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及影响研究
2019-02-14逯建维
逯建维
摘要:说起中国的基建能力,在世界上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民有着特有的韧劲,不管是再难再险的工程都能完成。在别人的眼里,很多工程可能并不可能,很多困难也无法克服,但是在中国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我们克服了很多地势困难,也克服了各种难熬的自然环境,纵观现在中国的超级工程,几乎都能让世界为之震惊。最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红旗河工程能否建成,其影响怎样?笔者就红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及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红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影响
前言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红旗河工程”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红旗河”是从青藏高原向西北干旱区进行的大规模、远距离、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设想,分别引我国西南诸河的水资源共计600亿m3,通过隧道、水库、渠道输送到新疆等西北干旱地区,绕山而行,顺势而为,全程自流6118km;工程预计投资4万亿元,工期10a,带来的效益是新增2亿亩农田(1亩=1/15hm2)、15万~20万km2的荒漠变绿洲,1000多km的航道、改变中国的气候格局。这是足够美好的愿景工程。但我们认为面临着地质、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多重严峻挑战和极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市场需求、投资效益和国际河流水量分配等诸多问题。
1.红旗河工程建成可行性分析
1.1引水量无法满足目标用水需求,经济上不可行
“红旗河”的引水河流包括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根据水文资料,这几条大河的年均径流总水量是4139亿m3。红旗河穿越位置处诸河的年均水资源量分别是:雅鲁藏布江调水口大拐弯以上年均径流量634亿m3(邻近调水口的奴下水文站);怒江调水点嘉玉桥附近年均径流量是241亿m3(嘉玉桥水文站),澜沧江引水口的年均径流量164亿m3(在昌都与察雅之间,澜沧江昌都水文站);金沙江引水点岗托,岗托没有水文站,但在它上游150多km的直门达的年均径流量是116亿m3,估计岗托的年均径流量不会超过130亿m3;雅砻江调水点在甘孜附近,甘孜年径流量115亿m3;大渡河的调水点在大金川上游,大金川年径流量160亿m3合计1444亿m3,占被调水河流总径流量的35%;红旗河计划年调水量是600亿m3,占可调水量的42%(可调水量是指调水点以上流域来水量)。如果不考虑国际河流、调水口以下的水电站及工程、相关河流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风险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单纯就水资源而论,理论上可以满足600亿m3的总调水量。但600亿m3的调水量无法满足该方案设定的目标。无法满足2亿亩现代农田建设用水量,无法满足15万km2生态绿带建设用水。
1.2不确定性大:调水进入干旱内流区,生态环境后果难以预估
跨流域远距离调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决策之前,首先要对可用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各种不同目的的需水情况进行评价;对现有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作出评价;对调水工程的工程效益、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环境与生态角度看,调入区的调水规模必须适宜,在缺水区增加水量并非愈多愈好。生态平衡与水量平衡之间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地区,水量平衡要素(如降水、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等)是重要的生态物理因子。跨流域调水工程会引起相关地区水量平衡要素及其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最终将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一般说适宜于生态平衡的调水,环境影响可望较小,但是调水工程还包含其他一系列环境影响的问题,必须作进一步的讨论。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评价直接涉及到工程的可行性,其影响有正有负,内容十分广泛。由于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物质,也是最活跃的环境因子。调水改变水平衡与水文循环会连带着环境的变化。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过程→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以上模式表示了影响由初阶到高阶的顺序。国家大型调水工程应该建筑在踏踏实实工作积累和精确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做好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又要预估工程实施的环境后效和生态后果。用于大工程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需要倍加珍惜。我国经济实力雄厚,但不应成为实施不计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的超大型工程的前提和借口。
2.红旗河工程建成影响分析
红旗河一旦完工,最显著的一个好处是,有可能开发出8亿亩沙漠土地。仅此一项,完全有可能提前若干年把我国的GDP上升到100万亿级别台阶以上(之前的一份资料称,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51亿亩)。这项工程一旦完成,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项"调结构、稳增长、抑物价、促就业"的经济战略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国土环境治理与开发建设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增雨与大漠绿化"工程!其价值将远超都江堰,是一项实现"大漠赛苏杭"的伟大工程!
中科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认为,希望能积极推进“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处于非洲的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高坝的建成,使40万公顷沙漠变成了良田,埃及的农业产值因此翻了一番。
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水利正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稳;近现代工业发展中水利依旧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水利移民正是源于以水养人,以人养水的宗旨而进行的一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从原始社会、走过农耕时代、步入工业文明。至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依偎着一条主河流。所以,一条河流孕育一方文化,一个流域的水资源环境决定或影响着一个流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国西部的水利事业肇兴于先秦时期。西部地区是秦人的发祥地。秦自穆公之后,不断向外开拓疆土,势力范围逐渐扩大到巴蜀等地。当时建成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水利建设的最高成就。西汉王朝的移民实边和屯田政策也有力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强化了对西域和河湟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經营管理,使河西走廊成为拱卫关陇和中原的有力屏障,同时为此后历代王朝控制管理提供了“河西模式”。
参考文献
[1]叶磊,周建中,曾小凡等.水文多变量趋势分析的应用研究[J]水文,2014,(6):33-39
[2]桑燕芳,王中根,刘昌明.小波分析方法在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9):1413-1422.
[3]汤洁,王宪泽,李青山,等.第二松花江流域 1956—2006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1,27(6):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