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探析

2019-02-14邵菲菲林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互联网+

邵菲菲 林杰

[摘要]“互联网+”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时代公众消费习惯的变化,乡村旅游必须推动网络嵌入式发展与创新转型升级。首先厘清“互联网+乡村旅游”概念,继而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并从发展模式探讨出发指出其中之不足,最后提出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的更深一步融合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互联网+;旅游开发模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以来,“互联网+”思维开始对各个领域行业形态的不断突破与创新发挥关键作用。在农业农村生产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平稳增长,促进实现乡村振兴。其中,“互联网+”乡村旅游便是信息技术、旅游业以及农业三者有机结合的典范。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互联网+”乡村旅游的研究越来越深广,其内涵范畴也逐渐明晰。综合各家论点(国家旅游局,2015;张红,2016;张薇等,2018;徐薛艳等,2018),“互联网+”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它是在掌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多层次地对乡村旅游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基础上,整合输出有效信息,为乡村旅游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从而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升级。“互联网+”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徐虹等,2018)。

1 “互联网+”乡村旅游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2008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22.6%,随着网民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其中,农村网民人数2008年为8460万人,2017年为20900万人,10年间增长了147.04%,在全国网民的占比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切实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伴随互联网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互联网+”的生产力也逐渐释放出来,2011年开始旅游预定的网民规模呈现激增趋势,这表明利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行程安排成为一种潮流趋势(见图1)。2017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10公里并6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基于客源地的乡村旅游人次约为2.16亿,基于目的地的乡村旅游人次约为7.05亿,明显高于2016年在此期间的乡村旅游人次。我国“互联网+”乡村旅游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与一些地方依托互联网打造建设出拥有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品牌服务形象脱离不开(王敏等,2017)。

2“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典型模式

“互联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为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因地制宜,合理地开发可行性资源,利用信息系统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智慧乡村模式,并建立起可靠的旅游品牌形象。根据发展主题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2.1 新媒体运营模式

新媒体运营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展示当地的特色景点、传播独有的乡村文化;通过微博名人的推广、影视宣传片的拍摄,增加群众对旅游景点的认知与了解,从而发挥一定的宣传效果。浙江舟山与影视基地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典范。

2.2 O2O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O2O电子商务服务模式,注重线上服务意识与线下体验感,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乡村旅游产品营销的整个过程,在减轻游客的旅行负担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这种模式在农家樂中应用较广。

2.3 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体验模式即利用互联网形成的仿真技术拍摄旅游宣传片,从视觉上增强真实性、感知性以及互动性。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的结合迎合了游客体验品质化的需求,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莫干山景区灵活地运用了这项技术,为民宿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3 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

3.1 服务水平不高

服务贯穿旅游的整个过程,即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旅游前,由于人才的匮乏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对信息的把控往往存在滞后性,从而为游客实时了解旅游讯息带去消极影响(罗光华,2016);旅游中,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致使在餐饮、交通、住宿、购物等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强制消费、定价不合理等情况;旅游后,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根据游客的反馈信息改善服务。

3.2 基础设施不完备

一些地区仍未实现无线网络的全域覆盖,网络终端设备的搭建不够全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乡村的智慧化水平。信息设备的不足不仅导致旅游信息缺乏真实性,使游客在获取资讯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可能导致一些支持线上支付的景区由于信号较差等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消费体验。

3.3 线上平台维护不善

已建成的线上服务平台往往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旅游资讯整合不完备等问题。由于运营者对平台缺乏管理,在售后服务、反馈功能等方面均有不到位之处,导致游客在线咨询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

3.4 环境兼容意识不足

若欠缺环境意识,互联网将带动跃进式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不平衡。为实现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推进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孟秋莉,2017)。

4“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在互联网的作用推动下,乡村旅游逐渐摆脱传统的旅游业模式,向服务一体化、娱乐多元化、管理智能化转变,并较高效率地连接城市的交通、经济等主体,实现城乡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4.1 多元发展,突出休闲

在“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 娱乐网络化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乡村旅游为迎合大众的偏好,必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其在休闲模式方面更具多元化和丰富性。

4.2 整合资源,推进发展

要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就必须有效整合田园风光、习俗文化等自然资源,并树立起地方特色品牌形象,形成独特的核心旅游项目;积极整合经济、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致力于打造更加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刘海洋,2018),为游客提供及时信息服务,为政府提供实时市场动向。

4.3 创意创新,营销驱动

乡村旅游应在互联网和科技手段的支持下,联合地区旅游官方网站和对应APP,丰富宣传信息,提升在线服务质量;利用现代自媒体工具加强宣传,增强与群众的互动性;利用虚拟技术拍摄宣传地区景观和营销推广,实现预订支付、信息掌握一体化。

4.4 政府主导,和谐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以政府科学规划为依托, 明确地区发展的定位和方式,强化自然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综合治理。这既要求鼓励并引导乡村人民参与开发建设乡村旅游,也要引入人才助推乡村旅游向科技化、网络化的方向进步发展(周文英,2016)。

[参考文献]

[1] 张红.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6(16):14-16.

[2] 张薇,秦兆祥.以“互联网+”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8(11):27-28.

[3] 徐薛艳,张建华,孙雪飞.基于网络舆情的乡村旅游村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上海为例[J].世界农业,2018(07):186-193.

[4] 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在思考[J].农村经济,2018(03):11-17.

[5] 王敏,马纯莉,朱竑.“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地方品牌建构——以从化市良口镇三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7(01):115-122.

[6] 罗光华.“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升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國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231-236.

[7] 孟秋莉.基于PSR模型的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7(04):121-126+159.

[8]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9] 周文英.“互联网+”时代的乡村旅游休闲管理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2016(06):40-42.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互联网+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