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引领滹沱河沿线城市创新发展
2019-02-14穆立雷栾丽波王虹璎
穆立雷 栾丽波 王虹璎
(1.石家庄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2.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生态修复。
滹沱河生态修复是石家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共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为推动石家庄市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石家庄市于2009年启动了跨河发展战略,随着石家庄城市北跨战略实施,滹沱河由城边河变为城内河,是石家庄“一河两岸三组团”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滹沱河生态环境治理也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改善滹沱河区域生态环境,石家庄市编制了《石家庄滹沱河沿线地区综合提升规划》,以滹沱河生态修复为基础,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协调两岸城市建设,引导区域创新发展。
1 滹沱河概况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新河汇合后,经子牙新河入渤海湾,干流总长588 km。河北省境内滹沱河总长296 km,其中石家庄境内约205 km。
石家庄境内滹沱河两岸涉及平山、灵寿、鹿泉、正定、藁城、无极、晋州、深泽8个县区和石家庄主城区。一城八县,因河而兴,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千载的文化。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因为干旱和上游水库影响,滹沱河常年干涸,地表黄沙裸露,大风一起,尘沙弥漫。河道荒废,非法采砂严重,建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滹沱河不仅丧失了应有的防洪泄洪能力,甚至一度成为市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2 多措并举,全面实施滹沱河生态恢复
2.1 全线安全设防,保障两岸发展
滹沱河作为区域泄洪河道,防洪安全是第一位的。北堤规划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南堤规划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全力保障河道防洪能力和防洪安全。主河槽兼顾行洪和水景观要求,按照10年一遇标准进行扩挖疏浚,河槽内按照“小水大绿”的理念,打造城市湿地型河流。
2.2 修复自然生态,实施水绿交融
2.2.1 构建健康河流生态系统
综合考虑石家庄水资源短缺、滹沱河沙质土壤等特点,按照“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理念,营造“溪流+湖面”交替的湿地型河流,构建健康河流生态系统。
主河槽范围内的河道水系整体以溪流为主,东西贯通,河槽内多条溪流并行,洲岛相间,形成宽度为50 m~200 m不等的溪流湿地状河道。主城区的河槽扩河为湖,主城区外选取紧邻县城或进入县城的门户道路区域拓宽河道成为湖面,形成七个不同形状的湖体,打造滹沱河核心景观区。
为保证堤顶路上观水需要,规划河滩绿化每隔2 000 m左右预留300 m~500 m的观赏视廊,观赏视廊内以地被花卉、低矮灌木为主,保证视线的通透,满足堤顶路上人们能够看到水面,形成水面开合有度、时隐时现的效果。
2.2.2 塑造乡土自然的河滩绿化
河滩绿化,以自然景观为主,形成溪流区绿化、湖区绿化两种绿化景观。溪流区绿化,尊重现状场地种植特点,整体形成“湿地植物—乡土地被—观赏性农业作物”的特色植物景观。湖区绿化,在满足防洪要求前提下,按照“疏林草地”的理念设计,河滩散植乔木,设置可移动服务设施,引入多元活动功能,激活区域活力,塑造最具吸引力的滹沱河核心景观区。
2.3 实时数据管控,建设智慧滹沱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BIM+GIS等高新技术开发智慧河流管理平台,足不出户即可纵览滹沱河全局,信息数据库建设、统一信息平台、工程信息资料库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城市防洪安全辅助决策系统建设、监控监测、督导评估体系建设、景区宣传推广体系建设等内容。实现水务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处理;为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持,辅助决策;同时实现工程运维管理标准化、工程信息查询便捷化。
3 以滹沱河生态修复为基础,引领城市创新发展
生态修复的实施为滹沱河注入了新的活力,滹沱河由地表黄沙裸露,垃圾遍地逐渐变为水清、岸绿、风光美。滹沱河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逐步成为沿线城市发展的引力源,以滹沱河为中心的沿河城市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3.1 城河互动,塑造城市滨河空间
依据“依山拥河”规划思路,石家庄主城区段滹沱河打造为石家庄市的河湖型开放景区,创造活力,突出亮点,传承文化,体现特色,引领滹沱河两岸城市建设,与沿线城市空间共同打造石家庄“中央开放客厅”。
因滹沱河水面距离城市距离较远,规划在滹沱河正定新区段强化城河互动,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将水面北扩,“扩河为湖”,拉近城与水的距离,北侧规划公共建筑,公共建筑与湖面交相辉映,营造最具活力的城市滨水地区,形成石家庄市的“城市之眼”。同时将滹沱河滨河绿色空间与两侧城市绿色空间互相连接,水系彼此贯通,整体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发展互相渗透。
3.2 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发展
以滹沱河风景与文化资源为引力源,以生态恢复提升为契机,因地制宜,引导县城拥河发展。邻水县城规划一个河中湖面,一条滨河景观大道,一座滨河公园,一片滨河城市特色风貌区,将沿河区域打造成为县城城市形象展示、文化传承的集中承载地。不邻水县城规划一个河中湖面,一条通河景观大道,一个滨河特色小镇,将沿河区域打造成为县城最具活力、功能完善的滨水公共空间。
3.3 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
挖掘滹沱河沿线产业和资源特色,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带动乡镇和村庄发展,实现“村镇大美”的田园风光景观。堤内村庄逐步完成搬迁,堤外村庄全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堤外以滹沱河为纽带,以两岸城市资源和产业为特色,引导建设特色小镇,按照河北省特色小镇标准建设,激活滹沱河两岸活力,构筑滹沱河产业活力带。
3.4 完善交通体系,激活发展潜力
建立顺河交通和跨河交通体系,形成滹沱河南北岸“双线多环”的主干路交通系统。
顺河交通分为拥河产业发展路、堤顶景观大道、滨水慢行路(绿道)三个层级。拥河产业发展路(简称产业路),在堤外通过局部新规划道路,衔接现状道路、已规划道路,串联堤外特色产业小镇,贯穿一城七县,联通大河东西,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堤顶景观大道(简称堤顶路),结合防洪堤建设堤顶景观大道,东西贯通,全长约220 km,可通行机动车、自行车,可跑步、可健步走;可举行国际马拉松、国际自行车、竞走比赛等大型赛事。规划堤顶路与南北道路合理衔接,预留出口,保证联通,将堤顶景观大道打造成为环省会旅游圈的重要交通旅游线路。滨水慢行路(简称绿道),位于堤内,顺河道而行,自然流畅,串联堤内景点,可通行电瓶车、自行车、管理车辆等。
为加强南北向交通与滹沱河的联系,每个县设置多条联通南北拥河产业发展路、堤顶景观路的跨河交通,保证县域滹沱河南北两岸形成交通环线。跨河交通的桥梁要突出文化性、艺术性、时代性,在滹沱河上形成“一桥一景”。老旧桥梁以“微改造”为主要原则,新建桥梁应统一设计,使各座桥梁不论大小,均成为滹沱河上增彩的景观。
3.5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景观
将滹沱河历史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到滹沱河生态景观,因地制宜的展现各地历史人文、乡愁风情,将滹沱河打造成一条文化之河。规划形成二十处特色景点,实现河流生态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景点湖名,融入地名文化,具有地域记忆、地方属性,融入地方诗词文化,增添文化特色。主城区景点景名以体现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为主,外围景点景名以体现自然风光为主。
4 结语
滹沱河生态修复是石家庄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构筑以滹沱河为中心的滨河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两岸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滹沱河将建设成为一条生态、安全、文化、活力、智慧的河流。届时,滹沱河东西常年有水,溪流、湖泊交相辉映,沿岸田野风光美丽迷人,郊野公园镶嵌其中,成为人们休闲、赏景的最佳去处。堤内堤外交通东西贯通、南北串联,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到达。堤外建设成为城市形象展示带,特色产业活力带,美丽乡村旅游带,真正达到水清、岸绿、风光美,路畅、业兴、人民富,实现太阳照在滹沱河上,成为石家庄靓丽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