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贩卖隐私的时代买单
2019-02-14暗地妖娆
暗地妖娆
正方:被公众消费到死的名人隐私
2004的时候,好莱坞著名电影人梅尔.吉普森主演过一部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叫《狗仔队》;讲的是一位大明星天天被狗仔追踪骚扰,令他忍无可忍,终于向四个狗仔挥出拳头,随后吃了官司。原本事情到这里应该告一段落,孰料八卦媒体却没有就此放过他,追踪事件愈演愈烈,明星的妻儿为躲避狗仔的围追堵截,终于酿成车祸,导致重伤昏迷。
你以为这只是编剧瞎写的故事吗?不,现实情况比电影还要惨烈。比如英国王妃戴安娜,她的死基本上就是一个名人最具标志性、也是最尴尬的收场。二十年前的一个八月,已经离婚的戴安娜成了狗仔们最乐意吸食的“鸦片”,每一家娱乐周刊的编辑都将一对“狗眼”瞄准了这位风云人物接下来的情路发展。所以当戴安娜与当时的埃及富商男友默罕默德.法耶兹驶向巴黎丽思酒店的时候,早已收到风声的狗仔们已是四面埋伏。尽管戴安娜的保镖们有丰富的反跟踪经验,可未曾想狗仔摄影师骑的是灵活轻便的摩托车,令她的司机乱了阵脚,为了加速逃离现场,她的车撞在了隧道内的一根支柱上,戴安娜就此撒手人寰。这起车祸中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细节——可能是行事太匆忙,车内的戴安娜当时忘了系安全带。
最讽刺的是,这起举世震惊的车祸事件,没有把负有间接责任的小报记者送上法庭,却又成全了他们次日的头版头条。
很显然,公众人物的隐私对于媒体来讲,是一盘可口美食,能填满他们对利益的渴望,同时更是令民众“吃瓜”吃到饱的盛宴,在这个全民狂欢的过程中,大多數人都不曾为被侵犯到隐私的名人们说过话,甚至还会产生这样一种误会——公众人物本来就没有隐私权。
事实真是这样吗?1964年著名的“沙利文案”早就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答复——不。
该案件的起因是1960年3月《纽约时报》刊登的一条黑人平权运动的广告,在广告的第三段中出现了“蒙哥马利市”、“警察”等字样,明确描述当地防暴警动用手枪和催泪瓦斯封锁校园的情形。
这条广告激怒了蒙哥马利市公共事务委员会,负责监管警察局的一位民选委员向亚拉巴马州的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纽约时报》诽谤,最后官司打赢,裁定被告赔偿了五十万美元。
这个案子的最后判决无疑给媒体敲响了警钟,昔日只要拍到一张照片就能随便编条八卦新闻的“看图说话”时代被终结了,可与此同时,名人的真实信息却依然被肆无忌惮地曝光,由此造成的恶性事件不是狗仔买单,却得让名人们自己消化掉。因为在很多人的概念里:你既然靠名气吃饭,就该付出一定的代价,被曝隐私就是代价的一部分。
这些人可能忘记了,公众人物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也是一个国家的合法公民,自然应该享有隐私保护的权力,没有尺度地曝光隐私,只会酿成恶果。
事实上,很多娱乐媒体都清楚,公众人物有几个禁区是不得曝光的,比如其住宅、通信秘密、夫妻两性生活,以及完全与公共利益、社会政治,及其职务行为无关的私人事务。所以日本的狗仔就比较懂分寸,倘若明星的交往对象是非公众人物,哪怕拍到了照片,也得给当事人的脸部甚至背景的标志性物体都打上马赛克。当然,也有无良媒体频频越界,某一年就曾曝出过偶像明星深田恭子上身裸露的泡温泉洗浴照,令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无视公众人物的尊严,把能挖到的一切“猛料”都公之于众,这些恶行在媒体圈曾经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是早年“无所不能”的香港媒体干下的两件缺德事:一是将昔日偶像女子组合Twins成员的更衣室换装照登出来;二是把刘嘉玲被绑架后被逼拍的裸照公布。两起事件影响之恶劣,不仅侵犯了艺人的隐私,也令后者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二次伤害。
面对如此没有底限的狗仔行为,五百多名香港艺人终于联起手来,上街游行抗议,让八卦媒体《东周刊》从此消失在大众眼前。这次漂亮的反击,足矣证明曝光名人也应该有道德界限,有些瓜可以吃,有些瓜碰都不该碰。
然而,这还不是狗仔们造过最深重的孽,台湾狗仔的双手也同样染上过鲜血。1997年4月,台湾人气艺人白冰冰16岁的女儿白晓燕遭遇绑架,对方寄来了白蓝燕的照片和一截手指,并要求五百万美元的赎金。这起案件原本可以通过警方得以圆满解决,未曾想媒体就在这个时候介入了,无论白冰冰如何哭求他们不要把消息登出来,以确保女儿的生命安全,在案发次日,《中华日报》和《大成报》还是让这件事上了头条。很快,全台湾都吃到了这个“大瓜”。这次“全民关注”的后果是:绑匪因从报刊上得知白冰冰报警的消息,愤而将白晓燕活活打死,尸体扔在了排水沟里。
面对伤心欲绝的白冰冰,媒体非但没有反省,反而愈加兴奋,他们为这个“瓜”越吃越大而狂喜。可这一次,狗仔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民众是有良知的,一时间全民激愤,将抨击的矛头指向了八卦报刊和“大嘴巴”的警方。
美国华盛顿,《华盛顿邮报》的工作人员Barton Gellman发表讲话。据报道,美国情报机构前雇员揭露美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监控的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根据大量机密文件所做的监控事件报道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美国社会引发了激烈讨论。
时至今日,“白晓燕绑架案”仍是八卦媒体们的一张警示牌,提醒他们在炮制热点话题的同时不要丢弃了“职业道德”。
娱乐至上也好,媒体时代也罢,说到底都是公众人物被消费到死的一种“游戏”模式;可这游戏不能玩过头了,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场极乐生悲,把“事件”演变成了“事故”。
反方:得便宜卖乖——公众人物“委屈论”
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塞思.麦克法兰出了一个狠招,他把参加典礼的女星中曾经有过“露点作品”的挨个儿用歌唱形式调侃了一遍,“中枪”的包括两位奥斯卡影后——查尔兹.塞隆和詹妮弗.勞伦斯。尽管塞隆女神当场黑了脸,但是对此却无可奈何。因为两位女星裸露曝光的途径各有不同,塞隆是因电影里情节需要才春光乍泄,而劳伦斯则是手机内的豪放自拍被黑客窃取才大白于天下。
为什么女星们都不敢拿这位无法无天的麦克法兰怎么样?没办法啊,这就是她们成名的“后遗症”。
古往今来,在数不清的名人当中,有一种属性为“自愿型公众人物”的群体,包括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高级官员等等,他们主观意识上就希望自己的名号能为公众所熟知,由此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既然已经是出于“自愿”,那么“隐私”对他们来讲也就成了“空谈”。于是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出轨绯闻震天撼地,站上法庭接受审判的是克林顿,而非曝光这一事件的莱温斯基闺蜜琳达.崔普。现任总统特朗普也一样要承受这种被扒皮见骨的起底,与之保持多年情人关系的艳星丹妮尔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60分钟》里详细叙述了十多年前与总统先生的一夜春情。两位总统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完全无法反驳,只能低头认栽。
台湾综艺谐星吴宗宪曾经就名人桃色新闻曝光现象作过一个精妙的注解——“出轨没有错,被发现就是你不对了。”
这意思就是,既然拼命成为公众人物,让自己变得名声显赫,那么从那一刻起,“隐私”就已离他们远去了。提谈什么“委屈”,也莫提个人权利,要时刻牢记,你是自觉自愿地将自己摊开,努力成为万众瞩目的巨星。而“隐私”恰恰是这些名人蹭热度,成为头条的重要砝码,更何况,在娱乐圈内,某些“隐私”正是公众人物自己炮制的走红“秘方”。
2007年,《老友记》女主角柯特妮.考克斯主演了一部唤作《流言》的美剧,以极其直白“黄暴”的情节揭露了各路明星名媛的黑幕。其中有两个情节几乎是全面隐射当下娱乐圈争版面的常用招术:一是当下特别流行的“炒CP”,把两个人气渐低的艺人凑成情侣,通知狗仔来“偷拍”,以这种下三滥的曝光重回公众视野;二是自制丑闻,让网上“不慎”流出性爱视频,由此变成话题人物。前一个招术用过的明星不胜枚举,后一个招术算是险招,“要红不要脸”的名人会大胆启用,比如美国社交名媛金卡戴珊和帕里斯.希尔顿都曾以身试险,以确保自己的被关注度不会下降。
说白了,公众人物得便宜卖乖的事情多如牛毛,既然他们自己都喜欢制造话题,以站在风口浪尖为已任,那么就休怪狗仔或者旁人扒光他们的老底。即便这个“底”是某些公众人物的痛处,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那也是成名的代价。2016年韩国政治电影《特别市民》中,有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某女议员刻意在一次公众演讲中“不慎”胸部走光,其照片在网络疯传,由此引起了选民的注意,成为崔岷植饰演的男主角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由此可见,“隐私”哪里会是什么公众人物的凶手?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简直就是免费却极有效的宣传手段。
随着司法制度的日益完善,媒体在挖掘公众人物隐私的时候也格外注意界限,私宅偷拍逐渐成为禁忌,但是公共场合“逮”到的绯闻却能大胆曝光。反正公众人物作为一个领域的“榜样”,就得接受全民监督,尤其是自愿型的,立起的牌坊想要不倒,就得自己万事小心,尤其“私德”这一块,更是“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餐,不以身作则是混不下去的。就这方面来讲,日本的公众人物算是做得非常乖巧,譬如吉尼斯事务所的老牌偶像山口达也,在自家住所内强吻了女高中生,这类涉及公共道德范畴,乃至是触犯了法规的行为,就只能让他被清理出团队,其所在的TOKIO团体其它成员也一起向民众道歉,并强调山口达也的行为“不可原谅”。
在此,只能说公众人物的所谓“隐私”只能自己全力守护,端正品行,做到没有可以曝光的丑闻,方得圆满。至于已经扒皮的那一批,自认倒霉、低头道歉才是正确的姿势。没有这个觉悟,就不要自愿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