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仿得梅韵 觅得竹魂
——浅谈紫砂作品“梅竹双青”的创作

2019-02-15徐建光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形体紫砂壶紫砂

徐建光

仿得梅韵,觅得竹魂;于朔风冰雪中尽显奇傲精魂,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写照。对于这种精神的传承我们一刻都未停止,而对于美的融入则在于紫砂艺术形体的创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既“美”又蕴含着美好而强烈的“精神”的题材元素,如何取用这些生动而丰富的素材,彰显民族气质的同时呈现出强烈的美的享受,正是当代艺术创作者所要极尽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我国古代,儒释道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主流意识文化,而经过如此长时间的不断传承,这三者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就衍变成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外在表现,其中就包含了我们的审美。在紫砂花货中,这种审美就表现为一种对自然的推崇。作品“梅竹双青”壶就是在这种传统审美之上的所进行的全新的形象塑造。

这把壶的题材来源于清代著名的绘画题材“梅竹双青图”,即在一幅画上同时描绘了竹子和梅花,作品“梅竹双青”壶就是将平面的绘画表现转化成在同一个紫砂壶体上相互融合的立体表现。在紫砂花货的塑造中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创作手法,著名的经典壶式“岁寒三友”就是如此。只不过与松竹梅所表现的四季常青,不畏临寒的精神相比,竹与梅的组合有着与前者完全不同的含义。

古语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早已经成为了人间最真挚情感的象征之一,所以从文化的内蕴来看,竹与梅的组合天然的就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说是天衣无缝亦不为过。从外形上看,这把壶的造型精巧而凝练,将竹的造型和梅的形象前后一体的融合在了一起,让人能够同时感受到两者的形体魅力。壶身上既是竹筒也是梅桩,这恰好也是紫砂壶花货塑造中两种常见的壶形式样,圆形的壶面依旧采用泥片围身筒法,用竹拍子拍出竹筒的轮廓以后,再以贴塑的形式在壶身前部覆盖上一层色泽迥异的紫泥,与竹筒壶身所采用的鲜亮朱泥形成强烈的对比,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泥料组合主要是考虑竹子历来给人的感受是仙亮,青翠,所以需要色彩鲜明;而梅的枝干色彩多为暗沉,醇厚的紫泥更能予以表现,两种造型的融合同时也是两种泥料的融合。

同时在形体组合上,这把壶采用了非对称的形式来进行塑造,梅的部分大致只占据整个壶体前三分之一,后半部分全部为竹,但在中心的壶钮又一梅树桩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可以说是深切的应用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意蕴,形与意的表达融会贯通,十分流畅。在具体两种形象的表面肌理塑造上,则采用了一方面简化梅的肌理,突出瘤节,另一方面则加深竹的细节变化,甚至以开裂的形式来深入解读竹的语言,在壶体中部一道自然的断裂痕迹,将竹的味道塑造的惟妙惟肖,这种细节局部上的丰富变化,使梅和竹的表现力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在观赏这把壶的时候,既不会头重脚轻,也不至于尾大不掉,形象塑造上的平衡让两者的融合更加自然,同时也更为微妙。

在这件“梅竹双青”壶中,内在的意蕴始终主导着形体的融合和变化,其关键在于塑造出两者的形体特点的同时获得平衡的视觉审美享受,让竹的风味不至于压倒梅,让梅的姿态不至于盖过竹,而是各有味道,各擅胜场同时又融合为一。这其中隐隐表现出一种携手与共的真挚情感,是精神上无比紧密联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真挚的称颂。

结语:“梅竹双青”共同象征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两者本身就代表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种种诗情画意,而在紫砂花货的塑造中,自然的形象,生动和谐的组合让这些历史文化的底蕴披上了一层光彩的外衣,能够雅俗共赏的感悟这种美。通过这把壶的塑造让人明白,在紫砂造型的创造上,有文化底蕴加持的主题和元素要比单纯空想出的造型要更具有吸引力,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紫砂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创作新时代的紫砂艺术作品还需不断的充实自身,在不断的实践和感悟中塑造出更多全新的紫砂壶艺作品。

猜你喜欢

形体紫砂壶紫砂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刘少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