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2019-02-15陈俊伶通讯员李玉婵
本刊记者/陈俊伶 通讯员/李玉婵
公证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服务
近年来,宜宾市司法局始终坚持以“法治宜宾、平安宜宾”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力办好法治惠民四大实事。
优化顶层设计,全力办好“政策惠民”,高点定位明确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宜宾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实施方案》,全市确立通过三年(2018至2020年)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平台的总体规划。借势借力争取多方支持,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中心,工作站建设纳入依法治市战略及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持。
同时立足实际优化建设标准,严格执行《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规范》的规范标准,对县(区)中心和乡镇工作站、村(居)工作室的外观形象、内部装饰和设备设施进行统一打造,提出了“3+X”的功能布局,制作了规范的工作台账、业务文书以及上墙,实现了全市范围的形象、业务的高度统一。
建好平台 办好民生惠民
全力办好“民生惠民”,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做优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切实维护公民法律权益。积极适应平台服务职责要求,健全专业化队伍建设机制,通过抽调选派司法行政机关在编人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充实各级服务中心窗口服务人员,并定期分层级开展培训,大力提升法律服务人员法律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市合力公证处开展“12·4”法治宣传活动
健全规范化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衔接配合制度,明确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合性指挥平台功能,有效整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行政审批等内部资源和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等办公办案平台。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基本台账、信息报送、工作督办、舆情分析和重大事项报告、应急处理预案等相关制度,有效提升了工作规范化水平。
健全刚性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刚性指标,采取项目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人、财、物保障,为推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实施“互联网+司法行政”规划,积极构建多形式网络平台,以“宜宾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和“12348宜宾法网”为核心,采用值班律师8小时在线咨询+智能机器人“宜晓法”24小时智能咨询模式,构筑综合性、规范化、产品化、体验式于一体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真正实现“全天候、无间隙”提供法律服务。
积极推进“互联网+12348”,丰富完善多功能热线平台,将12348热线平台与网络平台实现业务融合、功能互补、数据共享,加强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市民热线等政务热线、窗口服务和紧急类求助平台之间的协作,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众开展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活动。2018年以来,已服务群众来电咨询2605人次。
发挥职责 办好民生惠民
全力办好“服务惠民”,以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各县(区)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多层级实体平台,广泛采取“前店+后厂”模式,竭力为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完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86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886个。宜宾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先后被省级、市级主流媒体报道,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力办好“民生惠民”,做优法律援助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公民法律权益。2018年,全市建成乡(镇、街道)规范化法律援助工作站20个,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4534件,办结法律援助案件3921件,全市法律援助服务总人次44917人次,其中兴文县精准贫困户张某人身伤害法律援助等案例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积极提供公证公益法律服务,深入践行“公证为民”。近三年来,全市公证机构办理公益公证2.5万余件,为困难群众减免公证费用达200余万元。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优势,抓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进一步巩固和规范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人民调解组织,全力推进边际联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保险理赔”、司法服务大型水电移民、“公调对接”、访调对接等调解机制建设工作。2018年,全市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将矛盾有力地吸附在基层,“宜宾实践”在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成功打造了“枫桥经验”宜宾升级版。
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着力多种形式普法宣传,创新出台了《宜宾市国家工作人员年度法治考试制度》,拍摄完成了《青少年“以案说法”法治教育专题片》,全力办好普法宣传惠民实事。2018年,全市围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达4339场次,受教育200万人次。
坚持把强化特殊人群管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刚柔并济严格刑罚执行,将人防和技防有机结合,全面采取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切实履行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职能。近三年来,未发生一起影响社会稳定的安全事故、执法案件和不稳定事件,全面实现了安全监管“四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