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志雄“艺术扶苗”的梦与远方

2019-02-14王议霄杨子

杰出人物 2019年3期
关键词:学子山区慈善

王议霄 杨子

【人物简介】

李志雄先生,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註册慈善机构)、香港青少儿视觉艺术研究学会会长(香港註册学术团体)、国际少儿美术教育协会香港区主席(香港註册学术团体)、贝多芬音乐艺术学院视觉艺术课程总监。2002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评为“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家”、 为2014年“凡事皆可能”十大傑出人物之一。

李志雄先生,一个用艺术写故事的老师,心繫学子,将“艺术扶苗”的慈善理念深刻在许多人心中。十年来,他无数次奔赴中国偏远山区小学,为实现孩子的艺术教育目标而努力,饱尝山区助学路的辛苦与艰难,仍坚守最初的选择,用炽热的爱心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人生理想。在他的艺术笔触下,一幅黑白线条勾勒的生硬简图,正在变成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偏远山区来了“艺术老师”

“艺术教育,山区的孩子更渴望。”十年如一日,他用行动讲述了一个关於“种子发芽”的故事。

“扶苗”这个梦想的初衷,要追溯到2007年。沿着弯曲的山道向深处前行,静谧的山间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经过一路颠簸,李志雄先生终於来到位於四川省广元市的山园小学。那时让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当地学习条件较差,教室破旧,桌椅简陋,全校仅有2位老师,20名学生,孩子们的眼中透露着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山区的孩子。

教学资源缺乏,艺术教育(视艺、音乐)没法开展.内地山區农村学校的现状,引起美术老师李志雄先生的关注。探访山园小学,他在朋友圈里集资了一万元的美术工具、材料,课室设施,並建立起第一间爱心美术室,这一系列的举动,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通过艺术开启山区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扶苗”种子已悄然种下。

行动,是那一刻的决定,从那时起,他开始整合艺术教育资源。2010年,“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成立(以下简称“基金会”)。基金会旨在帮助中国内地山区小学重建少儿艺术教育,增添美术、音乐教育材料,修建美术室、音乐室,给予物资援助和精神鼓励,以及在山区学生中传播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近年来,从青海玉树称多县的文乐小学、广西容县的杨叶小学、广东河源市的康禾小学、贵州兴义市的楼纳小学、云南香格里拉的洛吉小学等三十餘所学校,都留下了他们用双脚踩过的爱心足跡。

“扶苗”期间,挫折和状况是常有的,乡村的简陋与繁华热闹的城市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大部分义工们内心深处的体会:山区房屋的残旧没法想象,漏风漏水司空见惯,屋内无电视、计算机,学校里无洗澡间、无热水器,在寒冷的冬天,热水就是一个奢望。

“建学校,我们做不到,只有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李志雄先生说,通过基金会这个平台,一家家企业用不同的方式捐资捐物,筹集到的每一笔善款,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进行具体配置,26座爱心太阳能热水器、10间美术室,14间爱心图书馆,49盏太阳能路灯,900张木床、1500多张桌椅、2000多张棉被等相继投入山区学校使用,改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如今,“寒冷呼唤”“紧急援助”“校园设施”“扶苗护生”……“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的项目还在不断增加。

在不少人眼中,志愿服务者总是与苦活、累活、脏活联繫在一起,吃苦受累、无私奉献已经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在李志雄先生看来,在“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义工们是将志愿服务作为快乐生活的重要方式,他们在奉献中快乐着,在快乐中奉献着。

育人如扶苗引领学子“预见”未来

“能帮,一定要帮。”在李志雄先生的内心,有两个梦想从未改变过,一个是“艺术扶苗”,另一个就是“助学行动”。

在香港青少儿视觉艺术研究学会,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他的学生还是同事,都不称李志雄先生为“李会长,而是亲切地叫他李老师或李Sir”。从事青少儿视觉艺术教育长达30餘年,他始终将育人视为第一己任,希望引领学子“预见”未来。

李志雄先生真正萌发山区助学念头,是在青海、贵州、云南考察之後。贫困往往能引起最深刻的思考,令他至今难忘的是,地震後的青海情况最糟,而且山区的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以务农、放牧、採虫草为生,收入基本仅能维持温饱,现在孩子虽然享有九年义务教育,但读书生活杂费不少,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要外出打工。

“艺术扶苗”不仅关注学生们的美术教育,更重视对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呵护,照亮了很多困难家庭学子的漫漫求学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贵州省兴义市顶校镇楼纳小学九年级生黄廷念,就是其中一个。

“由於家庭原因,她得不到同龄儿童应该有的幸福。”李志雄先生说,2016年6月,在得知她是孤儿並患有肠胃重病等具体情况後,基金会将其列入紧急援助个案,捐助紧急援助金。事後,从黄廷念寄给基金会的感谢信中得知,这位贵州女孩以优異成绩考进当地重点高中,这一消息使“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的成员们倍感骄傲。

十年来,有不少像黄廷念这样的孩子已学有所成,在李志雄先生及“艺术扶苗”助学志愿服务团队的帮助下,已有2000多人次受到捐助。为实现精準扶助贫困学子的目标,慈善基金会採用实地考察、学校推介等方式,2018年还将助学范围扩展到大学生,为特困家庭带来光明和帮助,广东省河源市9名优秀大学生得到了资助。

2018年底,李志雄先生亲自去兰州一间民办孤儿院了解情况,那里收养了26名街头孤儿,可租的楼房是老区旧楼房、电线外露、到处是潛建物、鼠蚊为患,急需一条件较好,合乎国家标準的永久院址。“艺术扶苗” 尽全力通过各种慈善活动,为永久院址经费出了一份力量。

在受助方和捐献方的眼里,李志雄先生是位胸怀宽阔,对天地万物都有大爱的人,他对山區学子们的用心,是无私培养的、是悉心呵护的、是满怀感情的,他经常鼓励青年人要学会感恩,要在社会有所建树後,尽力去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

“志愿者人人皆可为,再贫穷的人也可以帮助别人,再富有的人也需要他人的帮助,这个世界离不开‘互助二字。”李志雄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和同伴们微不足道的努力,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香港,他们也需要这样的服务”

教学和助学、创作和公益,李志雄先生从没有停止过。3年前,在“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计划表上新增了一项“本地慈善”,把弱势长者、青少年、儿童作为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他认为,“在香港,他们也需要这样的服务。”

在李志雄先生的教学工作室里,墙面张贴着学生们的优秀书画作品,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就来自“义教”课堂。“对於领香港综援的家庭而言,孩子上兴趣班是一件难以实现的事,费用实在是太高了。”经过调研探访,他深刻地了解到基层青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决定利用閒暇时间,提供义教视艺课,为他们营造一个学习艺术的氛围,这一做就是3年。

在香港颂恩护老院,一群老人也因为义教绽放出久违的灿烂笑容,其中书法课,是慈善基金会专门为长者组织的活动,“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竞爭激烈的今天,护理院让需要帮助的老人们重新找到了家,基金会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满满的幸福感,是基金会的义工SaSa最大的收穫。

在供需之间搭起桥樑的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一直默默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一批閒置的家具家私,能不能帮忙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企业家朋友的话,让李志雄先生意识到,这正是基层家庭所需要的。於是,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成立“老有所居”家电捐赠群组,通过义工对接、回收及搬运,将收到的家具家私转赠给有需要的人。

在他的通讯录里,留着许多香港或内地企业家的联繫方式,不少企业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对社会尽一份心力。如何将社会资源及筹集的资金进行有效利用,是李志雄先生当前思考的方向,因为策划公益活动,成为了他现在的工作重心。

“艺术扶苗”这一信念始终流淌在每一个基金会人的心中,慈善音乐会、慈善电影会、步行筹款等,为长者派送爱心饭盒、爱心米、爱心福袋、探访独居老人,探访老人院、长者下午茶、盆菜宴等等,都是李志雄先生及义工们用心的成果,与爱心志愿者们齐心协力、不求回报,同样令他拥有浓浓的幸福感。

从最初以个人之力艰难开展公益行动,发展到今日“艺术扶苗慈善基金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这正是公益的魅力之处,在慈善的道路上传递正能量,一次次的关怀,犹如冬日的阳光,照进人心里,一次次的付出,犹如绵绵春雨,在荒芜的热土中育出了鲜红的花。

行善,他目光坚定,服务,充满温度。李志雄先生身上有这个时代永不过时的东西:梦想、执著、信念与深情。

猜你喜欢

学子山区慈善
杏林组曲·学子赋
《山区修梯田》
慈善义卖
山区
今朝学子喜登攀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