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夫电影中表现出的民间心理想象和寄托

2019-02-14吴敏怡

青年时代 2019年35期
关键词:黄飞鸿

吴敏怡

摘 要: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在粤港澳功夫电影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时社会各界对该系列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备受争议。对于徐克导演拍摄《黄飞鸿》系列所表达的民间心理想象和寄托,寄托了他的家国忧患意识、向外传播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反映人们群众的心理诉求。

关键词:徐克导演;《黄飞鸿》系列;心理想象;寄托

一、引言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是一直是功夫电影影迷心中永远的经典,但是也备受争议,很多论者认为徐克版《黄飞鸿》系列是历史的失真,因此也被称为“历史白痴”。社会各界都该系列电影向来是褒贬不一的。我们通过分析徐克导演拍摄《黄飞鸿》系列的动力与诉求,深入了解他想通过《黄飞鸿》系列来表现怎样的民间心理想象和寄托。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徐克去翻拍中国的民间传统故事,我们了解到他出生在越南华侨家庭,在香港长大,又辗转去了美国深造发展,他从小就被不断告知他是不属于所在地的“移民者”,“是一个中国人”。那他童年就想,“既然我是个中国人,那我就要对中国人的东西多一些了解。多看书,多了解中国文化。想为中国人来做一些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是一个生长在文化边界上的人,他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辗转多个地方的生活经历,使其对很多民间故事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独特的理解添加到影片故事情节中,升华旧有电影的深刻性,因此很多电影人评论徐克导演的电影是“旧瓶装新酒”。他的电影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对固有程式进行大胆地突破和创新,其中传达出徐克导演对未来电影深入发展走向的深层次思考。本文将以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为例,从3个方面试图探讨功夫电影产业中的岭南民间心理及其内化于精神寄托后的文化想象。

二、家国忧患意识的传达

谈到徐克拍摄《黄飞鸿》系列的动力和诉求时,徐克导演曾经在接受访问的候说过:“当我看这片时,我很兴奋,因为武术看起来像对人物个性的一种罗曼蒂克的表现。”以往荧幕上的黄飞鸿更多的是代表着儒家家庭伦理式的道德规范,但是他还应该接近中国内陆封建专制与香港沦落为殖民地的裂缝时期,于是徐克突发奇想以历史新编的方式将黄飞鸿置身于民不聊生的清末时期,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最容易体现人性的本质并且能够暴露政治的缺陷,并重新塑造出一个经受时代洗礼的民族英雄。徐克是一个生活在国家边界上的人,他有着相对复杂的成长经历,所以他对香港和内地的历史文化都持有更为客观的态度。徐克多是以本土文化为题材,借助历史新编来影射当下社会的敏感问题,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抒发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

结合徐克拍摄的《黄飞鸿》系列来看,在第一部《黄飞鸿》的片头就已经强烈地传达了徐克对家国的忧患意识,电影的片头以舞狮采青开头,放鞭炮却被以为是开枪,洋人开枪射杀了中国人像是杀死一只蚂蚁一样无关痛痒,黄飞鸿代替受伤的同胞来舞狮,拿到了一副写着“壮志凌云,侠气冲天”的对联,紧接着以一个空镜头,转向刘永福交代西洋军舰都满满地停进了我们的港口,交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之下,“香港给了英国,澳门给了葡萄牙,俄国占了黑龙江”,借刘永福之口表明中国当时正面临着被世界列强瓜分的危机,而且朝廷又调派刘永福去安南,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刘永福交代作为黑旗军教头的黄飞鸿收编水师为民团继续操练,以防他朝一日,有强敌进攻之时,他们就能保家卫国,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并把写有与洋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扇子交给黄飞鸿,希望他朝一日能废除这些条约。同时这把写有不平等条约的扇子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影片的开始就寄托了中国能够自我强大的民族希望。可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反映在真正的片头,第一个场景就是我们广东人最熟悉的茶楼,在充盈着“干蒸、烧麦、叉烧包”等早点的叫卖声中,还充斥着3种不同的声音,一是穿着长袍留着长辫的中国民间乐团在演奏,紧接着是基督教的传教士在街上喊着“哈利路亚”,还有几个佛教徒在喃喃细语。当传教士们喊着“哈利路亚”时,中国民间乐团他们面带苦色地说“又来了又来了”,于是加大了演奏音量,想要掩盖他们的声音,可是紧接着传教士们也加大音量,他们几个声音在竞争。这是一个重要且突出的细节表达,直接表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列强不仅抢着分割中国的领土,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多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领域,企图打破我们民族内化于精神层面的儒家思想,同化我们的思想观念。在后面的历史中我们知道,我们在清末那段时间经历了器物层面的改革——洋务运动,经历了制度层面的改革——维新变法,统统都是以失败告终,直至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革新才取得阶段性胜利,由此可知,思想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内化于我们思想领域的心理寄托。一个没有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国家是没有灵魂的国家。徐克导演设计在片头设计这样一个细节,暗示了他的情感意脉和心理想象,从细节上极力渲染了忧国忧民的氛围,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命运,从而传达了他对家国的忧患意识,同时寄托了中国必须要自强的美好愿望和心理想象。

三、坚守本土文化的根

舞狮子以其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夺目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深受民间百姓喜爱。历来百余部黄飞鸿电影曾多次出现舞狮、舞龙、民间过节抢花炮的热闹情景,更有多部电影是直接以舞狮、舞龙命名,例如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黄飞鸿之西域雄狮》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中国民间群体对舞狮的心理认同指向为,舞狮可以驱邪避灾、吉祥如意,因此,在粤港澳地区,凡是新店开张、过新年等重大节日时,都喜欢请专业的舞狮来表演助兴,更要请德高望重的名人来为狮子“点睛”,仪式颇为隆重。民间的舞狮习俗充分显现了岭南地区人民驱邪避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富裕生活的民间想象和美好愿望。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舞狮的作用主要是狮艺竞技,不同于平时的舞狮表演,而是狮艺竞技,有了一种竞争压力的存在,使狮艺表演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徐克对自己的民族民俗文化有一份特有的文化自信的心理表现,但是姚朝文教授在《黄飞鸿叙事的民俗电影诗学研究》中指出,李连杰所饰演的黄飞鸿所舞的狮子身着红白双色狮被,是为了顺应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但是如果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狮王既然是王,就应该以皇家气象的“明黄色”以寓意黄飞鸿成为一代狮王,但是当时清代社会等级制度,黄飞鸿乃一介草民,怎么可能装束明黄狮被呢。而且历史上黄飞鸿根本没去过北京,更别提参加什么狮王争霸赛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观众们盲目追求电影的趣味性和视觉效果的多样化和冲击性,港产电影也向商业化靠拢,变得越来越不求“证实”而只求观赏,这是不好的现象。电影人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去创作,尤其是一些濒临消失的民俗更应该通过影视产业向大众传播,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正如徐克导演一直坚守的泥土性,坚守本土文化的根基,在发展电影产业的同时,也传播、传承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

四、反映观众的心理诉求

在现在的采访中,徐克导演表示:“以前我拍过黄飞鸿,其实我们都是解读后再把他重新打造成更接近观众的要求。”其实可以看出徐克是在迎合观众的口味,当然这也是商业品的特性之一。但是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和观众分享电影的体验。“基本上我是一个观众,那我也是个影迷,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作为观众也好,作为影迷也好,我想看到某种电影,或者看到某种创作的剧本。作为一个电影人,我会尝试创作一个剧本和电影给观众观赏。这种情况之下,我会作为观众的身份去想东西,多于我作为创作者去想东西。”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影特技的快速发展,不少导演也在影片中加入丰富的电影特技,但是在丰富了视觉感官刺激的同时,观众也被电脑合成的特技牵引着,或多或少忽视了其中精彩的剧情。事实上,电影人更需要挖掘和培养具有民族本土性和具有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而中国本土的功夫电影,例如以黄飞鸿——林世荣,叶问——李小龙等为代表的功夫电影系列及电视连续剧系列的影像产品,恰恰是美国好莱坞无法望其项背的世界第一强势产业。事实上这是一个值得各位电影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在电影特技和传统功夫武术的表现力之间取得恰好平衡。

參考文献:

[1]姚朝文.黄飞鸿叙事的民俗电影诗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2]王旭文.“他着”想象中的民族意识——评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J].文教资料,2013(35).

[3]崔腾.徐克:儒家思想的影像诠注——以《黄飞鸿》系列电影为中心[J].博士论坛,2013(13).

[4]贾磊磊.重要的是与观众分享电影的体验——徐克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7(1).

猜你喜欢

黄飞鸿
黄飞鸿银幕形象的演变轨迹及原因探析
——兼谈对英雄人物的过度娱乐化现象
“佛山黄师傅”黄飞鸿
我心中的英雄
赵文卓:还能打,就演黄飞鸿
十三姨终生为妾
十三姨终生为妾
黄飞鸿和十三姨:给你最妥贴的陪伴
还原一个真实的黄飞鸿
还原一个真实的黄飞鸿
武术大师黄飞鸿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