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2019-02-14马悦方翔
马 悦 方 翔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2.中国宏泰产业市镇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
1 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城市能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此处指城市开放空间和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上来判断。大型公共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自不必说,本文主要讨论现代建筑开放空间的现状和设计研究。
笔者对建筑开放空间做如下定义:位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外部空间之间,对公众开放并可供使用的不围合或少围合空间。开放空间是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着的开敞空间体,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也让建筑更加丰富、更加富有趣味。建筑开放空间在建筑中的作用就如同国画中的留白,一个成功的开放空间可以为建筑增色不少。
建筑开放空间也对应了现代主义建筑中流动空间的概念,在赖特、密斯和柯布等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很多体现。同时,建筑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空间向建筑的延伸,是改善城市风貌的积极因素。通过加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加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尤其是随机性的接触和交往,增加社会生活的乐趣。因此,对于建筑开放空间的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2 建筑开放空间设计历史和现状
建筑开放空间的出现和发展,与功能需求、艺术形式、建筑技术等方面息息相关。
从建筑发展史看,建筑的开放空间设计是很早就出现并被广泛运用的手法。例如在我国各地传统民居中,架空的中庭、外走廊、围廊等方式古已有之,根据环境的特定需要将开放和封闭巧妙结合,使建筑与庭院互相穿插、渗透、咬合,创造出亲切宜人的建筑空间;近代南方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就是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为行人设计出的一个可行走、可挡风避雨、并很适合社会交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现代建筑功能和体量迅速膨胀,以往和谐的空间关系被打破,许多建筑带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建筑开放空间的匮乏,使人们失去活动场所和心灵宁静。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们做出了各种手法尝试,如建筑底部架空、屋面设置活动平台等,改善了压抑的空间尺度,使城市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建筑空间的开放化是必然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开放空间设计中,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对人性化的忽视。
建筑空间是为人服务的空间,必然反映出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受经济等利益驱动,现代建筑追求更大的尺度和更引人注目的视觉效应,对形式的追求远甚于对使用者真正需求的研究。很多设计是为开放空间而开放空间,片面追求形式、尺度失调,缺乏个性,场所的亲切感和文化情趣的缺乏使得建筑开放空间没有凝聚力,导致人的行为要求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缺乏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
2)孤立的设计。
随着当今社会城市化甚至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建筑需求及功能更复杂,体量也更巨大。设计师们对建筑内部空间普遍较为重视,但对外部空间则研究不够。建筑的空间形态服从经济层面的要求,建筑师们也更关注单体建筑创新的设计,而缺乏建筑城市一体化的设计思考。这就导致建筑与城市空间的界面不再亲切生动,建筑和街道的关系失去了曾有的和谐,传统城市中建筑的亲切感和开放性越来越难得一见。
3)地方特色的缺失。
许多建筑创作还沉醉在“视觉设计”的浅显层面,对建筑形式、表皮的设计多是玩弄手法,缺乏理性,不思考项目所在地的特色和文化,导致了与传统的割裂,造成毫无特色,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如何延续城市的历史风貌与城市空间特色,怎样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气候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是建筑师创作所面临的挑战。
3 建筑开放空间的观念更新和设计探索
3.1 建筑开放空间设计首先需要更新设计观念
1)效率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空间效率十分重要。建筑开放空间是提高城市空间效率的有效手段,它能够提供高度的人际交往和通达性。比如通过建立建筑开放空间,可以将公众活动区域适当引离街道,缓解交通压力。
2)系统观念。
建立建筑开放空间有助于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将政府、规划、设计、市政、园林以及开发商和公众组织起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组合。同时,建筑开放空间的建立使建筑回归城市,改变以往“沿街一层皮”的状态,达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双赢”。
3)强调以人为本。
日本设计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建筑设计的目标是创造出适合人需求的人造环境,因此建筑开放空间的“开放”首先是建筑对人的开放,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研究人在建筑中活动的环境心埋和行为特征等。
4)创造场所精神。
“场所”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概念是由海德格尔(Heidegger)在20世纪初提出的,挪威建筑学家R.舒尔茨(Christian Rorbery Schulz)则将它引入建筑学领域,他认为特定的场所是个人身份的组成部分。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建筑中,既受其影响,也同时对建筑进行着自身及群体的判断,“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
把自身和所处环境相联系是人类的本能。英国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说过:“人建造建筑,然后建筑塑造人”。建筑是通过一种“场所精神”来影响人类的,它既是环境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又是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因素,现代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探索。
3.2 开放空间的创造方法
创造建筑开放空间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建筑的底层架空、建筑的透空与凹入、建筑入口的开放空间、建筑内部的开放空间、立体化的开放空间、建筑屋顶景观以及多种手法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1)建筑的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设计指把建筑物的下部空间取消围合限定,形成开敞、通透的效果,一般是有“顶”而无围护结构的空间。架空设计不是为空而空,有的是为了退让城市公共空间并主动引入人流,有的是为了引入光线等改善空间品质。该空间可以赋予某些功能,也可以不进行限定,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意义和价值。还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娱乐设施等,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
2)建筑的透空与凹入。
建筑的透空与凹入是对空间的模糊性界定。透空是在建筑体量较大时,为了不使建筑显得过于封闭和沉闷而开出大的洞口,增加“虚”的体量以平衡实体;凹入是由建筑形体的局部后退,在城市与建筑之间形成缓冲的空间,使空间更有层次、深度。透空与凹入使城市开放空间、建筑开放空间、建筑室内空间三者的关系更加丰富。
3)建筑入口的开放空间。
入口是建筑使用的重要部分,是人们对建筑形成印象的重要部分。许多大型公建和商业建筑的入口设置开放空间,既可以缓解大量人流带给建筑的压力,也可营造相应的氛围,给建筑带来特色。
4)建筑内部的开放空间。
建筑内部的开放空间有助于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使建筑更加接近自然环境,获得更多的阳光和空气,同时也是促进人际交往的良好手段。
5)屋顶景观。
作为建筑的第五界面,在高层建筑顶部可以开辟屋顶花园、屋顶泳池等向社会开放,甚至有的建筑通过巧妙设计已经无法清晰界定外墙面与屋顶,不仅对建筑本身干扰小,还可以提供高视点观察城市,会带来很有趣的城市体验。
4 建筑开放空间的社会经济性问题
建筑开放空间作为一种空间资源,除了设计层面的问题,还要平衡开发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很多开发商对建筑长期特色运营及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没有太多的考虑,因为从短期效益上看,更多的封闭开发空间通常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基于这种情况,许多西方国家已针对性的制订了相应的法规,如“架空底层公有化”的规定就要求高层建筑设计中注重底层通透空间在城市中的连续性。既从人的尺度为市民创造了连续的人行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交往空间,也为城市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很多城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
建设行为以市场效益为前提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政府没有给予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而任由个体利益最大化则一定不是最好的结果,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应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因此,政府应主动发挥其调节、引导的职能,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为形成“城市、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高品质城市风貌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