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玉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效及经验做法

2019-02-14

山西水利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右玉县水保坡耕地

杨 莉

(右玉县水利局,山西 右玉 037200)

1 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

右玉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外长城脚下,全县国土总面积1 96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498.85 km2,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度由解放初的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61.2%。右玉县是典型的缓坡丘陵风沙区。四季分明,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达-40.4℃。右玉县是山西省36 个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朔州市唯一的贫困县。1998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650 元,2018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 870 元。2018年8 月8 日,山西省政府批准右玉县退出贫困县。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情况

2000 年以前,右玉县投入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资金很少,2000 年以后该县先后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项目、黄河上中游沙棘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生态修复项目、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等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

截至2018 年底,右玉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累计完成917.30 km2,其中梯田面积1 649.4 hm2,坝地面积1 209.04 hm2,沟滩地及小片水地面积9 074.5 hm2,水保乔木林32 321 hm2,水保灌木林23 196.9 hm2,种草3 630.5 hm2,封禁治理20 648.1 hm2,建设淤地坝50 座。治理度达到61.2%,土壤侵蚀量由2000 年的867 万降低到2017 的503 万t,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64 万t,减少率为42%。县域内治理度在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为83 936 hm2,占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比例56%。累计投入水土保持治理资金125 848.32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专款115 854.38 万元,地方配套9 993.94 万元。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3.1 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植被迅速恢复,昔日“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通过对不同地段,不同坡度、坡向的小班抽样调查:年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4.4 万t/km2降为2.5 万t/km2;树种由单一的“小老杨”增加为樟子松、油松、云杉等,草种由耐旱的茭蒿、狗尾草、沙蓬等增加了豆儿苗、柠枝草、小蓟、达乌里、野黄芪等喜湿植物,且林草的生长量增加了2 倍以上;野生动物明显增多,山鸡、半翅、野兔等随处可见,黄羊、狍子、狐狸等时有出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3.2 农民收入增加,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2000 年以后,国家水保项目逐年增多,投资逐年加大。实施退耕还林等项目后坡耕地由2000 年的49 315 hm2减少为3 9614 hm2,现状坡耕地中采取了保土耕作、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度达到80.3%;25°以上陡坡耕地退耕后水土保持措施率为91%,陡坡开荒禁止率为100%。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使封禁、退耕面积增加,种植面积减少,但农民的收入反而有所增加,农民的纯收入由2010 年的3 223 元增加为7 870 元。养殖奶牛的、种植蔬菜大棚、圈养羊、跑运输的农户明显增多。通过调查,农户养一头奶牛每年纯收入可达到8 000 元,相当于种植2 hm2耕地的收入。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调整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经验和做法

4.1 取得的经验

一是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生态开发相结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涵养水源为中心,以治穷致富为重点,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沟坡综合治理。退耕陡坡地带种草,栽植水保林和经济林涵养水源,缓坡坡耕地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支流沟谷修建淤地坝、土谷坊或小水库,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涵水固土保肥。

二是项目工程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实施项目工程进行水土保持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修复的力量,加速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探索出一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路子,为加速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提供了经验。

三是水保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做强特色化的水保产业。近年来,为了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实惠,总结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水保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路子,即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及退耕低产田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扶持种植大户,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四是小流域治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着力建设精品小流域工程。右玉县始终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仅2018 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就达到了290 万人次,实现收入26.9 亿元。

4.2 采取的主要做法

4.2.1 科学布局,确立规模治理的新思路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效益是衡量项目成败的硬标准。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把规模效益放在第一位,突出项目治理的规模化和效益化。以小流域为单位,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具体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整体规划,分年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水保项目总体任务和年度任务,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规划中周密勘测,科学论证,严格按照立地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项目定流域,以流域定工程的办法,在总体规划时,把各项任务明确落实到每条流域、每个工程、每个标段,直到每个小班。使每项在建工程有设计、有预算,确保治理一处,受益一处。三是突出效益,连片治理。坚持治一片、成一片、再治一片、集中连片的原则,根据项目类型、工程类别、难度大小、见效快慢等因素,以措施确定主攻方向,分年度实施具体工程。

4.2.2 市场运作,形成确保项目质量效益的新机制

为全面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使工程项目逐步走上市场化运行的轨道,从创新机制入手,实行“四制”,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报账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质量效益体系,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4.2.3 建管并重,实现巩固治理成果的新途径

实践证明,治理和管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巩固治理成果,提高治理效益。要通过积极探索,着力寻找一条工程项目长期有效的路子,建管并重,加大水保监督执法力度,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山放牧,陡坡开荒等破坏行为,从根本上巩固和扩展工程治理的成果。

一是对水保工程中小流域治理工程采取治理一块、封禁一块的办法,从而较好地解决林木管护问题,巩固造林成果。二是自然封育,拓展造林成果。实现项目造林和畜牧业和谐协调发展,对天然林地采取了围栏、补种方式,实施自然封育,加快生态自我修复步伐,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拓展造林成果。三是明晰产权,确保治理成果。

4 弘扬右玉精神,宣传水保治理成果

“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人“种树就是种精神”,2017 年6 月7 日右玉干部学院正式挂牌开学以来,参观学习共520 余期,人数达到3.5 万余人,其中学院实习观摩点多处为水土保持工程,如苍头河人工河柳、沙棘护岸工程;四五道岭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

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据多年监测数据表明:沙尘暴天数比解放初减少了50%,在林地影响的有效范围内平均风速降低了29.7%;土壤保土、蓄水能力增强,年土壤侵蚀模数也由原来的4.4 万t/km2降为2.5 万t/km2;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田间林网水分蒸发比旷野年平均减少8.82%,林网蒸发量降低6%,近五年平均降雨量比周边区县高出40 余mm。

5.2 经济效益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退耕后人均耕地由1998 年的0.85 hm2减少为2018 年的0.48 hm2,人均粮食由1998 年的310 kg 增加到2018 年的328 kg,人均纯收入由1998 年的650 元提高到2018 年的7 870元。退耕低产田大力发展畜牧业,2018 年养羊68 万只,大畜4.45 万头,畜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18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2.6 亿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169 元。

5.3 社会效益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科学合理,生态效益占主导地位,彻底抑制流域内的荒坡侵蚀,农、林、牧各业用地比调整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猜你喜欢

右玉县水保坡耕地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山西省右玉县:右玉生态羊成功入选为“山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山西朔州右玉县将再造林6277.9公顷
右玉县:开展化解涉纪重复信访举报“百日攻坚”活动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