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9-02-15苏玉珊
苏玉珊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类高发的冠心病急性心脏事件, 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其治疗难度极大, 对该病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话题[1-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抗栓治疗,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属其常用治疗药物[4]。本次实验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参与本次实验,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4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55~79岁, 平均年龄(66.3±4.9)岁;加拿大分级(CCSC)心绞痛分级:Ⅰ级3例, Ⅱ级13例, Ⅲ级20例,Ⅳ级8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53~80岁, 平均年龄(66.9±5.2)岁;CCSC心绞痛分级:Ⅰ级3例, Ⅱ级10例, Ⅲ级21例, Ⅳ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消化溃疡、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对本次实验用药过敏、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本次实验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实验知情通知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镇静等基础治疗, 可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异山梨酯、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口服,1次/d, 100 mg/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 1次/d, 75 mg/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消失或者发作次数减少>80%, 心电图S T段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心电图S T段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或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包括发作频率和疼痛持续时间)。
1.3.3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5%(42/44);对照组患者显效20例、有效13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33/44);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4/44),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3/44),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疼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治疗前, 疼痛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 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发作频率(次/d) 疼痛持续时间(min/次)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4 5.1±1.1 1.3±0.5a b 18.5±7.2 5.2±1.4a b对照组 44 5.2±1.1 2.3±0.7b 18.8±7.0 12.2±1.6b t 0.426 7.711 0.198 21.840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类高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其病情进展快, 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该病的发生与灰白色血栓为主的非闭塞性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这一类型的血栓中血小板含量较高, 但纤维蛋白原较少, 是引起心绞痛的关键[5]。因此, 诸多临床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应为抗血小板治疗, 通过对血小板的聚集、黏附、释放功能进行抑制, 而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6]。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 其中阿司匹林属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其作用机理为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合酶起到阻断血小板中血栓素A2的合成, 进而对血小板聚集和冠脉收缩起到抑制效果, 其口服给药方便、吸收快、疗效确切。氯吡格雷属第二代抗血小板聚集药, 可与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偶联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选择性结合,进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效果, 诸多研究显示该药在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时可提升抗血小板效果。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治疗前, 疼痛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结果类似于任立权等[7]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