着坟墓设施。

弄立村群众每年都会载歌载舞庆祝“布努”瑶族的传统佳节“祝著节”,表达瑶族同胞不忘母亲恩情的传统。“祝著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期间,祭祀瑶族的创世女神密洛陀。伴随节日而生的是一系列节庆活动,如喝笑酒、跳铜鼓舞、上刀山、唱祝酒歌等。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酿酒工艺、传统民族体育(斗鸡、斗鸟、射弩、打陀螺、板鞋)等也是布努瑶族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弄立村一直延续着瑶族铜鼓舞。从清朝至今,人们在节庆、喜事或村里的重大事情就拿出铜鼓敲打,随着铜鼓声,人们就跳起铜鼓舞,该舞蹈已延续了百年历史,是当地群众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弄立村现存铜鼓、民族服饰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手工艺品、瑶族古籍等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

4 建筑特征

弄立村民居属典型的瑶族干栏式建筑,为布努瑶族群体性民居。该类民居多建于村落内凹平地内,部分建于山坡之上。房屋朝向不一,共计有56间。村内民居多为明间多进式房屋。民居前厅宽敞,占据房屋的整个前半部,神位设于堂屋正中,紧靠神位背面安排卧室。卧室父辈居中,右侧为女儿房,左侧为子媳房,有的在前厅安排一个厢房作为子媳房或客房。火塘建于堂屋右侧土筑地台上以利防火。板升乡弄立村内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均为1层~2层,基本维持平缓、朴实的面貌。在空间结构上,垂直空间一般分为三段,以功能进行单独分割,分明且有规律。上层为粮食储藏层,主要用于凉置作物和设置谷仓,中层为生活起居层,一般三开间的房屋除正屋设有正堂、卧房、客房、灶房外,左右设卧室。它是干栏建筑的核心层,也是民居建筑的核心。干栏吊脚部分一般多作为闺房或下辈的卧房。下层为牲畜杂物层,主要用作畜禽饲养、堆放杂物等。在平面布局上,由于结构的局限性,上层无法做比较规范的开间,但在房间内部可自由区隔(见图2~图4)。

图2 村主任宅1层平面图

图3 村主任宅2层平面图

图4 村主任宅3层平面图

5 结语

我国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为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近年来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保护乏力,造成村落格局风貌、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记录和保存古村落信息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瑶族民居村落
瑶族织锦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