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的水文信息服务研究

2019-02-14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文信息服务

(青岛市水文局黄岛分局,山东 青岛 266400)

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时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3%。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之快,经济规模之大,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之深,令人震惊。

移动互联时代中,智能手机、4G网络让新媒体、新应用得到迅猛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传播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伴随“智慧水文”建设的发展,水文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与“互联网+”战略相适应,只有通过WAP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软件等多种移动互联网渠道实现水文信息服务的革命,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水文信息的作用,使水文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数据支撑。

1 融合发展现状

1.1 移动互联融合的提出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相结合,成为一体,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新媒体大变革也汹涌而来。各行业、各领域借助移动互联网这个载体,对信息服务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信息服务内容生产方式及内容服务方式发生转变,并逐步为信息服务赋予了更多的、更新的内涵和外延。

2015年以来,各流域水文机构和湖南、浙江等省在基于移动互联的水文信息服务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目前,包括流域机构、省、市在内的许多水文机构均开始了移动端水文信息服务工作,探索实现水文信息服务的主动性、精细化、现代化和综合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推动了水文事业的转型发展。

1.2 “两微一端”融合发展

1.2.1 微博服务

微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信息交流平台,是一个基于用户的信息传播、分享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其应用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目前,多地水文部门开通了官方微博,实现水文信息的发布、转载、浏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向用户主动推送雨、水情等信息内容。

1.2.2 微信

微信是当下用户发展最快的一种即时通信工具,支持多人群交流的职能终端联络工具,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发布文字、图片、语音等服务信息,并即时分享。如“长江水文”“湖南水文”等微信公众号提供雨、水情等信息的查询功能,也可以采取主动推送方式,向地方用户发送相关水文信息。

1.2.3 APP客户端

APP是基于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软件,基于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开发的手机端应用软件。如黄河水文、江苏水文、水文监测等手机客户端(APP),用户登录即可查询到雨情、水情等相关水文信息,并可进行转载、复制、共享等。

2 融合发展中的问题

2.1 认知不足

移动互联时代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而水文工作的发展和改革仍存在着建设思维不开放、定位不准、需求不够明确的问题。对新技术、新模式的认识不够,探索精神不足,与政府决策、百姓生活需求的转变不能紧密联系。

2.2 顶层设计不到位

水文信息建设内容更多地偏向信息化的架构,由于缺乏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和应用,总把落脚点聚焦在支撑技术上,对民生服务、公众需求重视不够,体现人性化用户体验的内涵不足。

2.3 专业人才队伍缺失

全新的水文信息服务模式需要更加专业、理念更新的人才队伍保障。当前的水文人才队伍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慢等问题。水文信息服务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善,技术理念和管理经验需要提升。

2.4 产品较为同质化

目前,从水利部到各级水文部门对外发布的水文信息服务产品主要以雨、水情实时数据服务为主,产品的种类单一,展示形式高度相似,方式以用户查询为主,缺少产品式、定制化服务。

2.5 信息共享机制不顺

信息共享、资源有效利用明显不足,政府、部门间业务协调不够,“信息孤岛”现象明显。部门间的开放意识有待加强、理念有待确立。信息网络安全意识不足,信息安全容灾体系建设滞后、技术措施不到位、信息安全隐患较多。

3 建设需求

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服务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水文数据信息实现全面感知、共享外延;数据处理高效快捷、科学智能;信息服务产品简洁丰富、需求定制,这都需要全新的水文信息应用平台的支撑。

3.1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文感知系统

以加强防灾减灾水文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充实、完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以覆盖全域、布局合理、功能全面的水文监测站网体系为基本支撑,借助物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全面实施水文信息采集智能化。引进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嵌入到水文监测要素(环境)中,通过无线终端设备和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实时监控监测设备环境运行管理状态,实现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的“更透彻的感知”。

3.2 建设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水文业务平台

建设异源异构数据集成平台,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来源、不同传输方式、不同通信协议数据的同平台接收、同平台解析、统一数据库存储。对区域水文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结合海量数据整理与发布需求,构建更具科技感的基于云计算理念的水文数据库平台,系统实现集群化部署。加强数据安全控制,建立云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终端访问。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文监测数据、加强数据分析的同时,整合相关部门水文要素监测数据信息,实现数据融合应用。

构建区域水文数值模型。青岛西海岸新区水文部门以水文全要素模拟理论为基础,摒弃了以流域或水系为目标的传统水文模拟方式,构建了以整个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全要素水文模拟体系,实现区域洪涝灾害预测、预报、模拟成果输出,为水文信息服务提供智能化成果支持。

开发基于移动互联支持的水文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设备运行职能巡检、自动报警,自动生成、下达维护方案,跟踪设备维护进程,上传维护日志,形成运维分析总结报告。建设水文公报辅助输出系统,提高水文信息、公报发布的时效性、精准性。

3.3 建设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信息发布平台

借助移动互联、自媒体应用技术,丰富水文信息服务方式,开通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服务平台,并设置公众互动功能,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进行水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水文服务产品供给,加快调优水文服务产品结构,调精水文服务品质结构,不断提高水文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水文服务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以用户体验优先的原则设计开发水文服务产品,从简单的雨、水情信息向雨、水、旱、雪和预警预报等全方位信息服务转变,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要,提供全方位、智慧化的水文服务。如湖南水文在微信公众号提供雨、水情信息查询的基础上,增设用户主动订阅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定位或个人需求有选择地订阅水文信息,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值得借鉴推广。

建设基于位置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水文部门联合通信运营商和地图服务平台,开发基于位置的城市水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城市水文预警信息的靶向服务,丰富了以城市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方式。

4 保障措施

4.1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时代发展趋势

基于移动互联的水文信息服务关键在于顶层设计,核心是服务定位,要点是数据横向应用,重点是大众应用体验。新时代水文信息服务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服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理解和把握互联网思维的内涵,明确发展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发展定位、功能定位和需求分析上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用信息化的手段着力解决水文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4.2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

必须重视各类数据的整合和协同,把信息的处理能力作为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逐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通过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解决制约水文信息服务的瓶颈问题,逐步消除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突破海量数据处理、智能信息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数据智能搜索等先进技术。

4.3 突出产品设计和应用工具开发

基于移动互联的水文信息服务产品和应用工具开发是做好水文信息服务的两大抓手。以政府、公众的用户体验满意度为唯一衡量标准,深度开发水文数据,深化水文信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全面、优质、人性化的水文信息服务产品,补齐水文信息服务的短板和弱项。在开发应用APP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移动应用平台工具的开发,借鉴气象信息商业化移动工具类应用的运行经验,开展与公共应用客户端和自媒体平台的融合。

5 结 语

基于移动互联的水文信息服务需以为民服务、公众满意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移动互联技术与水文信息深度融合,实现水文信息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水文工作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水文信息服务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