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流岸线规划及管理

2019-02-14

陕西水利 2019年6期
关键词:控制线河长功能区

白 赟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0)

河流岸线规划管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权责不清、范围不明、功能利用不合理以及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很多河流岸线出现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威胁。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必须切实加强河流岸线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围绕河流岸线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探讨。

1 河流岸线空间构成

河流岸线是一个复杂的地理景观系统,其空间构成可以分为两部分:(1)纵向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治理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区和特定功能区域等;(2)横向空间,主要是从河流横截面角度分析,岸线包括近岸水域、岸坡水域以及近岸陆域三部分,其中的近岸水域指存在有边滩的河道,可以分为边滩和淹没坡面,区域内的生物主要是水生生物,岸坡区域包含斜坡、堤顶和背水坡,当然这是指有堤防的河道,如果没有堤防,则岸坡区域仅包含斜坡和岸顶,近岸陆域为河岸缓冲带,指的是岸坡到公路或者建筑物之间的缓冲区域[1]。

2 规划步骤

河流岸线规划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在进行规划时,需要首先以河长为统一领导,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组建相应的规划编制小组,小组成员应该包括水利、交通、旅游、农林等部门人员,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岸线规划的内容包括功能区域布局、岸线范围和控制线界定、纵向形态确定以及保护与修复工程方案等,还需要对岸线进行综合评价和有效管控。河流岸线规划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步骤流程开展,以保证实际效果。

(1)数据资料的收集。收集的方法有部门调研、网络检索、数据库查阅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多种方法同时进行,提升资料收集的效率。

(2)现状调查。在对河流岸线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调查表的填写、人员资源配备、实地勘查等工作,对河流岸线的地形地貌、水体状况以及防护工程等进行明确,就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信息定性掌握[2]。

(3)现状分析。对于功能区的实际要求,可以构建其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岸线的现状等级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现状与功能区管理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

(4)明确规划目标和规划原则。从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功能目标要求出发,立足区域发展整体规划以及资源保护的现实需求,确定好岸线规划的范围、目标及规划水平等。

(5)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依照确定好的河流岸线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对岸线本身的纵向形态、控制范围、功能布局、管理措施等的相关方案进行制定,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6)方案评估。必须对制定好的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在保证方案可行性的同时,要求其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效益。

3 河流岸线规划及管理

3.1 岸线规划

3.1.1 功能布局规划

在对河流岸线功能区进行布局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从岸线资源所具备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出发,对周边生态功能区、河流保护利用现状以及开发需求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相应的生态红线规划方案,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岸线生态保护系统总体格局,以此来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3]。以城镇区域的河流为例,岸线功能区包括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四部分,从景观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针对不同功能分区的生态学过程、水动力学过程等进行分析评价,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更好地掌握河流岸线的空间格局,确认其生态价值,立足城市行政区划分解和整体发展要求,做好河流整体的统筹规划,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继而实现对功能分区布局的优化。

3.1.2 纵向形态规划

依照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生物生境是由景观单元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所决定的,因此,与顺直单元相比,弯曲单元具备更高的生态效益。在对岸线纵向形态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自然河岸的形态,避免对于生物栖息地多样性的破坏,以此来实现对岸线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升岸线规划的效果。岸线纵向形态规划方法有两种,一是经验关系法,如果缺乏充分的参考资料,在规划环节可以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地形地貌出发,构建相应的数学或者物理模型,通过模拟试验的方式来找出水文与地貌形态的关系,计算出能够对岸线形态进行确定的基本参数;二是复制法,这种方法的实施相对简单,可以将规划区域附近没有受到干扰的河段形态模式作为参考的模板,利用相应的测绘资料或者卫星图片等,对岸线在一定时期的形态进行分析,借此确定纵向形态的相关参数[4]。

3.1.3 岸线范围与控制线规划

河长制强调对河流生态空间的严格把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管理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岸线范围与控制线的规划十分关键。岸线范围的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岸线适宜宽度,指可以满足特定条件及功能需求的河流带宽度,多数情况下关注的重心都体现在最优宽度上,要求岸线宽度在满足生态资源保护和防洪安全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尽量降低土地占用的经济成本;二是岸线控制线,包括临水控制线和外缘控制线,可以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确定。

3.1.4 岸线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1)安全防护工程规划。对于部分存在严重冲刷或者对于防洪有着较高要求的岸线段,可以利用自然材料及人工辅助材料来对岸坡进行安全防护,如果岸线本身行洪能力不足,或者存在严重淤积,则应该做好清淤疏浚工作,以保证良好的行洪能力;(2)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可以依照河流岸线的地形地貌,进行浅滩湿地、生态岛屿等的布置,构建起更加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确保在不影响河流防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加强对于滩地资源的保护工作,明确河道生态保护区的范围,避免采砂、建设等活动;(3)水利枢纽工程规划。依照河道防洪排涝的现实需求,立足河流岸线的实际情况以及质量检测结果,对泵站、码头、桥梁、涵洞等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合理布设,如果需要新建堤岸建筑物,需要从防洪排涝、生态现状以及功能区类型的要求出发,做好位置和施工方法的选择;(4)景观文化工程规划。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以及风土民情着手,可参考景观本身的保护情况以及历史文化价值,开展分级分类保护[5]。

3.2 岸线管理

(1)建立起有效的岸线管控机制。在河长负责的基础上,实现多部门的统筹协调工作。《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应该由党政领导担任河长,负责岸线管理,从区域内河流岸线的具体情况出发,对不同层级河长的职责进行明确。

(2)强调分区分级和跨区联动。在岸线功能区划分合理的情况下,应该做好分区管理和用途管理工作,分为三个不同的管控等级,一级管控为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在禁止无授权开发活动的同时,对自然岸滩进行养护,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提升自然生态功能。二级管控主要是对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强调保持地方特色。三级管控则允许对河流岸线进行适度开发,以保护为主,形成岸线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协调。

(3)做好动态监测。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岸线监管信息系统,以空间管控为主,做好生态保护,把控好岸线的演变、使用情况,对其生态效益进行定期评估,为岸线管护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6]。

4 结语

河流岸线管控关系着河流沿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当前不少地区不重视河流岸线管理的问题,相关部门提出河长制,要求以河长为中心,构建岸线规划与管理部门,在保证河流岸线规划质量的同时,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河流岸线所具备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控制线河长功能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浅谈黄哗市三条控制线划定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河长制推行中法律问题探讨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发布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图说河长制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采煤机电缆中控制线芯使用寿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