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写作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19-02-14张近贤
张近贤
【摘要】科学写作,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科学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写作的魅力,进而提升写作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写作;策略
所谓科学写作,就是学习者通过文字、图画、表格等载体将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展示了学习者的语言技能,更展示了学习者对科学内容的再现和理解,是学习者内在智能的外在表现。小学科学教师应认识到科学写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写作内容,让学生趣味感知科学知识,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明确科学写作任务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学写作能力存在差异。小学科学教师设计的科学写作任务,不能过于复杂,超越学生写作能力范围。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写作任务,并借助趣味化的方式呈现写作素材,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写作,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写作的魅力,使学生成为科学写作的主体。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科学写作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布置趣味化的写作任务。“植物的一生”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展开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结合三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喜欢多彩图片的特点,借助浅显的“植物生长”科普类图片,比如向日葵的生长图片、小麦的生长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特征,并要求学生撰写写作感受。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内容和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写作内容,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文字描述。这种简单化、自由化的科学写作,更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小学科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灵活设计适合学生心智特征的写作任务,并注重写作任务的趣味化、生动化,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写作学习。
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设计科学写作要求
不论教师采用何种写作教学方式,都应当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入手。对于知识储备尚不齐全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指导为其科学写作指明了方向,可以让学生明确写作任务、目的和要求。
1.指明科学写作方向
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设计有条理的科学写作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写作线索,掌握写作重点,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植物的一生”科学写作为例,教师结合单元内容,设计了如下写作引导。①利用章节知识。结合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阐述植物的一生。②搜寻新信息并加以整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发现植物生长的其他特征,比如某种植物的高度、颜色和果实的味道等。③跳出思维圈子。从农民、科学家、学生不同角度思考植物的作用,对植物开展创造性的认识。这三个写作要求,为学生指明了写作方向,还为学生指明了语言表达线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了科学写作。
2.引导经历科学写作过程
在学生的家庭中一般不具备足够的实验器材,而且明显缺乏实验环境,作为指导老师,应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必备实验器材,还要给予相应的协助。尽管如此,也远远不够,教师们还需要承担具体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以及步骤方面的设计与指导。因为其中涉及很多实验方法,只有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才有可能用到和了解,教师的指导作用亦是如此。
例如,在探究“含羞草叶片开合与光照关系”这一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使用了创新的实验记录方法:借助数码拍摄器材,以定时拍摄的方式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以及记录。对于这一过程而言,如果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传统的方法就需要多人轮流值班记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光照关系,这是借助人力难以改变的,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两个时间节点就能够推演出正确结论。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技术以及方法。校内拥有这种实验器材,而且能够根据提前预设的时间间隔连续拍下多张照片,以供接下来的实验分析。很显然,这种方式不会对学生的正常生活形成影响,学生只要有时间,随时可以观察。通过最终的实验结果,也能够证明这种设备存在的必要性。如,在凌晨3点时含羞草的叶片开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很显然,一旦脱离这一实验器材,实验记录便不可能如此完整。
在小学科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指出写作要求,帮助学生明晰写作的目的、对象和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线索,而不是用模糊的要求描述给学生带来更多写作负担。
三、组织写作讨论交流,活跃科学写作氛围
科学写作,与传统的语文写作存在较大差异,它不依赖学生的写作技能,更多的落实在对学生科学技能的培养上。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知识,促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从更多角度认识知识,如此才能让学生写出独特的科学写作内容。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整合他人知识经验,优化自身写作范式。
1.在讨论交流中总结科学经验
仍以“植物的一生”科学写作为例,教师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植物的一生开展了理性思考。首先,设置话题。植物的生长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其次,话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植物的种子萌发期、幼苗生长期、壮苗发育期、成苗开花期、种子形成期五个生长阶段开展系统的讨论。比如,针对“种子萌发期”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植物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们结合所学知识,对植物种子萌发条件提出了多种看法,比如,种子自身的条件(大小、形状、饱满度等)、外界因素(温度、水分、空气等)。这些看法,是学生对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的感性认识。最后,总结归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条件的必要性,并在黑板上呈现了一个直观化的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的图像,帮助学生形成对植物种子萌发条件的理性认识。如此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在小学科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话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并帮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形成对科学知识的理性认识。
2.在讨论交流中引导科学质疑
当前的新课程中所关注的另一大重要主题就是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工作的关键基础在于学生的问题、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实验过程的设计、实施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步骤,但是要求其独立完成完整的研究过程暂时还不能够实现,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对于一个创新的探究实验来说,可以基于原有实验做出相应的改善以及补充。同样以含羞草的观察研究为例,一开始学生就提出质疑:是否可以让含羞草在夜间张开叶子?针对这一质疑我提出反问:为什么你认为它的叶子是白天开晚上合呢?这与哪些条件相关呢?学生随口回答:所有的叶子都与光相关呀!所以叶子开的时候肯定是白天。我说:回答得不错,但是你应该先做一个资料研究,认真观察,叶子的开合究竟和哪些因素相关。第二天学生就提交了观察汇报,他所选择的方式就是借助网络资源,阅读了《含羞草叶子的开合與什么有关》,得出以下结论:含羞草叶子的开合不仅会与光照相关,也与昼夜相关,而且只有白天拥有足够的光照条件,叶子才会张开。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我也认真地阅读了全文,之后和学生就原文中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质疑:这篇文章中仅仅依靠三小时的光照就草率地做出结论,实际上是不恰当的。既然含羞草的行为和人类的作息时间比较相似,白天是醒的,晚上就睡觉,那么如果叫醒正在熟睡的人,即使醒了他也不会有精神,仍然想睡觉。很显然,为了适应这个时差,需要一定时间的规律养成。基于这一前提,我们最终将研究课题定为“含羞草叶片开合与光照的关系”,同时做出假设:改变光照时间影响含羞草叶片的张合。之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要注重单一变量,还要合理管控,基于实验步骤进行设置。在此项实验中使用了人造光,也就是台灯。具体实验过程中,晚上以台灯照明,白天则关闭窗帘保持黑暗,辅以照片、数据完善实验结果的记录。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必须要详细记录含羞草在光照变化下的反应,因为只有充足的实验数据才能推翻之前的结论。于是我选择了具有创新式的记录实验的方法,并明确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不但要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还要涉及实验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最终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特别是在最后一步中,很多学生难以准确区分结果和结论,教师必须要明确:结果是实验过程中应当记录下来的部分,而结论是基于结果而做出的推导。
总之,科学写作,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题中之义。教师应当重视科学写作教学,通过合理设计任务、明确提出要求、组织话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指导学生写出有条理、有逻辑的科学写作文。
【参考文献】
[1]历晶.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235-236.
[2]陈志坚.探究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J].新课程(综合版),2019(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