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探究

2019-02-14茅和平张杰郭金福

珠江水运 2019年23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思路

茅和平 张杰 郭金福

摘 要:在水资源日益紧张以及水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的今天,推动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用水生产效率的客观需要。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当前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节水意识不高、水利工程陈旧、工程管理薄弱等,然后就如何创新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提出了对策,包括转变传统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技术应用、加强工程管理等。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高效节水灌溉 发展思路

水资源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在人类繁衍、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位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短缺,是联合国认定的1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生产用水量巨大,我国农业生产每年的用水量在4000億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这固然和农业种植的特征有关,也和节水灌溉工作的不到位紧密相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农业作为用水最多的领域,更应贯彻落实节水观念。水利部表示“力争到2020年,将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对此,需要探索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1.农业高效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节水灌溉在我国推行已经有一段时间,尤其是西北、华北、东北等缺水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农业节水灌溉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苏南地区为例,首先,节水意识不高。农户是节水灌溉的主体,不少农户节水灌溉意识不高,传统的浇灌仍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种植中;其次,农田水利工程陈旧。不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年代较早,设备、技术已经严重落后,且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无法满足节水的需要,并且,由于原有的灌溉系统设备老化、田间工程破损严重等问题,大大增加了灌溉成本、降低了灌溉效率。再次,节水灌溉系统与农业产业结构不匹配。新世纪以来,苏南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灌溉系统和现有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制约了节水灌溉的应用效果。最后,工程管理薄弱。在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升级不断普及的情况下, 部分地区存在工程管理薄弱的问题,一方面,工程建设缺乏深入的调查与科学的规划,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后期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使用价值受限。究其根源,高素质运行管理队伍的欠缺是重要因素。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了水利、农业、信息化等多种专业的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稀缺也制约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的效果。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转变传统思维

破除农户的思维障碍是推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先决条件。受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户在灌溉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浇灌模式。特别是南方地区,由于河流资源丰富,浇灌在农业种植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导致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对此,地方政府要着力扭转农户的传统思维,从地方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苏南为例,采取随机灌溉的方式送水进入农户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可行模式,而田间灌溉设施则由农户自行解决。在实际的操作中,部分农户可能会因为前期投入的问题而沿用传统的浇灌方式,不利于节水灌溉的推行。对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宣传工作,帮助农户转变传统思维。宣传工作一方面要从水资源短缺的角度开展,让农户认识到高效节水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化农户节水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从高效节水灌溉的经济效益出发,借助示范性工程农作物产量提升的成果展示给农户,提高农户转变灌溉方式的积极性。管理部门也要大力开展多样化的宣传讲座,以村集体为单位,向农户宣扬高效节水灌溉的意义。

2.2优化资源配置

农田灌溉的实质是水资源的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且增加了生态环境的风险。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目标就是借助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共赢的目标。首先,加强工程建设的规划工作。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前提,而深入的调查以及系统的分析则是确保规划科学性的基础,设计人员要从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工程建设的地段,并且,在水资源的分配中要遵循“总量控制,配额管理”的基本原则,确保每一滴水都用到实处;其次,水资源的配置必须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苏南为例,位于长江下游的苏南地区,灌区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灌区面积不足500亩,存在阶段性干旱的问题。根据水利部的部署,南方高效节水灌溉的思路为节水减排,苏南地区可以采用分类管理的思路,种植水稻的农田其灌溉由村集体承担,种植经济作物的由农户自己解决灌溉。不仅如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发挥好农田水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3创新技术应用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面临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升级的任务,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则是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升级,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目标的根本措施。2016年,李克强总理签署669号国务院令,公布《农田水利条例》,《条例》明确要求“鼓励推广应用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鼓励采取先进适用的农田排水技术和措施”,各地要从《条例》要求出发,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思路。首先,紧扣区域条件,合理选择灌溉技术。当前,各类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非常之多,如喷灌、滴灌、膜下灌溉、膜上灌溉、微灌等,各地区要从农业生产种植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灌溉技术,在充分论证、试点实施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其次,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针对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以及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升级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地方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攻关,加强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推动农业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铺平基础。

2.4加强工程管理

作为农业生产高效节水灌溉的物质基础,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效节水灌溉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首先,推动示范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当前,不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均存在设备、技术落后的问题,面临着急迫的改造升级任务。示范性工程的建设能够为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升级积累经验。苏南地区要以灌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灌区作为示范性工程建设基地,比如经济类作为种植较多的地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示范性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其次,强化工程管理的制度建设。主管部门要从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全环节覆盖的管理制度,将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均纳入到制度体系中,为工程管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依据,有效克服工程建设中质量问题以及建设后粗放式管理的问题;再次,拓展工程管理的主体。作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受益群体,农民需要广泛地参与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中。苏南各市要以乡村为单位,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水利工程管理小组,健全管理小组的组织机构与职责分配,提高管理效率。最后,稳步推动水价改革。水价改革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从农民对钱的敏感心理出发,借助计量收费的方式来提升农民节水意识,另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充分考虑用水者的承载能力,探索节水激励机制以及农田用水补助机制。

3.结语

高效节水灌溉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与水资源保护中的重点工作,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则是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海鸿.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及节水措施探讨[J].北京农业,2015(09):33-35.

[2]陈国荣.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探究[J].新农村(黑龙江),2017(17):163.

[3]王继峰.探索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7):33-35.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工程发展思路
农田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