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精准扶贫政策提出的价值追求与现实依据

2019-02-14龙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人民性小康贫困地区

龙驰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文章重点阐述了精准扶贫提出的价值追求和现实依据,从人民性和艰巨性两个维度来探讨精准扶贫政策提出的背景和依据,体现了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

[关鍵词]精准扶贫;价值追求;现实依据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进行考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这是精准扶贫战略理念形成的雏形。他进一步提出我们在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做到精准扶贫。从定义上来讲精准扶贫就是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科学有效地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中国的扶贫工作不是今天才有,其实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全社会总动员、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特别是1986年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原名叫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正式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并一直沿用至今。安排专项资金,指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彻底地改革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方式,“不能依靠富人发善心来带动穷人致富,而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人人都有致富的渠道和机会”。由此,在我国开启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上,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7 亿多农民摆脱了贫困,堪称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扶贫新理念呢?

1 人民性是精准扶贫政策提出的重要价值追求

人民性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价值追求,人民性也是整个精准扶贫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面而尊严的生活是我国扶贫工作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

1.1 人民性的价值追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一说到反贫困,不能不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说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贫困人民的殷切同情之上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帮助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学说。比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64处谈到贫困,曾写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产阶级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毫无顾忌地“吸干了无产者最后的一滴血”。他们“直接靠工人的贫穷发财的厂主们,却毫不正视这种贫穷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正是从制度性的层面解释了无产阶级的贫困之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脱贫之路,并最终指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脱贫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强调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的减贫工作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从制度的层面提出扶贫工作是直接关系我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问题;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不愁吃穿这样的物质贫困的问题,还进一步地看到了贫困背后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公平正义问题。因此在制定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目标时,不仅着眼于保障不愁吃穿这样的物质需求,也要求保障困难群众住房、教育、医疗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也就体现了马克思所追求的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脱贫目标。

1.2 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决定了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

小康一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古代思想家的描绘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现在我们走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小康梦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全面小康”不仅要求领域全面,还要求惠及群体要全面,也就是说是全民的小康。一个不包括贫困地区的小康,显然是不完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因此,可以说消除贫困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大的短板,在最后的决胜阶段,我们要用精准之策助力全面小康的如期实现。

1.3 人民性的价值追求来源于习总书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同志的扶贫实践可以追溯到 1969年他到延安农村插队开始。 他在回顾这一历程时说: “上世纪 60 年代末, 我还不到 16 岁, 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 一干就是 7 年。 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 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这些经历不仅磨炼了习近平同志的坚强意志,更培养了他的为民情怀,让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这也成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情感起点。 在担任总书记之后,他更是把困难群众当作自己最大的牵挂,在连续三年的新年贺词中都提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十八大以来每次新年国内考察都是去贫困地区看看困难群众。这种对扶贫工作的关心,对各类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催化剂。

2 艰巨性是精准扶贫政策提出的重要现实依据

如前所述,我国过往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区域贫困到基本解决贫困的转变,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仍然面临艰巨的扶贫任务。截止到2013年底,也就是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之前,我国农村仍有8249万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与此同时,我国的扶贫工作在新时代也进入了新阶段,有了新特征。

2.1 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

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为什么是攻坚阶段呢?一个是因为时间紧,第二个是任务重、难度大。经过30多年的扶贫实践,那些易脱贫的都已实现了脱贫,而剩下的贫困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以我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地区为例,贫困程度极深,贫困发生率基本维持在20%左右,这个数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而且“三区三州”大部分是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态脆弱区、主体功能区,80%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自然条件差直接导致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生存环境恶劣,例如四川大凉山就有数个“悬崖村”,依然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一寸高铁一列动车,连当前通往各县的公路,也还没有全面修建完毕。有的乡村到县城少则几个小时,多则数天甚至十多天,群众外出能力严重不足,完全被大山封闭在这个区域里,发展的基础条件极其薄弱。除此之外,致贫原因复杂,很多深度贫困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宗教、维稳问题交织,大多数地方连汉语都不通,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我们发现采用过去大水漫灌式扶贫开发方式的边际效益在逐渐下降,面对非常之难必须用非常之策。

2.2 过往的扶贫工作当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虽然通过30多年的扶贫实践,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扶贫成就,但在过往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贫困居民底数不清,常年靠国家统计数据进行估算,扶贫资金管理不严,资金使用天女散花,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一刀切的现象比较常见,甚至在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出现了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例如:1986年起我国启动大规模扶贫开发政策,当时划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有258个。1994年,重新认定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92个。为什么贫困县数量不降反增呢?究其原因,一是財政扶贫资金的县级瞄准存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不到位问题;二是扶贫资金的村级瞄准不精准;三是扶贫项目目标瞄准偏离问题。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过往扶贫工作“精准度”不足、“靶向性”不够、“瞄准度”不高,导致脱贫成效不明显。

由此可见,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扶贫工作的成败在于能否做到精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最终指向脱贫成效精准。着力去思考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实施“五个一批”战略,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同时要注重措施选取的科学性,打好组合拳和倾斜拳。

猜你喜欢

人民性小康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