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山水库灌区灌溉水量下滑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9-02-14董惠萍王新平杨晓红
董惠萍,王新平,杨晓红
(陕西省宝鸡市冯家山水库管理局,陕西 宝鸡 721300)
0 引言
冯家山水库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的蓄水工程,自1974年投灌以来,累计向灌区农业供水46亿m3。水库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善了“渭北旱塬”农业生产条件,被誉为宝鸡市“第二粮仓”。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灌区群众引水积极性差,灌溉供水量逐年下滑,农灌供水遭遇严峻挑战。如何让民众重视生产、多生产粮食、钱袋充实、主动引水,成为灌区灌溉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冯家山水库灌区基本情况,对近年来灌溉供水量迅速下滑的原因进行分析。
1 概况
冯家山水库地处关中西部陈仓、凤翔、千阳两县一区交界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总库容4.27亿m3,可灌溉宝鸡市的陈仓、金台、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及咸阳市永寿、乾县等8县(区)的90920 hm2农田。
冯家山水库自投运以来,前27年平均斗口水量7283万m3,后期供水量逐渐下滑。2002年~2018年年平均斗口水量2012万m3,仅为前27年的27.6%。2007年~2018年,灌区出现持续旱情时,管理单位深入村组,走村串巷积极发动灌溉,但群众引水热情仍然不高,期间年平均斗口水量1406万m3,累计斗口水量1.688亿m3,12年总量仅超出最大供水年(1986年)0.175亿m3。尤其是2018年(水利年度)全年仅夏灌引水灌溉,斗口水量148.59万m3,降到建库以来最低水平,农灌供水量逐年下滑。
2 灌溉用水量下滑原因分析
2.1 农业生产成本剧增,农产品效益不高,导致群众耕种积极性降低
随着经济发展和粮食供应渠道增多,粮仓日渐充盈,粮食欠收对群众生活影响不大。而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等生产成本逐年攀升,农产品收益微乎其微。灌溉增产效益不很明显,无法调动灌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农田的精耕细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让农民觉得很“不划算”。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也不在家务农,这样就严重挫伤了农户的耕作热情,所以更不考虑灌溉浇地了。
2.2 有效灌溉面积减少,播种面积下降,实际可灌面积锐减
冯家山水库灌区设施灌溉面积90920 hm2,其中自流灌溉43900 hm2,抽水灌溉47020 hm2。随着灌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业、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大量农田被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灌区有效灌溉面积74220 hm2,比总灌溉面积减少16700 hm2,可灌溉面积减少18.37%。加之农产品收益不稳,效益锐减,播种面积日趋下降。小麦、玉米各一季的种植格局也被打破,部分地区仅种植一季小麦,秋田大面积荒芜。客观减少的面积加上人为不种丧失的面积,导致灌区可灌面积严重减少。
2.3 耕种主体及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缺乏动力与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劳力。但近年由于物价上涨,农业生产投入剧增,产品收益甚微。按传统耕作方式小麦、玉米各一季计算,参考当前市场价,一亩地总产值约2172元,除去种子、农药、化肥、机械耕种、收割等费用,纯收入不足600元。导致大量农民对种地缺乏信心,选择外出务工做生意。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学校的消失,导致大批家庭选择在城市定居,土地交由他人甚至荒芜。这种局面导致灌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大打折扣,也使灌溉供水量严重下滑。
2.4 引水随意性高、水量浪费严重
目前,冯家山水库灌区一户一般几亩地,导致出现“不想种、不能种的有田,想种、想多种的地不够”的现象。传统个体经营模式导致产品规模小、差异严重、缺乏竞争、价格优势不高、效益低下。折射到灌区致使灌溉组织难度加大,引水随意性高,浪费严重。近年来,群众几亩、几十亩浇地已不是个例,供水与否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水量调配制度,引水量过小时只能不供水。
2.5 灌区供水成本与群众引水费用矛盾凸显
长期以来,冯家山水库灌区国有骨干工程供水水价明显低于成本,管理单位运行困难。根据2016年省物价局成本监审,冯家山水库灌区现行国有骨干工程供水价格0.16元/m3,仅占供水成本0.98元/m3的16.3%,末级渠系管理费0.04元/m3,占同期调查实际成本0.194元/m3的20.6%,巨大的偏差并没有给群众带来多少实惠。由于灌区末级渠系破损严重,维修管护费用不足,引水时紧急疏通,费用摊入水费;加上灌溉管水组织报酬低下,部分地区水费变相加价滋生蔓延,造成用户浇地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群众的引水热情。
2.6 灌溉节水程度不高,水量浪费严重,灌溉效益不高
多年来,管理单位在灌区推广节水灌溉,但效果不佳。首先表现在群众节水意识不强,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浪费严重,另外灌水方式相对落后,节水灌溉程度不高,灌溉水利用率不高。浪费的水量依然由群众买单,无形中加大了农民负担。
2.7 自然气候条件及其他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环境对区域气候产生了一定调节作用。灌区极端干旱天气明显减少,干旱持续时间缩短,风调雨顺时期居多。另外,随着科技进步,人工增雨、增雪等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到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另外受产业结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抽水灌区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业供水市场持续低迷,农灌供水严重受限。
3 对策及建议
3.1 激发群众农业生产热情,开拓灌溉发展空间
通过加大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标准,不断完善检查督查机制,保证补贴进入百姓口袋,真正起到鼓励生产的作用。加大市场调控和监督力度,保持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稳定,减轻农民生产成本。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政府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通过增加补贴、降低成本、保证收入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提高种粮热情。从源头解决群众不重视种地,不重视浇地,甚至只种一季小麦,不种秋粮的耕种格局。灌区大面积耕种,引水灌溉才有可能,灌区灌溉才有发展空间。
3.2 依托水源优势、打造地域农经品牌。
水润万物而利万民。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为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这就需要各级联动,结合地区特点,充分利用水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粮、油等传统经济作物的同时,扩大林木、瓜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同时依托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逐步打造地域品牌,创造产供销一体化作业链,提高产品质量、综合效益和价值。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看到收益动心。用效益调动灌区群众生产积极性,解决群众轻视生产、忽视增产、不种地、不浇地的问题。
3.3 适度发展规模经营,降低引水成本
在家庭分户经营基础上,引导农户在自愿前提下,通过村组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连片耕种,建立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发展规模经营,让灌溉管理单位与用户实行对接,减少、甚至取缔中间管水组织,有效遏制水费加价现象。以近十年农灌供水计算,年平均斗口水量1406万m3,水费0.20元/m3,终端水价281.2万元,其中基层管理费和群管费达56.24万元,这部分费用取之于民,一旦减少或者取缔,浇地费用将大幅度降低。同时规模经营供水水量损失较小,双重因素促使浇地费用降低。
3.4 提供技术支持,指导群众科学引水
水库管理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专业知识、技术力量做好“三情测报”,及时掌握灌区墒情、苗情、雨情。不断修订灌溉制度和灌水定额,用更加专业、科学、生动的方式向群众做好灌溉知识宣传,让用户更加了解作物需水规律,指导民众要浇救命水,更要抓住时机,浇增产水,实现精准引水。做好灌水定额测试、作物产量调查,把水源、技术和活力一并带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适时引水,科学灌溉。
3.5 推行农业水价改革,减轻群众负担
水价改革改变以往固定计价模式,对自流灌区国有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按作物种类实行分类计价,相应提高末级渠系管理费标准,杜绝末级渠道水价变相加价。同时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对定额以内的灌溉用水量执行一档水价,超过定额部分末级渠系收费标准按照一档水价的1.2倍执行。对用户定额内节约的水量,粮油作物最高按0.08元/m3、经济作物按0.06元/m3的标准予以奖励,鼓励群众节水灌溉。通过水价公示、问责机制、开票到户、监督检查等多种形式完善水价制度、健全收费机制,杜绝引水环节胡乱加价,减轻群众负担。
3.6 发展节水灌溉,打造节水型灌区
在灌区大力宣传节水知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让群众参与进来,成为节水行动的主角。同时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加大对骨干工程、灌区工程设施、田间配套工程维修养护力度,提高各级渠道防渗能力,减少输水损失。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步伐,在灌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水利用率。积极推广低压管道、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努力打造现代化大型节水灌区,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灌溉效益。对已建成的节水工程加强管理,让用户会用会管,从内心接受。
4 结语
冯家山水库运行40多年来,为宝鸡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近年来灌溉用水量下滑原因的分析,提出通过加大生产补贴、打造地域农经品牌、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指导科学引水、推行农业水价改革、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来促进灌区农业生产,推动水利供水单位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