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入住户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探究

2019-02-14杨露周小春周清清邹奎左茂萍刘天和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职业技能培训

杨露 周小春 周清清 邹奎 左茂萍 刘天和

[摘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居民的生活状态、稳定状态、就业状态,探寻搬迁入住后农民在生存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福泉市马场坪街道城南千福小区和陆坪镇移民新区两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入住搬迁户进行调查。从结果来看,206户868人搬迁入住家庭拥有劳动力为592人,其中在县外就业为30%;县内就业为70%。家庭成员依靠政府平台和自身平台两种方式就业占比为73.8%;家庭以务工形式获得收入占比为62.1%;搬迁入住后以“种田土+打零工或种田土+打零工+工厂上班”占71.4%;希望能从事“保安+环卫+工厂技术工人”家庭占34.5% 。因此,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能致富”的总要求,关键点是要“稳得住”,稳得住的关键环节就是让群众获得有效的实质就业,就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准的岗前技能培训。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消除贫困、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搬迁群众入住的稳定性关键点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途径只有通过培训后获得更多的技术本领实现富裕。为此,课题组于2019年4月11日~14日对福泉市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搬迁户进行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调查,其目的是了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居民的生活状态、稳定状态、就业状态,探寻搬迁入住后农民在生存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政府提供相應的决策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福泉市4个安置小区的两个安置点(市城南千福小区和陆坪镇移民新区)入住搬迁户进行入户调查。本次共调查易地扶贫搬迁206户868人,其中市城南千福小区106户425人、陆坪镇移民新区100户443人,两地搬迁入住时间分别为1年和2年。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职业技能与生存能力调查表”, 调查员均为经过集中培训合格的人员。要求入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用语,以户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二对一”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将在家共同生活的人员并能正常交流、语言表达清晰的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回答者的共性意向。调查内容有基本情况、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入住后家庭的稳定、生活、工作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搬迁入住后的结果

2.1 家庭人员的就业情况

206户868人搬迁入住以来,家庭拥有劳动力为592人,其中在县外就业179人,占30%;县内就业413人,占70%。家庭成员依靠政府平台和自身平台两种方式就业占比为73.8%;有23.8%的家庭依靠自己的人脉如亲友、朋友、老乡给予介绍获得工作;有2.4%的家庭没有向政府提出申请,坚守耕种田地。见附表。

2.2 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家庭以务工形式获得收入占比为62.1%,家庭收入“以务工+务农+种植经济农作物”,占23.8%;以其他形式获得收入占28.6%,如粮食、蔬菜(辣椒)、中药材等。在县域外务工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加工、建筑、服装加工等;在县域内的务工主要是在合作社、私人小型企业、缝纫工、电子产品、养猪场养殖、从事保洁、保安、零星小工如沙子、砖、水泥的搬运等工作。经济植物主要是中药材种植如白芨、太子参等、烤烟种植、辣椒种植等。

2.3 主要从事的工作情况

搬迁入住后以“种田土+打零工”家庭占28.2%,以“种田土+打零工+工厂上班”占43.2%,从事其他工作占28.6%。资料显示,搬迁者主要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种田地上,农闲时在城区做些小工增加家庭收入,有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经过短期培训合格后聘用到工厂上班,获得较稳定收入。

2.4 期盼从事的工作与技能培训意愿

搬迁入住后,农民身份的转变,除有时回家对自己种植的水稻、玉米等进行管护外,大部分时间仍然居住在搬迁小区,多数时间闲着在家,看见身边的搬迁户们都有事在做,自己内心也想改变,内心强烈希望也象其他入住居民一样在城区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希望能从事“保安+环卫+工厂技术工人”家庭占34.5%;希望能从事“工厂技术工人+泥水工、电工、钢筋工等”家庭占19.4%,但仍有46.1%的家庭仍未想好在城区寻找工作,内心还是挂念着自己老家的耕地。由于企业对工作和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要求,自己希望能有更多的技能去就业,获得更好的收入,希望获得两种技能培训的,占53.9%,三种以上技能培训次之,占38.8%,一种技能培训仅占7.3%。说明搬迁入住的居民希望通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后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见表1)。

3讨论与建议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以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贫困户搬迁到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来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面貌。易地扶贫搬迁对群众来说就是生活习惯、生产习惯、心理适应的自我革命,搬迁入住城区生活后,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适应性差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他们仍处于弱势状态,属弱势群体,主要原因是搬迁群众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家庭经济脆弱、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认知不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强,原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关系均被打破,生活能力仍然较弱,要改变眼前,融入城市社会发展还需要更长的路要走。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能致富”的总要求,关键点是要“稳得住”,稳得住的关键环节就是让群众获得有效的实质就业,只有家庭经济收入的稳步提升、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他们观念才会发生改变、才会主动流转自己耕种的田地,实现家庭富裕。如何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成员的就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准的岗前技能培训。

(1)着力加强小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精准实现“一户一策”就业帮扶管理。政府针对这批特殊群体要出台更多的帮扶政策与措施。配强社区管理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就业、能致富”的总体要求,为搬迁入住群众排忧解难,做真心朋友,以人民利益至上,一是要在“稳得住”方面下真功夫,换位思考,帮助搬迁入住群众打开心结,由于大多数入住户难以从过去的农村生活方式向城乡生活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多给予引导,教会他们在城市里生活的良好生活方式,摒弃不良行为习惯;二是要针对每户情况,做出帮扶台账,实现“一户一策”,精准发力,定期发布市外企业用工信息,配合企业做好招聘会,主动提供就业服务;三是要强化入户就业政策宣讲,及时提供就业信息,鼓励他们战胜眼前困难和思想上的顾虑,敦促群众有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实现培训后就能就业、就能脱贫、就能致富,树立向美好的愿景努力,牢记幸福是靠我们奋斗而来的。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落户办企业,实现搬迁户群众在“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鼓励企业创建扶贫车间,提供机动工作时间,让搬迁群众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

(2)著力组建一支综合培训能力强的师资队伍。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人群特殊结构性,组建一支符合他们实际水平的培训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由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师学院、企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等组成,重点选择实操能力强的老师组成,培训的重点主要是动手能力的培训与强化,少理论、重技能。由于这批特殊群体大部分是“50代、60代、70代”出生,他们的生存技能不多、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难、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不复杂的、粗放型技能劳动,调查中发现他们希望政府常给予一些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能力技术培训,且有意愿参加两种以上的技能培训意愿率达92.7%,特殊年代人群的就业愿望主要是环卫保洁、保安、泥水工、贴砖、刮墙、砌砖等工作;年青人希望到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如缝纫、电子元件组装、汽车维修、焊接等工作。针对这一特殊性,认为:一是师资队伍要建强,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行业及企业的能手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的培训中来,打造多个层次的培训专班,关键点是要求老师要实操娴熟、实战丰富、能说会做;二是政府要确保培训经费的支持,只有经费的保障才能有力支撑培训质量,才能实现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三是要掌握企业所需岗位和群众的培训意愿,实现培训知识技能与群众到企业就业无缝衔接,增强搬迁户群众的愿望与增收;四要与企业联合举办,实现定单式培训。重点发挥城区内企业的作用,企业的车间既是课堂又是实操场所,让群众亲身体验,学会就能真就业、实收入。五是精准研判搬迁群众的实际能力,认真研判,强化东西部劳务对口帮扶协作,追踪务工人员信息,理出清单,针对岗位需要和愿望,编写技能培训教材,分类组织不同人群开展岗位培训。

(3)着力强化高职(中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实现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同步前行。一是学校在招生政策方面给予易地扶贫搬迁户家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就学期间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一人入学,全家脱贫”, 以此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使之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二是学校要跳出固有的办学思想,在脱贫攻坚战中找准位置与角色,组建培训专班模块,认真研判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加强同政府部门间的合作,结合学校办学资源和优势,常深入企业、田间地头调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三是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用企业“工匠”到校参与教学,实现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存发展;四是优化教学方法,针对搬迁群众坐不住的实际,强化“眼见为实”的教学方法,说接地气的农民话,让每个人的手脚都动起来,用身边人的精彩就业故事激励信心,战胜自我,学到真本领,实现真就业、真脱贫、真致富。

[参考文献]

[1] 金凤.贵州农民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策略初探[J].贵州教育,2019(01).

[2] 李晓将.农民技能培训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云南农业,2018(10).

[3] 邹联克.职业教育要在脱贫攻坚中找准位置做出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4] 谢垚凡,尹同一.易地扶贫搬迁新实践的调研与思考——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1).

[5] 周鑫,高洁.贵州省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与启示[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6] 闫思暐.铜川市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09).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职业技能培训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会议·培训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