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天文化

2019-02-14陈建辉

西部散文选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张嘎露天电影幕布

陈建辉

四十年足够漫长,在岁月的轮回里又极为短暂弹指一挥间,但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

岁月匆匆带走了我的青春,但带不走我对露天电影那深深的记忆,在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平时夜暮降临,街坊邻居坐在一起只能聊聊家长里短,我们这些娒娒(儿童)也会缠着大人讲故事,而难得一次的露天电影,也是一道精神“盛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家里还没有电视,电影院的票价又贵,是有钱人经常出入的娱乐之地,吾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年到头也难得享受几次。我们总是盼望富裕人家里能办喜事,因为露天电影都是那些办喜事人家出资放映给村民的“文化大餐”。

天亮鸡鸣,同学们多三五成群结伴去学校,蔚文门是我们求学的必经之路,要是看到城门两边坚起两根平行的柱子,上面挂着电影幕布,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整天上课多心不在焉,老师在黑板上授课,我的脑海里老是想着晚上到底放什么映片,好位置不能被别人占据。俗语说:“身在曹营心在汉”,自然也免不了被老师的教鞭伺候,惩一警百,谁要是上课三心二意,他就是例子,严师说道。白天的时间度日如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日落西山。

我会急不可侍催促姆妈(母亲)赶紧做晚饭,吃了好早点去看电影,然后约上三五个发小,手拿板凳或椅子向免费的“露天影院进发”,附近的男女老少也纷纷出动,那时的人们“日出而作,而落而息”,晚上也没什么娱乐活动,难得有电影看,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

只要邻村有放电影,十里八乡的人多会拖家带口,天还没黑早早就在幕布前排满高高低低的板凳,抢占有利的位置。不断有娒娒(儿童)为了占据一块“圣地”而争吵和打闹,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当然这是个别“武林高手”哈哈!我家离城门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最佳位置非我莫属”。来晚了的将就站在放映员旁边看,矮个子只能“借凳助长摇身一变成巨人”,他只管自己看的欢,全然不顾后面看官的死活;匆匆忙忙出来忘记带“装备”又站在后面的急得踮起脚来看,但还是瞧不见近在眼前的影片,气的只跺脚!只好“见缝插针”往前面挤;有的小孩干脆站在银幕下面抬头赏月式观看,那可是很吃力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支撑他们从头到尾把精彩的剧情欣赏完;幸福的娒娒(儿童)骑在父亲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精彩的影片尽收眼底”,只有年纪比较小的才能享受这种特殊待遇;还有聪明的“一休”,爬上古城楼坐在银幕的另一侧独享免费的“专场”。

等到放映员打开放映机调试,一束亮光投向银幕,我和那些不安分的小伙伴们都兴奋不已,对着镜头做老鹰、小兔子、大灰狼等各种形状的手势,幕布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手影,似皮影戏。

那个年代的片子不多,基本上多是革命战争片,如《地道战》《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地雷战》《少林寺》《董存瑞》等等。因为这些都是正能量的教育影片,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聪明勇敢的“小八路”张嘎、“小红军”潘冬子、为了解放事业而牺牲自我的董存瑞,可都算是我们年少时的偶像。

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看电影的人有增无减。夏天,一群人坐在一起,又热又挤瞬间汗流浃背,甚至还要遭受“吸血鬼”的袭击。寒冬刺骨的北风冻的每个人边搓手边跺脚,个别“装备”齐全的还带来了橡胶热水袋暖和,邻座的观众羡慕不已。就算冰天雪地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兴致,影迷们依旧兴致勃勃,不放过任何细节。

“天赐良机”,小商贩们也闻讯而来。如馄饨担、灯盏糕、要是能边看电影边享受一碗香喷喷的馄纯或松脆香酥的灯盏糕那真是“锦上添花”。太阳瓜子(葵花子)可是当时看电影必备的零食,一毛钱一纸包物美价廉,基本上在坐的人手一包,众人的磕瓜子声如老鼠偷食,路上也“遍地开花”!这情景像一场嗑瓜子比赛。

看露天电影最怕忽然的狂风暴雨,尤其是夏天的雨来去匆匆。首先“风神来提醒”,把银幕吹得像波浪一样漂浮不定,但是谁也不愿意离去。“雨神可没那么温柔”,瞬间倾盆而下,淋的影迷们措手不及。孩子的哭泣声、板凳或椅子的磕碰声,“还有怨老天不长眼在這个千载难逢日子里伤心落泪的骂声”,刚才还热闹非凡的场面一下子散得一干二争。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每户人家都有好几台等离子、液晶数字电视或投影电视,老片新片随时多可以回放。豪华影院里,立体电影、3D电影、任意看,但我基本上是“陪衬”。封闭式的空间气不流通,时常还会头晕脑胀,又加上没什么优秀影片,我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不像儿时的露天电影在“天然氧吧”放映,空气清新,神清气爽。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初那欢呼雀跃的场面,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只能在“记忆或梦乡回放”。

——选自2018年5月18日《乐清日报》

猜你喜欢

张嘎露天电影幕布
演出开始前
编辑精选APP
夏夜的梦
抗日的洗礼
WHAT
露天电影院
主角光环
西江月·忆看露天电影
小兵张嘎
读《小兵张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