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的构建
2019-02-14罗拥华刘桂玉
罗拥华 刘桂玉
[摘要]“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构建的底层逻辑是技术的社会控制。建立该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和短期性,弥补传统技术创新筛选机制的弊端,有效阻挡技术的“伪创新”,强化科学技术成果的“绿色基因”。要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需要确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标准,在专利技术审核中嵌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技术的两型性评价力度,并在屏障筛选之后强化对非“两型技术”的抑制。
[关键词]两型技术;屏障筛选;社会控制;技术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两型技术”在当下为两型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代表着两型社会未来技术变迁的总体方向。决定“两型技术”生成路径的一个关键是“屏障筛选”,这需要明确“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构建的底层逻辑,充分认识到进行“两型技术”培育与屏障筛选的必要性,并构建出有效的培育与屏障筛选机制,推动两型社会继续向纵深化发展。
1 “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构建的底层逻辑——技术的社会控制
追根溯源,“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构建的底层逻辑存在于技术的社会控制思想中。从理论层面来说,技术对自然与社会所加载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这种技术价值的两面性必然要求社会对技术的价值实现过程加以控制。技术哲学家拉普也认为:社会控制介入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技术系统效能发挥客观本身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实施,更在于技术“双刃剑”的客观结果迫使社会需要强制实行某些反向措施和控制手段,以预防技术不良后果的无限度蔓延。技术的社会控制既有微观层面的行为,也有宏观层面的活动。“两型技术”屏障筛选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技术的社会控制。从实践层面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技术创新趋之若鹜,但是在创新的同时,技术筛选问题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尽管技术的“双刃”效应不断被实践印证,但是人们依然乐于追捧技术进步的正面效益,而对技术的消极影响却不求甚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技术主义的泛滥。从生态学上来说,新的技术只是改变了物质和能量的获取法式、组合形态和排放结构,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向自然索取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格局,甚至只是加速这种进程。一种必然的结果是,技术创新所沉淀的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巨大舒适、便利和享受的同时,却在以或慢或快地以可知或者不可知的方式蚕食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社会必须因此站在预谋的高度,以极其审慎的态度在实践中对技术的选择实施社会控制,比如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以延缓和阻断滥用技术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坍塌进程。
2 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的必要性
“两型技术”就是符合两型社会本质要求的技术,具体是指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实现资源替代、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和优化环境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代价高昂的技术面前建立起一道屏障,并筛选出符合两型社会发展要求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建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自由创新和选择之下的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福祉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和不可逆的伤害。技术主义的泛滥造成资源耗费加速和环境伤害累积,很多地方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资源的警戒线与环境的承载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自由选择盲目性和短期性的致命缺陷很快就显露无遗。建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就是要在技术自由创新和选择的进程中加载一道把关程序,加强技术选择的方向性,消解技术创新利润主导模式的片面性,达到有效降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和短视性的目的。
第二,建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能弥补传统技术创新筛选机制的弊端,有效提高技术库中“两型技术”的构成比例。经过传统筛选过程的技术运行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转换,它所造就的非自然世界容易走向反面,不断地掠夺、伤害甚至毁灭人类所处的自然世界。在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危机倒逼之下,社会开始摆脱传统技术筛选模式的局限,以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并重为原则,重设技术创新目标,并强化在技术选择过程中的生态价值审查,使得传统技术创新筛选机制必须向“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转型。当然,日臻成熟的生态学、信息科学等科学理论与技术也为建立这种屏障筛选提供了良好保障。把好了技术筛选关,就能有效提高技术库中“两型技术”的构成比例,经济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跳出目前陷入的资源困境,规避生态迫害,将资源消耗和生态波动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阈值之内。
第三,建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能有效阻挡技术的“伪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时间并不长,“两型”的概念依然时新。为了迎合社会在技术创新上的新型偏好和冲动,许多技术创新都被冠之以“两型”、“绿色”、“生态”和“环保”等字眼。其实,由于经济个体技术创新的发散性,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合乎生态理性的创新,有些只是披着技术创新外衣的“伪创新”。它们不仅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无效利用,让国家的科技政策大打折扣,也严重干扰了技术创新领域的秩序,损害了科研人员潜心“两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损害了全社会的创新质量。“伪创新”大行其道,除了企业急功近利的原因之外,當然与缺乏严格的“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有关。为了阻挡技术的“伪创新”现象,必须在技术选择过程中严格把关,建立科学评判的技术屏障筛选机制,防止技术变迁偏离两型社会轨迹。这已经成为深化两型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四,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技术创新导向,强化科学技术成果的“绿色基因”。建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能够不断向技术创新主体和公众传达“两型”的政策意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效果,由此在技术创新领域产生强烈的“告示效应”,引导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步入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并增强科技成果的“绿色基因”。不仅如此,将绿色发展理念与传统科技成果的价值准则统一起来,将我国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两型技术”创新提供一套具有多维价值的、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屏障筛选机制,对完善我国现有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推进科学技术管理事业的改革、进步以及国家技术跨越发展的进程意义重大。
3 “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的构建措施
3.1 确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标准
为了弥补这种技术社会选择上的不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必须强化“两型技术”的“筛选”意识,除传统的经济效率标准外,还要以生态效率与其它社会价值为标准来净化社会技术池。简而言之,“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标准只能是经济、社会与生态三维价值共同组成的“整体福利”最大化,必须平行关注技术带来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等影响。“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标准首先要推出定性标准,建立负面清单,对于明显违背两型社会建设宗旨的技术方案予以否决;在计量手段容许的情况下,可以推出定量标准,对“两型技术”实施更为精确的屏障筛选。当下,人类的生存问题整体上已经不再是最急迫的,所以应当在“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中大幅提高资源、环境与生态标准的权重,甚至在某些人类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领域把技术是否具有两型性作为主要标准,而将经济价值作为次要标准。也就是说,“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标准不再谋求经济指标的最优值,而是在制定时把技术方案对人与自然的影响综合起来进行全面衡量与综合考虑,如此才能使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3.2 在專利技术审核中嵌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
专利技术制度是目前引导、激励和保护个体或团体技术创新最主要的制度安排。综观我国的专利法内容和专利审查程序,可以发现对一项技术创新方案如何认定它是否具有两型性质,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标准是什么都没有予以具体规定。如果对于申请专利的技术可能出现的反生态性预判不足,某些可能不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技术就有可能会被授予专利而得到广泛应用,从而造成难以控制的生态威胁甚至是灾祸。基于这种情况,要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要考虑在专利立法中增加必要的资源与环境因素,在专利技术审核中嵌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使专利技术制度步入生态化转型之路。具体而言,是要建立专利技术的生态审核制度,专利机关对申请专利的技术发明、实用新型技术进行实质性的资源与环境科学预判性审查,然后分别对申请专利的技术采取限制、禁止或者鼓励的措施。可以效仿国际《知识产权协定》中的环保例外权规定,对危及人与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或严重消耗资源与破坏生态环境的申请,应当拒绝授予技术专利。
3.3 提高技术的两型性评价力度
对于两型社会建设而言,关键就是要通过技术评价,甄别出哪些是“两型技术”,哪些不是“两型技术”。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在技术筛选的法门中,除了建立专利技术审核制度外,还要对其它非专利性科学技术进行技术评价。技术评价原本包括对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价。一项科技是否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一般放置在对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价中。为了扭转科技发展背离生态伦理的趋势,应当将技术的生态价值单列出来,彰显出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针对技术的生态价值而言,为了构建“两型技术”屏障筛选机制,目前更需要适当降低经济价值的评价强度,同时强化对技术进行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的评价,也就是“两型”性质评价。在我国,社会对技术的评价目前主要是由科技部主导的科技成果鉴定,所以对我国而言,当务之急首先是要革除现行科技成果鉴定体系的弊端,这些弊端包括:鉴定主体单一;过分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鉴定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监督;行政因素介入和干扰过多;缺乏第三方鉴定机构等等。其次是要在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真正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自然观为价值基石,把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技术评价体系之中,重构技术评价的指标和方式。尤其是要在新技术应用之前,加大科技成果资源与环境潜在影响的评价力度,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全面考察科技成果的资源消耗程度、与生态环境的亲和度以及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引导技术评价走向“绿色化”、“两型化”道路。
3.4 屏障筛选之后强化对非“两型技术”的抑制
技术评价是屏障筛选的重要环节,但是评价并不等于筛选。通俗地说,评价为的是辨别出技术的“优”与“劣”,而所谓的屏障筛选是要在辨别出好坏的基础上,把“优”的技术推向实践,造福社会,同时要在“劣”的技术面前建立起一道屏障,阻断它们的应用之路。在本文的逻辑中,“优”的技术就是指“两型技术”,而“劣”的技术就是那些与两型社会建设精神背离的非“两型技术”,所以要构建“两型技术”的屏障筛选机制,还必须在屏障筛选之后强化对非“两型技术”的抑制。首先,要坚持技术的动态化和建构性评价,不仅注重事前评价,也要慎重对待事后评价。其次,要加强政策和立法系统的支持,技术评价结论需要通过政府以政策或立法的形式来执行;屏障筛选之后要强化非“两型技术”的抑制,也必须有刚性的政策与法律力量的支撑,来保障滥用非“两型技术”者得到相应的惩罚,否则任何技术的屏障筛选都是低效或无效的。最后是要建立技术“黑名单”,尤其对先前技术评价中被淘汰的非“两型技术”实施严密监控,杜绝这些技术在私底下得到应用。当然,要在屏障筛选之后有效抑制非“两型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将技术的应用状况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及时公布技术应用的各类数据,使其公开化、透明化,并充分吸收技术应用的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真正实现“两型技术”的屏障筛选。
[参考文献]
[1] 李毅,汪滨琳.技术负效果的起因与技术评价[J].科技管理,1999(11):89-91.
[2] 易先忠,彭炳忠,周超.“两型技术”生成机制与培育体制研究[J].科学决策,2010(05):73-79.
[3] 朱忠孝,张庆芳.代达罗斯神话:技术的社会控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8(03):48-51.
[4] 王嘉,曹代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09):92-95.
[5] 常立农,甄凌.试论技术的社会控制体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8):81-84.
[6] 易显飞.两型社会与技术评估的生态转向[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