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四十年研究
2019-02-14李永琴王彦杰
□ 杨 成,李永琴,王彦杰
教育技术学科是连接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教育技术学面对学科高度分化、高度整合的情况,发扬创新与包容的精神品质以应对其他学科的冲击。[1]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存在着种种挑战与磨难。
2011年南国农先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南国农之问:为什么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而教育技术学科却逐渐衰弱?[2]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李子运等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的根本性诘问:教育技术学向何处去?[3]许多学者也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产生迷惘,并在迷惘中积极寻求发展之路。
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本研究希望通过梳理40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现状以及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成就,探究教育技术学科存在的问题,根据时代特征展望教育技术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根据时代特征在探索、发展、冷思考的循环中不断强化自身、积极改进,以稳步发展、引领时代前进为目标。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外显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走势。故此,本研究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点的增减着手,由表及里地梳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与变迁历程。
(一) 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点之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技术”仍被称为“电化教育”,当时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并没有如今先进,最初的电化教育更倾向于电教设备的辅助教学,主要利用摄像、录音、幻灯片等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与管理,可以说早期电化教育是姓“电”的理念占据主流地位。因此,这时并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1978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最早在物理系内设置电化教育方向进行人才培养。[4]在1978—1983年间,各类电教设备培训班、电化教育公开课以及电教专业座谈会频繁开展,电教工作者充分意识到开设电化教育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198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4],这是最早被批准开设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两所学校。通过各种文献的分析及可考资料的查找,得出1995—2017年间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点的增减总趋势(见图1)。
图1 1995—2017年教育技术学科本科教学点变化趋势图
图1可以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点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稳定增长阶段(1978—2008年)
稳定增长阶段包括1978—1983年教育技术学从无到有的阶段和1984—1997年开设数量增长的阶段。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3年之后可考资料仅能追溯到1997年,当年有29所高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5]从2所变为29所,虽然这期间每年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并不知晓,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新事物,电教人才是社会急需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学一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光明前途。之后,1998—2008年间,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稳定增长。由于区间跨度过长,因此仅选取偶数年份的高校数进行统计具体说明其增长趋势(见表1)。故此,综合1978—1983年、1984—1997年、1998—2008年三个区间形成了早期本科教学点的稳定增长阶段。
表1 1998—2008年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数量表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稳定增长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技术领域迎来了新的生机与第二次蓬勃发展的机遇。在短短的几年间,电化教育领域形成了系统的机构,并且通过开展短期教学班、培训班、编写教材等方式为本科专业教学点的开设做好了铺垫。第二,进入21世纪幻灯机、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已经普及,并且网络教学等远程教育理念的兴起都推动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的发展。第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学者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产生了新的思考,巩固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稳定发展。2003年沙景荣等提出了学科建设思路,包括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加重视学习活动的动态设计与支持等等。[6]
2.急剧减少阶段(2009—2012年)
2008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是中国教育学科群中发展最多最快的本科专业教学点[7],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本科专业教学点最多的一年。从2008年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的数量一直在减少,2012年减至173个。短短的4年教学点减少了51个,数量之大令人瞠目。
从本科专业教学点的骤减可以明显看出,教育技术人已经进入了冷思考阶段。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在长久的发展之下暴露出许多问题。2007年何克抗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现有的众多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适应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需求。[8]这个问题追根究底就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结合社会需求、指导理论不清晰、课程建设缺乏针对性导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影响了社会大坏境对教育技术学人才的看法,最终使得专业教学点渐渐衰落。
3.迅猛回升阶段(2013年)
经历了4年的低谷,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数量有所回升,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208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这一年变化是科技进步带动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优势体现,也是国家政策的影响,更是冷思考阶段取得的短暂成果。
2013年,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成为各大学界研究的重点,教育技术学专业由此也进入了其他领域的视野,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发布,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不可阻挡的势头为教育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为学科发展指引了未来方向。另外,在之前的冷思考阶段,专家学者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如2012年,任友群等通过对美国七所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提出相应建议。[9]在时代、国家政策与教育技术人共同的推动和努力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于2013年迅猛回升。
4.减少至平稳阶段(2014年至今)
2013年短暂的回升后,2014年至今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点数量又直线下降,并保持在140所左右,相比急剧减少阶段2012年的173又减少了37所。与2013年相同,这时的信息技术更加先进,国家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人也依然在努力,但为什么教育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学点仍在减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缺少了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
时代与国家政策的优势并不只针对教育技术学科,对其他领域也是机遇,“技术”+“教育”是一个永不饱和的市场,每个领域都希望进行研究。将技术与教育分开,教育技术学科并不占优势;而“技术”+“教育”,直至目前为止教育技术人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多少用于实践,也没有多少走出教育技术领域。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接受与认可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只有信息技术教师定位比较明确,而大多公司、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还不具有明显的针对性。[10]一个专业的独特性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教育技术学科不存在被其他学科替代的可能性,它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学点之发展
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点的出现晚于本科3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4],这是我国第一批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学校。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的第一个博士点。[4]从可考资料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与博士教学点发展趋势呈缓慢增长(见图2、3)。
图2 1980—2017年教育技术学硕士教学点变化趋势图
图3 1995—2017年教育技术学博士教学点变化趋势图
随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培养高水平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使命。国家和招生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三助岗位、绿色通道等制度,建立多元奖助体系,鼓励研究生完成学业。由于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教学点都在增长,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学点也不例外。同时,教育技术学高水平人才符合时代的需求,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这些始终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学点虽然不断增长,但十分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本科生存在极大差距,并不是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等都能符合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且本科、硕士、博士是一个承接的关系,在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点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研究生教学点也不可能出现突飞猛进的增长。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状况
(一)研究数据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技术类权威期刊,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创办最早、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其业内影响力之大、涵盖范围之广、载文质量之高,基本能够代表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历程。故笔者选择该刊1980—2017年的6 417篇载文作为研究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至今,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热点通过关键词进行呈现。每个阶段频次前10的关键词如表2所示。
表2 《电化教育研究》研究内容频次前10的关键词表
(二)研究内容分析
1.改革开放初期——教学媒体应用
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是视听教材、电教机构、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研究方向主要是针对能够辅助教学的各种视听教材,可以概括为教学媒体的应用。1981年南国农先生在《谈谈电化教育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中提到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向是电化教育的一般理论,电教媒体及其使用技术,电化教学、教育过程的规律,电化教材、资料的编制与使用,电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等。[11]通过关键词表的对照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方向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
2.20世纪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
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一是受传播学的影响转向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等;二是受教育技术94定义的影响转向理论与实践,包括对建构主义、协作学习和CSCL等的研究。1997年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从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12]1998年冯学斌等认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视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这些理论。[13]1999年黄荣怀分析了CSCL交互性和协作性问题,对CSCL与传统的CL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CSCL的教师地位转变和计算机的作用问题。[14]
3.21世纪——信息技术普及与多元化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热点也在信息化的推动下不断变化。新型技术不断出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演变发展,包括数字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智慧学习、深度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研究不断深入,包括网络课程、MOOC、电子书包、Spoc等。网络教学研究不断完善,包括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等的提出与多种教学平台的出现,更加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学习分析技术、学习测量、学习空间重构、混合学习、创客空间、创新文化等理念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热点在技术层面日趋多元化,但都有着共同的方向,也就是技术与教育融合。
三、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成就
教育技术人经过40年不断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教育技术学科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教育技术学科之确立
虽然从专业教学点的增减来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教育技术众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学科建设,通过不懈努力获得了许多成果。
首先是教育技术定义与内涵的探讨(1978—1987年)。学者们对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进行了探讨,同时也交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及本质的探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正式在我国建立。
其次是教育技术学科体系形成阶段(1987年以后)。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学科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自身理论体系。
再者是教育技术学科定位。众多学者都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走向一级学科,2005年李龙就曾提出这一点,并详细规划了教育技术学科作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包括教学设计学、信息化教育学、远程教育学、军事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等等[15]。2013年南国农提出教育与技术的双重定位,将“教育技术”更名为“信息化教育”,并以“信息化教育”走向一级学科。[16]
最后是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南国农整体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要走中国道路,并详细阐述了中国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走中国道路的注意点。[17]在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面,2015年杨九民对国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改进本科专业现状的七条建议。[18]除此之外,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跟随时代变化选择更适合社会、更具生命力的专业课程,比如:信息化与智慧教育理论、智慧学习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智慧教学及其评价研究等课程。
(二) 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之完善
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等多方面,在研究教育技术学科理论过程中,从最初的借鉴国外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到目前探索属于自己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思考,并对此提出了各种建议。
何克抗回答了“教育技术学科到底有无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教育技术学科系统理论的建设。[19]钟柏昌等从知识论和方法论两条途径探索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构建,并强调教育技术学科可以存在多种理论体系和不同流派。[20]王美、任友群认为,当专业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办法,或者技巧及态度时,教育技术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如知识表征策略、情境课程设计策略、生成性学习理论与原则等。[21]赵静认为教育技术学科应该从逻辑起点出发,以“教学过程”为中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22]
(三) 教育技术学科实践之探索
在教育技术学科实践方面较有成效的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作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各要素相融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我国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23],在中小学各学科以及职业高校中均有运用,并且一直根据实践探索最优化的整合方案。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检索就可以发现有许多基于实践的调查研究或是各种整合案例,从赵萍萍等的《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评》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方面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24]。
教育技术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领域,而且是一个实践领域。当将“教育”和“技术”分开解读时,恰恰是其综合性的体现,“教育”是其学科内涵,“技术”是其学科手段,通过手段来完善学科内涵是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在理论的指导下以技术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是每一个教育技术学科从业人员的职责,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科的建设。
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存在问题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教育技术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研究、自我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不能否认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从如火如荼到如今稍显落寞的变化趋势,学科逐渐边缘化的状态越来越明显,仅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点变化就能看出一二。教育技术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学科研究问题
1.研究对象
卢强认为,一个学科如果不能在基本研究范畴上建构属于自己的合法的研究命题,不能形成一组属于自己的具有特定原理功能的、浸透着原理化思维的基本研究范畴,就很难建构起独立的知识系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25]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一直飘忽不定,关注领域也十分广阔但又不全面。刘美凤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当时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对象侧重于设计、开发、应用,而管理与评价范畴的研究较少[26],这种情况目前仍然存在。即使如今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转向各种新型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管理与评价范畴的研究也仍然不多。
2.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教育技术学科运用的研究方法有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等等,但这些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恰恰缺少自己专有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方法是否需要拥有独特性仍然存在争论,但是不可否认这些直接间接的研究方法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规范,形成完善的方法论系统。钟柏昌认为,教育技术学需要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简单直接地拿来,而需要适当地加工或改造,即使在使用一般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时,也同样需要加以改造。[27]李子运提出,要理性地借用其他学科成熟的研究方法,注意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客观性。[28]故此,即使不追求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也要形成自己的系统。
3.研究价值
杨满福等就教育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价值如何判断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不少研究者都不经意成为新技术的简单鼓吹者,而在教育技术学科真正解决问题、展现价值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29]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广泛惠及教育领域,带来极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教育技术领域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为己任,致力于教育改革,但实际上教育技术学科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一直不高,甚至在教育领域也没有很大的话语权,很多研究都是仅在教育技术学界热火朝天,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创课、慕课等这些广大教育工作者实施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其最早提出者都不是教育技术人,而教育技术学科在教育领域较为认同的理论仅有课程整合理论,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教育技术学科无法体现其研究价值,最终必然会失去其竞争力。
(二)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发展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大部分高校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都是朝着教师教育的方向进行的,很少考虑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北京中关村的互联网教育中心汇聚了一群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资源、教育服务和教育媒体形式的有志青年,其中并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30]这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存在极大的问题。陈丽等就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着力点。[30]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指路明灯,只有对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才可能培养出更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毕业生。
2.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
教育技术学科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渗透教育技术学科的理念,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缺乏改革。教育技术学科综合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指导,并且新型技术研究也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重合,故此,教育技术学科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与技术型课程的结合。田俊华通过对24所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发现存在课程设置较宽泛、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强、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与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脱节等问题。[31]作为教育技术学科,我们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对任务驱动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各种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断深入研究并希望大范围内运用实践,但在教育技术学科自身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3.学生实践能力
卢强提到,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32]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内缺少实践训练课程的锻炼,在校外的实习又由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中小学进行实习锻炼,而且实习的时间在整个高校学习过程中占比较少。教育技术学科应该是教育与技术的深层融合的相关研究,而教育涉及各种因素,技术融入教育是更为复杂的情况,不是非此即彼,闭门造车不会得到有效的成果,即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也只能纸上谈兵。
(三)教育技术学科队伍建设问题
1.研究队伍建设
刘美凤研究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队伍建设问题,认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以研究媒体技术的人员为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的现状,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瓶颈。[26]目前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以媒体研究与技术应用为主,但系统工程师、学术人员、计算机人员等都对技术及其应用产生了兴趣。在技术方面,教育技术人并没有多少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等专业要求逐渐降低,媒体研究与技术应用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教育技术学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在教育方面,相比教育学科与心理学科也处于劣势。无论以媒体研究为主还是以理论研究为主,教育技术学科都存在强大的竞争者,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如若不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之路只会越来越狭窄。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中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问题。朱丽英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与研究,发现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以及教师的工作态度、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33]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核心,不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谈何人才培养,没有后备人才增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又如何壮大教育技术学科。
五、我国教育技术学科未来发展建议
(一)打造特色专业建设
1.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科主要是提供教育技术的知识和理论,培养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才,从而大面积地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因此,教育技术学科培养的人才将成为这个学科立足的关键因素。
目前,教育技术学科就业的方向不聚焦,在专业培养方面需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学科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强调对已有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更加重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合格的教育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教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在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当前教师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只有教师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才会随之提高,故此,不仅是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改变,教师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发展的培训,以及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价。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能力提升主要通过培训、考核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能够有效地让教师了解新理念,考核可以促进教师内化、督促教师进行主动性学习,评价主要是指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信息理念进行实践教学后的学生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进一步理解。培训、考核与评价三者并行,有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育技术学科拥有坚实的师资力量,从而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1.研究人员素质
教育技术学科要进一步发展,特定的专业研究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技术介于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之间,所以从事技术研究的人员,最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讲,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知识方面的修养,而且要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层面的知识,具备创造性地转化理论方面的原理并形成教育技术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教育技术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与学科结合
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内容与其自身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自身知识生产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主动的研究意识,对“应用、管理和评价”的范畴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对教育技术学理论的研究,不断对本领域或本专业的内容进行反思。当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所突破时,才能找到它建设的路径,才能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才能够用于指导学科的实践。另外,教育技术学理论之所以研究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所以,需要大力培养教育技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后备力量。
3.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指通过教育技术学科国内各高校之间、教育技术学科国内外高校之间、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产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其发展的一种方式。教育技术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教育技术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提高教育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我国完整的教育技术生态产业链。[34]
教育技术学科高校之间的合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以通过交换生以及演讲等形式,促进各方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等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凝聚整个教育技术学科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产业的合作主要是教育技术学科为教育技术产业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通过与教育技术产业的对接,教育技术学科可以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同时,教育技术产业可以为教育技术学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教育技术学科自身技术能力并不如各类专业人才,通过产业的帮助,有助于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与应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
(三)加强跨学科的学术研讨
任何一个教育技术学术机构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为了进行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开展合作研究。学术研讨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事教育技术的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学术交流为该学科添加色彩。教育技术学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跨学科的学术研讨更能推动其理论发展,并从其他学科汲取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拓宽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