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2019-02-14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支部党员大学生

袁 源

(西北工业大学 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中国共产党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素质,更关系到全党的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性措施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培养和造就一批信念坚定、德才兼备,具备“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回答好的重要命题和重大课题,也是高校在新时代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做出的政治回应。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1]大学生党员整体质量关乎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更好进行伟大斗争、深入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基础工程和组织建设的生命线,也是高校党建的重中之重。绝大部分大学生党员都是进入大学以后才具备申请条件并逐步被吸收入党的。然而,由于接受党校培养时间短,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党性修养并不高,而高校又要求大学生党员在各方面都能够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所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有利于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是帮助他们尽快提升能力素质、胜任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

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中发[2016]31号文件指出,要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2016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超过211万人,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为160.2万人(含非党员教师)。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员的主体,其教育管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同时,他们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并将党性教育与安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有利于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3.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政党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员队伍的质量是决定政党的性质、力量和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摸索出来的重要经验。[3]根据表1,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学生党员占比都在35%以上,在各类行业新发展党员中占绝对优势,而学生党员中绝大部分是大学生党员,因此抓好大学生党员质量就相当于抓住了党员质量建设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党员毕业后将逐渐成长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即把好大学生党员质量关就相当于把住了未来各行业各领域党员骨干的“入口关”,关系到党的未来中坚力量的储备。

表1 2013-2017年中国共产党新发展党员情况统计表[4]

4.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社会各界已形成“青年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的共识,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党员,则是青年人才中杰出代表的主要组成部分。统计显示,2017年,在全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为4 328.6万人,占48.3%。[5]由此可见,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党员,必将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高校必须站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具有重视大学生党建的优良传统,学生党建“三个一”工程等典型做法曾多次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学工部长会议等交流经验。然而,全校各学院都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影响着学生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发挥,必须切实加以解决。西工大马院汇总梳理了学院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视角探究其成因,以期找准工作薄弱环节,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学生党支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理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支部的工作状态和成效并不尽人意:有的支部工作标准不高,流于形式,表面看面面俱到但实际效果欠佳,有的支部政治生活不严肃不规范,擅自改变或简化工作标准和流程,有的支部缺少有效工作载体,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支部执行党规党纪不严,导致党员履行义务不到位、言行失范等情况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一是缺少对支部工作进行动态化、过程化监控和管理的工作机制,二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支部工作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支部工作任务多,但开展工作方法指导、培训和研讨少,四是面对个别党员不能很好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没有及时采取批评教育、约谈等措施。

2.大学生党员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理应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综合素养、社会工作、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部分大学生党员中却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有的党员身份意识不强,面对工作任务有畏难情绪和推诿现象,有的党员专注于个人发展,对集体和他人的事务漠不关心,有的党员入党前后对自身要求不一,存在“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情况,有的党员入党动机不端正,党性修养和组织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的党员意志力不强,沉迷网络游戏等诱惑玩物丧志,严重影响个人学业和身心健康。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党员开展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陈旧,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二是未能构建起持续巩固对党员身份内生荣誉感的有效机制,三是缺少操作性强的、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的工作机制,四是对党员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尚未形成对党员从申请入党到发展再到入党后的全过程教育长效机制。

3.学生党员干部

学生党员干部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依靠,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工作低效、拖沓,有的干部业务能力不足,频频出现迟报漏报材料数据等情况,有的干部公私不分,不能正确对待组织需要和个人诉求,有的干部面对矛盾习惯绕着走,缺少敢碰难题的魄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分析其原因,一是宗旨意识不强,未能充分认识到党务工作是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岗位,二是党性修养不够,在涉及集体和自身利益的问题上立场不稳、站位不高,三是学习研究不够,没有把党务工作作为一门学问和一项事业去思考和钻研,无法完全胜任岗位工作,四是原则性不强,欠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无欲则刚的公心,五是缺少艰苦环境历练和挫折考验,不敢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和复杂局面。

以上问题及其成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高校自身的也有外部的,但是,都可以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找到对应的缺失和不足,因此也可以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来加以解决。

三、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的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6]因此,破解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共性难题,在大学生党员中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承担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任务,是高校党委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结合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

1.显性手段与隐性手段结合,做实大学生党员日常管理

显性手段在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但隐性管理具有间接性、人性化的优点,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产生更为持久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基于这一思考,学院在实际工作中高度注重二者的结合,使其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1)显性管理 显性管理是主要通过以文字为主要表述方式的法律、制度、条文等,对被管理者产生影响进而实现预期目的的管理方式,如推行党支部工作月结月报制度和党员日常表现写实登记制度,就是通过显性方式落实年度评议制度的具体措施:每个月召开一次学生党支部书记工作例会,总结通报上个月各支部“三会一课”、党费收缴、党员发展、理论学习、党日活动等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安排布置本月工作任务,讨论重点活动。又如学院为每名党员配发一本《初心手册》,详细记录个人参加“三会一课”、缴纳党费、参加支部活动、承担支部工作等有关情况,形成党员日常表现写实记录,作为年度党员评议和其他考核、鉴定、评优等的重要佐证。

(2)隐性管理 隐性管理指通过情感、认同、感化、渗透等措施,使被管理者的意识、思想等在不自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方式。显性管理主要解决有无问题,被管理者“出工不出力”则是显性管理的痛点,而隐性管理恰恰可以有效填补这一“无力区”,如学院针对支部工作乏力的共性问题,实施“一支部一品牌”计划,提倡支部建设专属工作品牌;虽然没有强制要求每个支部必须开展,但通过宣传成效突出的支部对后进支部形成压力,促使其产生迎头赶上的行动自觉。再如,学院为个别工作后进的支部选配自律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强的支部书记,让其他党员在观察中逐渐产生“党员就应该这样做”的思想认同,本质上是通过在党员的潜意识中植入合格党员的行为范式,再去影响意识并支配外显的行为。七一表彰后,学院没有通过宣讲会、报告会等直接对党员进行灌输式教育,也没有提出每名党员必须“向先进个人学习”的强制要求,而是将优秀党员的事迹制作成展板、海报、宣传片和微信推送进行宣传,通过相对温和的、非说教性方式唤起党员潜意识中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对其言行产生正向引导。

2.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结合,激发支部和党员的主动性

激励和约束都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传统党建工作中偏重约束机制,造成党支部和党员对党务工作有一定的倦怠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基于这一思考,学院认为应具体分析工作实际,在激励和约束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1)约束机制 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包括党章党规、工作制度、建设标准、行为规范,以及各种形式的监督等。比如,制定党支部工作标准就是对支部工作的约束,开展党员年度评议、对履职尽责情况进行测评分级,则是对党员的约束。此外,学院还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对履职情况定期进行汇报、预备党员就考察期的表现进行述责、正式党员对履行党员八项义务情况进行专题座谈,都是对约束机制的具体运用。

(2)激励机制 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学院在实践中主要使用了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和工作激励,如结合党员年度评议结果,在对后进党员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对先进党员进行表彰,并将评议结果纳入“七一”党内表彰、学业测评、奖学金评定等;对表现突出的党务干部,同等条件优先考虑推荐免试研究生、直博生,优先推荐到机关事业单位、选调生、大型企业等重点地区、单位和岗位就业;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支部,则在申报先进集体、支部活动经费、调配工作资源等方式进行适当倾斜。这些做法既可以及时肯定表现较好的集体和个人,形成“阳性强化”效应,又可以让相对后进的集体和个人找准差距,激发追赶超越的内生动力。

3.外界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自我教育和外界教育(或称“他人教育”)组成。在传统党建工作中,外界教育占据主导,而自我教育开展不够。然而,教育的最高点应是自我教育。基于这一思考,学院在工作中强调以外界教育为手段,自我教育为目标,最终实现以内驱力为动力的自我教育占主导。

(1)外界教育 外界教育因有明确的规范和路径可寻,且便于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因此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多数党务工作者没有针对“95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对话语体系、表达方式、投放渠道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转换,导致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外界教育往往以相对刚性和生硬的方式出现,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和阻抗行为。有研究认为,长期的外界教育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内驱力受损,逐渐丧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自我教育 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等环节,最终实现自己教育自己目的的教育。这一动态过程生成后还可以循环上升、迭代超越,并成为影响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将自我教育相关理论应用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可有效解决吸引力不强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比如实施学生党建“三个一”工程,倡导“一个党支部建好一个班、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好一名同学”,就将工作要求转化为了相关组织和个人的自我要求,从“完成工作任务”变为“履行自身职责”;又如为党员集中的宿舍挂牌“党员先锋宿舍”,在集体活动和大型集合时要求党员统一佩戴“共产党员”标识,也是旨在通过强化党员的身份认同,从而对自身言行提出符合党员标准的自我要求,并在践行过程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4.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增强党性修养是每名党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都是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党员是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特殊群体,必须坚持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在实践中学。基于这一思考,学院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条腿走路”,引导学生党员既向原文原著学有字之书、提升理论水平,又向实践和群众学无字之书、提升实践能力。

(1)理论学习 大学生党员开展理论学习的常见形式有党校培训、支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但党校培训缺少分级分类的教学大纲和差异化的课程体系,且基本都由理论专家和教职工党务工作者主讲,没有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朋辈教育优势;支部学习形式单一,虽然能完成规定动作但效果差强人意;缺少对个人自学效果的监督检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学院完善了初、中、高三级党校教学大纲,打造一支来源多样、特色鲜明的讲师团队伍,提供针对性和吸引力强、可供培训对象自助选择的“菜单式”党校课程体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支委带头讲、紧跟热点讲、结合专业讲、支部共建讲”等创新支部党课方式,有效增强了党课吸引力;依托微信等新媒体开设线上学习园地,定期推出自测答题活动,既能帮助党员将碎片化时间用于理论学习,又能及时检验和掌握党员学习情况。

(2)实践学习 学习科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把成功的实践再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阐明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学院党委在党校培训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组织党员立足校园开展义务劳动,强化“爱校建校荣校”意识,通过劳动培养他们对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真挚感情;带领他们走出校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到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等实地学习,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深化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领会;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和基层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在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四个自信”。

四、结语

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培养、发展和教育学生党员的重任,在“95后”大学生党员比例日渐增加的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任务愈加艰巨。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从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视角,针对当前工作中的共性问题,采取显性与隐性管理结合、约束与激励机制结合、外界与自我教育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结合、内力与外力结合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措施,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有效破解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难题的有力举措。

猜你喜欢

支部党员大学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支部联建润“甘泉”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支部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