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林业企业文化建设

2019-02-14蒋笑筠

陕西水利 2019年5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林业

蒋笑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 西安 710048)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写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对林业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产生了质的变化,林业行业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1]。传承传统林业行业建设理念,弘扬现代林业企业精神,树立林业企业先进典型,提升林业企业整体形象,正成为全体林业人越来越强烈的共识。本文分析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结合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史,以期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1 林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当前,生态文化建设成为热点,而构建林业企业文化又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林业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林业局编制的《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 年~2010 年)》,都推进了林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国家以各种新闻媒体和社会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专栏、专题报道以及文学、戏剧、电影、影视剧等形式,树立了许多林业先进典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鹦歌岭精神”“塞罕坝精神”根植于林业人的心中。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拉动产业需求,引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树立包括森林论证、环境认证、环境标识等认可论证机制,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进入市场[2]。通过对林业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研究[3~4],着力培育包含企业精神、管理观念、团队意识为主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提升企业自身文化软实力,建立富有特色的林业企业文化形象识别系统。

1.2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

转变采林伐木为重到以植树造林为荣的思想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长期以来,部分林业企业干部、职工对林业企业文化建设仍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建设没有实际意义,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形式化的内容,最多是个标语式的企业精神。

2)文化特色不突出

理论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物质文化层(外显层)、制度文化层(中间层)和精神文化层(核心层),林业文化建设也是由这三个层面相结合、共同推进的。但不少林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仅停留在表层,缺少对理论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深入认知,没有真正将生态文化建设与职工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没有认真总结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文化,造成千企一面,缺乏特色。

3)文化建设工作重点错位

林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摸索总结出的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规律和认识。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初衷及其后期发展成功的过程可知,林业建设需要有长远的生态文化建设目标,而非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

4)文化建设不主动

林业企业一直重业务、轻文化,对林业企业文化的特色探索不够,缺乏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被动应付较多。

2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史

要发展林业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参照从国家树立的林业典型——塞罕坝机械林场,分析其发展史,促进林业企业文化的建设。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辽金时期更被称为“千里松林”。清后期国力衰退、日本掠夺性采伐、山火不断、过采过牧等,使这里由皇家猎苑退化成了沙地荒原。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前,这里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已不适宜人类居住。

1962 年,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127 名大中专毕业生、242 名当地干部、职工,扎根于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为一体的干旱沙地荒原,开展大规模的治沙造林。没有粮食就吃黑莜面、喝冰水,没有房屋就住马架子、睡地窖子,幼儿没有学校,生病没有医院,一遇大雪封山,林场职工更是处于封闭和隔绝状态。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塞罕坝人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顶峰冒雪,垦荒植树。几代塞罕坝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建成了现今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林木蓄积量由33 万m3增加到1012 万m3。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已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三赢局面。

3 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挖掘和传承自身的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林业企业往往建设周期长,历史悠久,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回顾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史可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凝聚着企业职工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本时代的历史烙印。故发展林业企业文化,林业人应埋头苦干、艰苦创业,创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文化,挖掘和传承好这些文化,结合本时代发展的要求,弘扬时代精神,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并将其作为企业新的精神文化追求。

3.2 突出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增强群众的的认同度

思想决定人的行为方式,林业行业的特点注定与塞罕坝机械林场一样,必须建立一种较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良好的行业文化不仅能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①要认清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要让干部、职工意识到,发展林业企业文化对改善职工生活,加强林业建设具有促进作用;②企业文化应符合林业行业特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持之不懈的努力,行业文化的制定要结合行业特点,既符合当前职工需求,又符合长远发展的文化;③建设林业企业文化,需融入社会大文化环境,得到国家支持,形成大众参与、始于本土、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文化。

3.3 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建设林业企业文化,应借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史,将林业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制定既符合当代人需求,又能够让子孙后代长久发展的行业文化,如:将发展短期的林下经济作物,与长期的植树造林抚育相结合,增加林木面积,促林下作物生长,以林下作物生长促经济发展,增加当前干部职工收入;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带动旅游业和产业发展,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这样既能使干部职工感受到当前林业的“三大效益”,又能为后代谋福利,从而形成一种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林业企业的特有文化。把最能反映行业艰苦、职工意志、符合全体林业人共同愿望的本质精神作为“林业精神”,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激发全体林业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调动他们的同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4 坚持科技创新,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尊重科学、顺应自然规律。林木成长的周期长、见效慢,比如像塞罕坝这样的高寒地区,生长的落叶松等树种要达到成熟期至少需要三四十年之久。故林业企业应将育护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遵循“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将林学理论同林业行业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导,摸索总结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3.5 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文化建设的主动性

富有创新性,符合实际要求的管理机制可以为林业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加快行业中生态文化的建设脚步。①改革林业部门政绩考核机制,将树立企业文化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当中;②通过物质、目标、反馈、强化、成就激励等方式,鼓励职工积极参与林业企业文化建设;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创新形式和内容,使林业文化内化为林业职工的自觉行为;④转变森林旅游业、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等相关产业互补的产业结构体系,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4 结语

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已成为了整个林业行业的典范。塞罕坝人更是肩负起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创造了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林业企业应以塞罕坝精神为榜样,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树立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从挖掘和传承自身的企业文化、增强群众的的认同度、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坚持科技创新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及创新管理机制出发,续写塞罕坝传奇,推动生态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林业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land produces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塞罕坝点兵
林场住宅
基于GIS的林场营林管理信息系统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