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场域下贫困人口自行动演化策略研究

2019-02-14滕剑仑黄海棠蔡创能

甘肃农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外界贫困人口补贴

滕剑仑,黄海棠,蔡创能

1.广西财经学院 会计与审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2.三明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诸多研究表明,贫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镣铐,是阻碍人类享受幸福感的重要桎梏。贫困问题是世界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因资源传递和分配不均,或者未能形成资源合理、均衡流动机制的造成贫困人口生存极度困难、和现实社会脱节的不正常现象。世界各国都希冀从资源交换机制、资源重新分配机制和捐助机制等遏制贫困人口的蔓延,解决和消除贫困问题的发生对那些资源占有极端缺乏群体的生活伤害和尊严的伤害。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以来,中国在扶贫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为世界贫困问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扶贫落实到村、落实到户,积极发动各方面力量整合扶贫资源,成为精准扶贫重要的指导方针,成为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理清贫困区域关系,发动贫困人口自主性策略,是真正消除贫困的关键。

一、精准扶贫场域下贫困人口行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问题分析

(一)精准扶贫场域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借鉴了西方学者布厄迪的研究,扶贫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主体对其最终的扶贫效果影响重大。研究者运用场域的概念,研究不同主体独立的行为特征,进而在扶贫主体、扶贫政策贯彻实施和扶贫客体在精准扶贫活动中,通过资本的分配和流动形成了基于群体自身利益协调的独立场域,即不同群体因权力分配、资本资源的转移过程和因非惯例性特征形成的因群体偏好导致的利益偏差,产生的总体目标的可更改性或者一致性形成的可能的关系演化的结果。针对上述独立群体形成的场域,研究者从以下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探索。

1.扶贫权力的分配研究。第一,扶贫资源分配的权力安排:我国学者自1990年代开始就关注了扶贫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李含琳(1998)[1]发现扶贫资源管理分散,扶贫资金非透明化和监督缺失导致扶贫效果较差,李小云等(2007)[2]进一步发现,扶贫资源的多层级分配带来效率的缺失,扶贫资源没有基层化的直接分配机制,使得资源被逐步在分配过程中流失,导致最终的使用者未能获得完整的资源。权力安排的行政化和逐层下拨的制度传导机制,成为学者们诟病的重要研究内容,吴国起等(2011)[3]指出,结合国际扶贫的普遍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切实将各个群体的利益纳入扶贫资源分配环节是改变扶贫资源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措施。然而上述研究仅仅涉及了宏观的框架构建和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在扶贫资源权力安排和群体利益分配的演化过程未做更多的考量,扶贫资源的归属和不同群体在主张自身利益诉求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第二,扶贫资源的传递、使用安排:在上述扶贫资源分配的过程研究基础上,学者们认为,扶贫资源的传递和使用才是扶贫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在诸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童宁(2009)[4]分析了不同扶贫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指出了地方政府在资源传递和使用中的能动性是促进扶贫资源更好的使用的关键。黄万华(2013)[5]则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了县乡政府在信息获得占有主导权的优势下,存在合谋和欺诈风险,会导致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问题。随着研究者将研究中心转移到基层组织,扶贫资源使用效率会显著提升,但是,扶贫资源仅仅考虑赠与者和主动分配与传递者的过程,而较少考虑接受者的使用和安排,精准扶贫效果仍无法有效保障。

2.扶贫治理的效率评价。研究者认为,扶贫治理机制和扶贫模式是影响扶贫效果的重要制度保证。汪三贵等(2012)[6]通过总结中国贫困地区扶贫的实际治理措施和模式,说明政府为主的扶贫治理机制和模式,有助于调动社会全部资源,形成全力扶贫的高效模式。但是方文等(2013)[7]则认为,政府扶贫缺乏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在委托代理链过长的情况下,存在信息传递缺失,监督不足等弊端,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自主参与扶贫。实践表明,扶贫治理模式不是帮扶者发挥积极性即能实现脱离贫困的目标,而是被帮扶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帮扶者主动和现代社会共同发展的决心使然。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扶贫治理不仅仅是帮助贫困者改善物质生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向自身理想迈进的自信和勇气。贫困者自身目标的实现和认可才是扶贫治理的关键所在。

(二)扶贫项目不同群体行为研究和实践活动分析

当前研究表明,农村群体行为选择和决策受制于前述的场域的关系纠葛。研究者从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实施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总体而言,可分为农村项目或者政策主导者群体与农民群体的行为选择和实践过程。

1.扶贫项目和政策主导者的行为选择和实践活动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扶贫项目政策主导者对农村项目实施成功的影响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者为此提出了组织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以及制度分析理论等。梅特尔和霍恩等(1978)[8]指出,因实施某种项目建立的组织群体从政策意图、组织实施利益选择等存在诸多的冲突,因此,政策主导者在组织中优势地位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的农业项目失败的原因在于官僚行为选择和群体利益最大化选择等。除此之外,基于上下级之间关系协调的网络分析也成为政策成败的关键。Grantham(2001)[9]指出,网络关系的贯通是解决政策主导者自上而下的行为意志的重要工具。Ostrom(2000)[10]则从制度规则的视角分析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的场域关系对项目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行动者的交往模式和互动结果,成为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在遵循上述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发现政策主导者对政策目标和程序的清晰程度决定了实施效果。黄毅(2011)[11]、谢炜等(2007)[12]指出多元主体利益的整合是扶贫项目成功的主要保障。周雪光(2008)[13]进一步研究发现,扶贫基层组织之间形成的合谋行为选择和政策主导者的政策程序的不确定性关系密切。近年来,扶贫项目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结果成为评判扶贫项目是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虽然政策主导者在扶贫项目的最终成效方面意义重大,但是扶贫对象自我认知和满足的过程对扶贫项目的效果至关重要,贫困人口主动摆脱贫困的意愿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所在。研究贫困人口行为特征、心理期望成为深入探讨扶贫问题的重要参考方向。

2.农民群体行为选择和实践活动分析。斯科特(2011)[14]在《国家视角》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农民意愿是政府实施项目成功的核心因素。斯科特认为农民行为选择更加偏好经济性原则,生计问题是农民生存法则的头等大事,波普金(1979)[15]则更加笃信有限理性最优利益演化过程是主导农民行为选择的基础。杜赞奇(2008)[16]进一步阐明,小农行选择体现出综合理性特征,即他们会依据自身消费需求选择生产的方式和产品,同时,他们也考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目标,最后,他们的选择行为还被阶级情怀所左右。骆耀辉(2012)[17]还发现农民自我认知程度使得他们的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相关项目的结果难以令人满意。梁振华(2014)[18]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社区的实地研究中发现,农民对国家政策的自我适应性成就了政策成功的可能性。上述研究已经注重了农民自身的社会角色、环境定位和非制度性惯例对项目执行和完成效果的影响,但是农民自身依据心理满足程度在现有环境下做出最优选择才是相关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应该从影响农民自行动的演化过程入手,才能实现消除隔阂,多利益主体合作的共赢目标。

上述研究成果对基于精准扶贫场域的贫困人口行动选择有重要的启示。在扶贫活动群体关系相互作用中,贫困人口自主行动的诱导、演化过程是他们摆脱贫困的重要选择,他们的演化策略是自我认知理念现代化接轨和与外界合作的重要行动选择结果。研究贫困人口自行动演化策略是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课题,是精准扶贫真正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

二、贫困人口自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

就贫困人口而言,其自身积极的行动来源于对外界环境自我利益的认知和认同。他们的现实选择策略主要依据心理预期损益的前景值是否符合心理愿景,在此基础上实现其自行动演化过程。贫困人口的心理感知程度决定了其采取的演化策略的轨迹。因此,外界影响对贫困人口的认知程度的改变具有重要作用,在该演化过程中,演化主体主要涵盖了贫困人口和其他能对贫困人口决策发生可改变影响的群体,为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贫困人口外部的其他群体的综合影响,视为贫困人口博弈的基础,通过贫困人口和外部行为群体之前的心理综合收益值来研究演化博弈的过程。

(一)模型假设

为了减少研究干扰因素,假设在贫困人口决策中,不存在其他非群体的额外影响。贫困人口能够依据外部群体的综合影响,做出自身的均衡策略,外部其他群体也会针对贫困人口的行为特征,进行相关影响策略的调整,直至达成最终他们认知的最优影响力,以最大限度的改变贫困人口的现状。为此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贫困人口自行动决策能力是独立的,外界群体也能以自身的认知能力做出独立的影响,双方决策的基础是心理参考点的偏离程度的综合值,在自身心理认知能力的感知下,做出决策的判断。累积前景理论[19]认为,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是构建心理预期综合价值的基础。心理综合价值V可以表示为。其中是事件i发生的概率,表示事件i发生后各博弈主体实际所得与参考点之差,即,

假设2:贫困人口和外部群体均为异质性的,即他们以各自利益为目标来进行决策。贫困人口首先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改善趋势是否达到其心理前景值的设定,如果未能达到,外部群体会予以帮助,并采取不同形式的补贴。外部群体基于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均衡考虑,以综合考虑的最优目标决定是否给予补贴。两个博弈群体各自有两种策略,贫困人口的策略是接收改变或者不接受改变外界群体的策略是补贴或者不补贴。贫困人口的策略可表示为:{ C,NC },外界群体的策略是{ S, NS}。

假设3:在和外界交往中,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之间逐步形成四种效应,即在长期的观察中和外界的努力下,双方最终实现了均衡的态势。其中双方的最优均衡结果是贫困人口接受外部群体的帮助并积极改变,外界群体也实施了补贴策略,策略集为{ C,S},贫困攻坚战宣告胜利,最不经济的策略为贫困人口因交流不畅,不认同外界群体的帮助,拒绝改变,外界群体因补贴过高,也放弃努力,其策略集为{NC,NS},贫困问题的解决将任重道远。其他两种策略也会对贫困的解除产生不利影响。

假设4:面临贫困人口的不能脱贫的后果,外界群体也会承担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如果贫困人口放弃改变,预期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为,其他群体的连带损失为,其中。

对于两方博弈群体而言,他们通常会考虑混合策略的综合期望结果,因此应按照他们的行为函数来考虑他们各自的策略。相关的博弈矩阵和参数说明如下:

表1 博弈双方收益感知矩阵

D1:表示贫困人口承担的日常生活风险成本;

D2:表示贫困人口未能接受任何改变形成的不可逆转生活质量损失;

D3:表示贫困人口因对外界认知能力不足,拒绝改变形成的机会成本;

CE:表示贫困人口接受援助引发的外界干扰成本;

VE:表示贫困人口脱贫形成的综合期望收益,外界群体和贫困人口分享该收益;

g:表示贫困人口接受改变但未能直接获得外界群体的援助,外界群体获得的共享收益的比例;

k:表示贫困人口获得外界群体援助并接受改变时,外界群体获得的共享收益的比例;

l,h:表示贫困人口未能脱贫时,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各自的连带成本系数:

q:表示贫困人口接受外界援助,但是不积极改变,不能脱贫的成本折扣系数。

情形一:(NC,NS),即贫困人口不接受改变,外部群体基于综合考虑也不提供补贴,此时,贫困人口无法脱贫的概率最大,此时贫困人口承担的长期未能脱贫的损失是,外部群体的连带成本为,此时,贫困人口和外部群体群体的利益集合为,假设贫困人口因未接受外部帮助,且外部群体也放弃帮助的概率发生的可能性为,为此,包括国家在内的外部群体实际付出的长期资助成本成本为,若通过疲困人口自己努力,最终解决了贫困,外部群体实际付出的长期成本为0。由此获得的混合策略收益为

情形二:(C,S),即贫困人口接受改变,外界群体选择了补贴策略,此时,外界群体的补贴成本为其可接纳的成本效益心理预期,其补贴值为,为外界群体付出的成本,贫困人口生活改善后,能产生的包括社会、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收益,外界群体按照比例获得综合收益为,贫困人口获得的收益为,接受了补贴的贫困人口付出的干扰成本为,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的收益博弈集合为

情形三:(C,NS),即贫困人口接受改变,外界群体不提供前述的实际补贴。此时,因贫困人口受到外界的影响获得脱贫,产生的综合收益仍然由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共享,外界群体的享受比例是,贫困人口因脱贫被外界干扰的成本是,自身应对因需要脱贫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未知风险的成本为,脱贫后获得的预期收益为,由于外界群体不进行直接补贴,贫困人口会依据环境采取是否接纳外界帮助的决策,限于贫困群体有限的认知能力,他们即使得到了非物质的帮助,仍然不能积极改变,因此依旧存在不能脱离贫困的风险,其风险成本为。根据上述分析,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的收益集合为

情形四:(NC, S),即贫困人口接受援助但不改变,但是外界群体按照收益预期,采取了补贴措施。即在贫困人口对援助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拒绝改变,贫困人口承担的的生活质量损失成本是,长期生活贫困的机会成本为,获得的补贴的额度为,外界群体一方面承受贫困人口不能脱贫的损失,另一方面,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和某种压力,继续提供补贴,同时,在另一方面,外界群体因从事扶贫工作,也得到政府支持额度,为了研究方便,假设该额度等于贫困人口的机会成本。此时,双方的收益集合为

(二)模型构建

假设贫困人口接受援助并改变的概率为x,选择不改变策略的概率为;外界群体选择补贴的概率为y,放弃补贴的概率为。上述的概率选择函数和时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即时间的延伸是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学习的,并形成各自演化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20]

按照上述的前景理论的演化模型,贫困人口存在三种前景预期的结果,即接受、不接受和综合预期前景值,分别表示为和,具体表示如下:

同理,外界群体做出补贴和不补贴的的选择下的前景价值是SU 、NSU ,期望平均前景价值是,具体函数表达式如下:

根据上述等式(1)、(2)可以得到复制动态方程组:

其中,

借鉴雅克比矩阵推演稳定策略的方法,方程(3)和(4)可得雅可比矩阵如下:

该矩阵的行列式为:

该矩阵的迹为:

上述演化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彻底摆脱贫困,因此,将不能脱贫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成为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的最终选择,为达到上述(C,S) 的均衡策略,需要设定以下可行性条件:

第一,贫困人口做出改变愿景时,外界群体补贴策略和不补贴策略的效益差额应大于零,

第二,贫困人口选择不改变策略时,由于外界群体的援助性补贴没有效果,此时外界群体选择补贴策略与不补贴策略的收益差小于零,

第三,外界群体选择补贴策略时,贫困人口选择改变和不改变策略的收益差应该大于零,

第四,外界群体选择不补贴策略时,贫困人口自我脱贫能力孱弱,贫困人口选择改变和不改变策略的收益值应该小于零,

根据上述分析,对5个均衡点稳定性分析判断后,可以画出该演化博弈的动态演化路径图如下图所示。

图1 贫困人口和外部群体间演化博弈的演化路径图

由前述分析和图1可知,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收敛于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贫困人口不改变,外界群体不补贴,即;其二,贫困人口改变,外界群体补贴,即

三、数值仿真

为了研究贫困人口选择改变的可能性和因外界参数的变化,最终对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本文使用了MATLAB软件模拟仿真贫困人口自演化策略的过程。

根据各参数的实际意义,对各变量初始值进行如下设定:

表2 均衡点局部稳定性分析

(一)初始分布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先假定累积前景函数中的参数

首先考察外界群体初始选择概率分布对模拟复制子动态方程(3)和(4)演化过程的影响。当x=0.1时,可以得出y取不同数值的演化结果图如图2。

图2 当x=0.1时,外部群体的补贴行为演化结果

图3 当x=0.2时,外部群体的补贴行为演化结果

从图 2和图3可以看出,当贫困人口选择改变的行为策略概率较高时,即x=0.2时,外界群体更会倾向于补贴策略,系统最终收敛为均衡演化结果,且初始值y 越大,收敛的速度越快。反之,若贫困人口选择改变策略的概率较低,系统会收敛于状态,即贫困人口选择不改变策略,外界群体也选择不补贴策略。

(二)贫困人口无法脱贫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

设系统演化的初始点为。根据Tversky(1992),理想的前景参数取值为了研究贫困人口不能脱贫事件的影响,取

根据图4的结果可发现,贫困人口不能脱贫事件对系统演化路径影响极大,当该事件发生概率较小时,系统从x=0.3,y=0.3初始点开始迅速的收敛到贫困人口改变,且外界群体补贴的最优均衡状态,从而能够消除贫困事件的发生,然而,当不能脱贫的概率事件增大时,贫困人口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做出改变,系统的演化结果会收敛到贫困人口不改变,外界群体不补贴的最恶劣的均衡状态。基于心理因素影响,当贫困人口心理预期偏好于不像改变时,这种最恶劣的均衡状态将迅速实现。

(三)前景参数的影响

为研究前景参数值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分别取前景理论价值函数中的收益和损失函数的边际递减敏感性程度,损失规避程度。并设系统演化的初始点为(0.4,0.3),贫困人口不能脱贫概率为0.7;根据Kahneman and Tversky(1992),权重函数的参数分别为

图4 贫困人口无法脱贫概率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由图5可知,敏感性程度α越高,系统演化到均衡稳定策略的速度越快。当=0.5α时,贫困人口不信任外界群体,他们认为改变的心理预期收益小于不改变的心理预期收益,此时,外界群体也发现补贴策略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减少直至不再补贴。但是从上图的影响过程可发现,系统达到恶劣演化结果的速度,显然比系统达到最优演化结果的速度慢,原因在于外界群体的补贴策略能强化贫困人口的改变意识,进而快速实现脱贫目标。与此同时,在系统收敛于最恶劣演化策略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外界的补贴,其收敛速度将明显减缓。

图6显示,系统演化速度和损失规避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系统越稳定。通过图6的仿真模拟可以发现,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系统演化到均衡稳定策略的速度越快。当贫困人口存在着较大的损失规避意愿时,在观望心态的驱使下,选择接受改变的人数会较少,随着这些人获得补贴,取得了丰厚回顾后,在心理预期复制前景值较大时,参与接受补贴做出改变的人数会激增,最终所有的人都进入脱贫的行列。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是我党庄严承诺。发挥各方面力量,从贫困人口内心需求入手,是真正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面对贫困人口对现实环境的认知能力较弱,认同感较低等问题,运用其内心感知的累积前景综合评价值能够反映其心理决策的轨迹,为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帮扶措施提供依据,上述结果表明:

图5 λ=2.25时,α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图6 α=0.88时,λ对演化路径的影响

1.外部群体选择补贴政策的概率足够大,而且贫困人口在认知上述信息后,进行改变的概率也逐步增加后,该系统才能形成理想的均衡状态,即贫困人口选择改变,外界群体进行补贴。

2.系统中存在的贫困人口无法脱贫的概率对系统最终的演化均衡速度和结果反应敏感。当贫困人口脱贫概率较大时,系统呈现出快速的理想化均衡演化的状态,演化路径较为清晰,反之,如果贫困人口认知水平较低,外界群体补贴的积极性会受到综合心理预期前景值的影响,做出放弃补贴的决策,系统演化结果将是最恶劣的状态,贫困问题无法解决。

3.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在各自综合心理前景值的左右下,不同群体的心理价值的边际敏感度变化较快,损失规避程度也会在边际值的敏感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剧烈变化,当贫困人口认知能力和外界群体之间达成共识后,在心理收益稳定且可靠性程度较高的预期驱使下,系统短期内就会形成最优的均衡状态。

(二)建议

扶贫达心灵,扶贫需共识。贫困人口只有形成了内在愿景,接纳外部的影响,希望自身从观念上、行为上改变陋习,学习新知,才能真正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彻底脱贫的目标,达成贫困人口自行动演化的最优状态。基于上述模拟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经济利益和行为关怀并重,以提升贫困人口心理前景综合评价值,切实加强精准扶贫的成效。摆脱贫困人口食不果腹的窘境,让他们通过改善目前捉襟见肘物质匮乏来缓解内心因贫困产生的绝望感是他们树立通过外界帮扶,改变自身命运决心的基础。贫困人口大多处于交通相对闭塞,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的偏远山区或者自然环境恶劣的其他地区。如果外界群体只注重对其经济利益的扶助,不能从内心改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拒绝和排斥,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固守的陋习,使他们他们融入现代社会的心理愿景降低,在自身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不同于以往的本源性改变,最终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因此,提升他们心理认同感,通过外界群体对他们实施长期、真挚的关怀行动,如不仅仅提供货币援助,而是深入贫困家庭,真正解决他们子女就业和读书,或者鳏寡老人的养老问题,并形成长期的制度,充分纾解贫困人口的心理负担,提升他们前景评价值,能够引发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精准扶贫成效不够显著的现状。

2.技能培训和观念引导并进,以更新贫困人口落后惯例性理念,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精神内涵。尽管贫困人口在各级政府和相关社会群体的资助下,开展了各种技能培训,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技术的获取未能解决外界观念冲击对他们带来的心理不适感。当前针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主要以基础技能和简单劳动技能为主,较少涉及贫困人口对现代化社会的适应性帮助。作为长期远离现代社会的人群,他们相对落后的惯例性理念,阻碍了他们与现代社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限制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他们生活举步维艰。所以,在传授技能中,通过建立与贫困人口相互信任的合作机制,有意识的提高他们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彻底改变他们落后观念。演化博弈理论认为,利益驱动的结果不仅仅是经济利益丰腴的目标体现,更重要的是获得认同感的社会角色的赋予和定位,贫困人口只有在社会融入中,得到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充分尊重,改变贫困的决心和动力才会岿然不变。

3.契约精神和声誉评价并举,以激励帮扶群体内在动力,彻底践行精准扶贫的共享福祉。贫困人口自我演化的动力不仅在于自身认知的提升和主动学习求变的决心,还在于外界群体和外界环境对他们变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选择那些有真正帮扶意愿的团体和企业是成就彻底消除贫困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政府部门应以契约缔结自由、契约权力自主、契约责任明晰为原则,对那些主动帮扶贫困人口的团体和企业进行充分的褒奖,通过建立提高其社会声誉,并在消除贫困的成果中享有优先分配权等制度,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扶贫义举的社会价值实现的愉悦,形成社会上下主动扶贫、深入扶贫的正义、民主之风,利用社会一切力量尽快达成社会福祉共享的目标,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外界贫困人口补贴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