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理论视角下的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

2019-02-14王海湾蔡朝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发展空间内生动力贫困人口

王海湾 蔡朝宇

[摘 要]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无法摆脱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贫困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空间结构中贫困地区往往位于空间结构的发展边缘,在减贫发展的过程中又会受到空间错位的影响,导致政府部门的相关减贫扶贫政策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从空间理论视角出发,探讨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動力不足的相关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其内生动力,进而达到减贫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贫困人口;发展空间;内生动力;扶贫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收尾阶段,预计在2020年可以实现消除国内绝对贫困现象的计划。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发现要想使得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贫困人口自身,相关部门发现很多地区的贫困人口并没有强烈摆脱贫困的欲望,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足。在结构二重性中,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除其自身缺乏能动性之外,还与当地的结构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会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与当地的空间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涉及了很多关于结构和能动关系的研究,这对于帮助我们研究我国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空间理论下,研究贫困人口与发展空间的关系,是帮助我们解决贫困地区结构性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探寻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空间理论下研究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问题,对于帮助我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空间理论在扶贫工作中的理论诠释

空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概念。空间可以对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社会秩序产生重要的影响,空间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亨利·列斐伏尔将空间理论进行了重组与深化,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概念组合”,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性空间。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提出为地区建设规划、旅游开发等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而展开的。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认为空间实践就是以空间作为实践的对象,将空间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对空间的优化进而达到推动发展的目的。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空间实践的主体既包含了本地村民,也包含了外来的规划者与建设者,实践的对象包含了该区域空间中的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通过对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建设与优化,最终达到脱贫的目的。空间的表征是构想的空间,主要与空间的生产关系有关,并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空间的表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会根据不同的构想者而产生变化。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空间的表征的主体主要是外来的规划者与建设者、政府有关部门、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等,这些主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的生产关系,进而对区域内的扶贫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表征性空间也被成为空间的再现,是在区域内已经被区域统治者所占有的空间。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表征性空间主要是指区域内村民实际的生活空间,表征性空间的主体是当地的村民,所呈现出的关系是目前空间下村民对于村落空间的统治结果,是尚未经过外界干扰的实际空间状态。

2 空间理论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贫困地区位于国家发展空间结构的边缘

在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大部分地区无论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在地理位置方面都处在了我国社会发展结构的边缘。这就导致这些区域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地区产业结构、地位位置等问题的严峻考验,而受到地区产业结构、地理位置的影响,当地居民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挫,很多居民在长时间的努力后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贫困面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村民的积极性,导致贫困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个地区的村落空间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固有化空间,会受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这就导致村落空间很难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我国很多重度贫困地区,其贫困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已经出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当地的贫困人口在长时间的贫困环境中生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样的贫困环境产生了妥协的心理。这进一步导致当地的生产模式极为单一,除了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外,当地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当地的产业结构处在了社会机构的发展边缘,而村民对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拓展生计空间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除此之外,很多贫困地区都会受到其自然空间的影响,会形成较为封闭的社会空间结构,这种结构是导致该地区出现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彻底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就要将扶贫减贫工作的逻辑起点放在对其空间结构的改变之上。例如秦巴山区的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地区交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虽然该地区有着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土壤,但是由于交通问题,导致秦巴山区成为了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滇桂黔石漠化区是我国扶贫对象数量最多的一个片区,涉及了西南三省中的91个县,该区域除了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之外,自然条件也相对恶劣,存在土地贫瘠化,耕地碎片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发展与建设,导致在区域空间中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基础差、教育基础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导致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2.2 贫困地区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空间错位现象

空间供给和空间需求是解决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要因素,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只有村民的空间需求得到实质上的满足,才能帮助该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贫困地区的空间供给与村民的空间需求并不匹配,这就导致在一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帮助本地贫困地区进行脱贫工作,但是却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在上文中,我们提到在空间理论中,空间的表征是构想的空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会根据不同的构想者而产生变化。政府部门作为贫困地区的空间供给者,其自身的决策会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空间改善效果,但是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比如信息的汇总与收集、决策者自身的决策水平等等,这就导致政府部门很难成为理性经济人,政府作为有限理性的空间供给者,其所做出的决定就存在不符合当地村民实际空间需求的可能。除此之外,我国当前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问题,即使在同一区域内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会导致在贫困地区中,不同村民的空间需求各不相同,而一旦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自上而下的空间供给时,由于相关信息的缺乏,以及合作平台的缺失,就极有可能导致空间供给与空间需求的错位,最终影响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2.3 贫困地区村民的表征性空间不足

村民的表征性空间反映的是村民对于村落空间的控制情况,在以往一个地区的村落空间会由当地的村民进行控制,村民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判断来对村落空间进行改造。这种空间改造既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在我国政府部门确定要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很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当地贫困地区的村民的表征性空间进行干预。一些地方政府希望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当地村民建立科学、高效、环保的生产模式,在帮助贫困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同时,解决当地生产环境、生产結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村民作为村落空间结构的发展客体,作为表征性空间的主体,却受到了空间的表征也就是空间供给者的压制,导致在对村落空间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村民不再拥有主导权,甚至部分地区的村民连话语权都消失了,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民的内生动力。而在上文中提到,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有限理性的决策主体,在提供空间供给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与村民空间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当地有着较为有效的反馈机制,在发生不匹配问题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村民的反馈对相关的措施进行调整,但是由于正向反馈渠道的缺乏,由于受到传统社会关系的桎梏,导致贫困地区村民表征性空间日益狭窄,村民在缺乏有效反馈渠道后内生动力会进一步的丧失,可以说村民表征性空间不足既是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也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3 空间理论视角下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对策

3.1 拓展贫困农户的发展空间

从空间理论出发,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入手,其中改善贫困地区的物质空间是拓宽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所谓的物质空间主要是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能力。在一些贫困地区的自然空间环境很难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并通过完善基础教育、完善村民培训体系等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这对于帮助贫困人口突破贫困限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进而帮助贫困人口产生脱离贫困的动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在贫困地区的物质基础得到完善之后,贫困地区的经济空间以及社会空间会得到有效的拓宽,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予贫困人口更多的试错机会,进而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动性。除此之外,从抽象空间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应该在政策层面通过制度治理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空间狭窄的问题。当前很多地区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拓展贫困地区发展空间时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比较倾向于通过发展运动来解决地区的贫困问题,这种“运动式”的治理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空间问题。要想真正意义上使得贫困人口能够产生内生动力,就需要从该区域的历史发展特点与空间特点出发,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问题本质的探索,挖掘贫困地区的空间内涵,重视村落空间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使得地区空间发展更加具有韧性,才能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内生动力。

所以,在拓展贫困农户的发展空间的过程中要重点强调村民的在村落空间中的实际生活情况。在空间实践的过程中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活动从空间中生产向空间的生产的转变,不仅仅是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单一的生产结构调整、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某一方面,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对贫困人口所在的贫困的地区进行整体空间上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加系统的、立体的帮助贫困人口从政府扶持到自我发展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进而提高其脱离贫困的内生动力。

3.2 营造多主体交流合作的空间

在空间的表征理论中,影响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者提供的空间供给与村民实际的空间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而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政府有关部门主动的去营造多主体的交流空间,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空间供给时更加理性,进而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空间供给能够满足当地贫困人口的空间需求。

事实上,能够成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空间供给者的主体有很多,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之外,社会组织、科研机构、城市居民、外地游客等均可以作为贫困人口的空间供给者帮助当地贫困人口解决其实际的空间需求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主动的搭建一个可以供多个主体进行有效交流的平台,各个主体可以依靠自身的专业性,为解决贫困人口空间需求问题以及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提供合理化建议。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的进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空间需求的信息收集工作,进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行扶贫政策时,能够满足当地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在这一点上,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很多西方国家设有“社区信息采集小组“,该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社区居民个人意愿的收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定期的上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会根据小组上交的信息来对不同社区居民的需求意愿进行整理,进而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政策与措施。事实上,要想实现贫困地区的空间拓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更加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更加需要对现代化信息平台的搭建。要想有效的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空间供给与空间需求的匹配,提供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3.3 尊重贫困人口的表征性空间

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时,会对贫困人口表征性空间进行干预,这种干预往往是非常强势的,这种强制性的干预虽然能够取得较为积极的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表征性空间,会导致很多村民的内生动力消失,一部分村民往往会单纯的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示进行发展,而不再主动的进行思考,最终形成了对政府有关部门的依赖,不利于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形成。

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脱贫工作时应该尊重当地贫困人口的表征性空间,避免出现类似强制性生产、强制性搬迁、强制性贷款等过于强制性的政策。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当地的贫困人口能够自发的、主动的进行发展,摆脱贫困的局面。事实上,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非强制性政策,并且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动的对村民进行引导与调动,才能帮助村民完成思想意识的转变,才能解决贫困地区空间狭窄,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当相关部门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时,当地贫困人口就能够主动的进行思考,思考那种发展方式更加符合自己,这样由村民自己选择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激发村民的自主热情,进而实现空间实践与空间的表征、表征性空间的良性互动。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要完成对贫困人口正向反馈渠道的拓宽。在进行脱贫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空间特征,政府有关部门的扶贫脱贫措施难免会出现纰漏,而一旦出现纰漏就要有通畅的反馈渠道实现信息的有效反馈,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接受政府部门的帮扶和引导后,能够将最终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反馈,尤其是当政府的帮扶工作与自己实际的空间需求不符时,通过有效的反馈政府部门可以快速的做出调整,这对于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在解决贫困人口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是导致地区贫困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空间理论下认为,导致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中不仅仅有贫困人口缺乏能动性,能动性的缺乏仅仅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具象表现,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贫困人口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这个影响因素就是贫困地区的空间结构。因此,本文在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发现导致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贫困地区位于国家发展空间结构的边缘、贫困地区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空间错位现象、贫困地区村民的表征性空间不足。对此,本文分别从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性空间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包括拓展贫困农户的发展空间、营造多主体交流合作的空间、尊重贫困人口的表征性空间。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对解决我国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郭亚军.精准扶贫背景下重庆三峡库区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J].农家参谋,2019(08).

[3]么永波.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J].北方经济,2018(08).

[4]曲海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02).

[5]孟莹,张冠增.乡村空间营造的逻辑——基于文化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的分析[J].城市规划,2018(06).

[6]许爱军.“三个结合”增强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J].老区建设,2018(19).

[7]黑学军.激发移民群众脱贫致富 内生动力的实践与思考[J].共产党人,2017(05).

[8]王林玉.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J].理论与当代,2017(04).

[9]万维.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J].发展,2019(03).

猜你喜欢

发展空间内生动力贫困人口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浅谈图书馆人员管理的“以人为本”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走出言语评价中的自卑情绪探讨
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女性在饭店行业竞争中的态势分析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