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六年来的西安启示
2019-02-14课题组中央党校第45期中青一班一支部调研组
课题组/中央党校第45期中青一班一支部调研组
执笔/金鑫 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
责任编辑 /张永军 刘一博
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做法与成效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枢纽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六年来,西安在推进“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与创新,相关实践不仅助推了西安自身的发展,为陕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新活力,对毗邻的内陆其他省市也形成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拓宽。近年来,西安先后主办了7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4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3届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丝绸之路跨国企业合作峰会、2018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先后承办了4届“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论坛、5届丝绸之路博览会、2届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等活动。建成西安领事馆区4座统建领事馆,柬埔寨驻西安总领事馆成功入区,10家外事机构正式签约入驻,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等6国签证中心入区,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启动运行。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夯实和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立体丝绸之路”基本形成。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一类陆路(铁路)对外开放进口指定口岸获批并正式运营。西安至阿拉木图、莫斯科、汉堡、华沙等地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并常态化运营,实现了从2013年每月1列到2018年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总重120.2万吨,实际开行量、重载率和货运量位居全国陆港第一;空港航空货物吞吐量31.26万吨,超过天津机场位居全国第13位,增速20.3%,位居全国十大机场首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正式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已开通国内外航线337条,其中国际(地区)航线58条,国际通航城市47个,通达全球29国家、58个主要枢纽城市,全货运航线增加至14条。2018年,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总重120.2万吨,实际开行量、重载率和货运量位居全国陆港第一;空港航空货物吞吐量31.26万吨,超过天津机场位居全国第13位,增速20.3%,位居全国十大机场首位。西安市获批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面向“一带一路”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驶入快车道。
中欧班列(比利时·根特—中国·西安)VOLVO整车进口专列抵达西安港
改革创新步伐逐步加大。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并挂牌成立,西安片区71.61平方公里划入核心区域。实施效能革命,推进权力清单“瘦身”,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452项审批事项,向自贸区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推动“放管服”等改革向纵深发展。西安海关与青岛、济南等国内10个海关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合作协议》,与乌鲁木齐海关签订了《关于建立紧密合作机制的备忘录》。实施了自贸区“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商事制度改革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开展了投贷联动、内保外贷等金融开放创新,建设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24小时通关便利化。自贸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西安和西咸新区新设立企业17706家,注册资本13.9亿美元;先后推出40余项创新举措,形成80项特色创新案例。
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西安是中华文化之根,秦风汉韵之地。西安正在积极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以文化定力、文化底蕴、历史文脉等优势,加强“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把西安打造成历史特色鲜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文化之都。注重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合作。目前,西安与28个国家5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先后在4大洲12个国家设立14个西安海外侨务工作联络点。主导承办了首届和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路文化发展论坛、长安与丝路的对话等活动。举办了2016西安“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城市大会以及多项“一带一路”国际赛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构建“丝绸之路人才合作联盟”,西安国际人才市场与全球10大人才机构、13家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了国际人文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领域有序拓展。全面优化整合金融、法律、财会等各类服务资源和政策法规,启动陕西省“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线上系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服务。中俄丝路创新园、陕韩中小企业园、中哈苹果友谊园、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竞相发展。陕鼓、陕汽、标准股份、隆基绿能、爱菊集团、西安建工等20多家本地企业成功拓展海外市场,在哈萨克斯坦、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投资建厂或设立海外仓。
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作为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一带一路”因其涉及面广、实施周期长等特点,包括西安在内的很多城市的探索仍然“在路上”。调研组经深入调研发现,西安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方面,仍然面临以下问题与瓶颈。
在政策沟通方面,西安与沿线国家友好城市和国内相关城市的沟通协调机制有待建立与完善。在对外合作上,西安与国外友好城市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待加强,与这些城市的产业合作、人文交流不够深入,产业和贸易的互补性不是很强,合作领域比较窄,亟需加强对目前这些友好城市的梳理,开展更加精准的合作。同时,有必要根据西安自身更好融入“一带一路”的需要,在合作伙伴国新发展一批有利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友好城市。在对内合作上,西安缺少与国内地区特别是中西部毗邻省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缺少与省内各地市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协同机制,西安市各功能区内参与“一带一路”的创新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也有待完善,协同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在设施联通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西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目标定位尚不完全相称。西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国家定位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尽管近年来西安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联通“一带一路”国内外城市的大通道建设有待加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仍然偏弱、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需要提升。陕西与周边八个省区毗邻,但西安与有关省区市之间通达性较差,贸易通道有待畅通。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完成4465万人次,超越虹桥位居全国第七,机场国际客运增速、国际货运增速、新增全货运航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机场目前的运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客运和货运需要,急需扩建和升级改造。
在经贸畅通方面,“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大倡议,主动“走出去”,但还没有形成企业“抱团出海”的态势。西安民营经济发展体量偏小,对外合作产业同质化程度高,竞争优势不太明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与沿海城市有差距。一些民营企业在中亚等国投资遇到政策和汇率瓶颈,导致合作项目推进缓慢。中欧班列“长安号”虽然开行势头良好,但也面临国内其他省市争抢货源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五年来,西安从国外“引进来”的知名企业和高端产业还不是很多,在丝路要素集聚、要素交流、要素高端配置中,距其要担负的丝绸之路内陆开放高地、合作交流平台还有一定的距离。关中平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需要有效整合,西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发挥不很明显,还没有实现产业有效协同发展。
“长安号”中欧班列抵达比利时根特北海港码头
在民心相通方面,多元主体竞相参与的立体格局仍未完全形成。西安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和繁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拥有厚重的丝路文化遗产和丝路文明交往经验。以长安为首都的盛唐,曾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随着时代变迁,西安虽难现昔日辉煌,但其独有的区位、历史和文化优势,依然是向西开放的重要依托和潜力所在。近年来,西安尽管重视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努力打造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人类文化遗产之都,但还没能系统化布局人文交流合作,特色和亮点不够突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叫得响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活动不多。西安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度需要进一步提升,招收留学生数量较少,全省几十所高校招收留学生的数量仅相当于东部一所双一流高校的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尚未搭建起机制化渠道,在丝路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精品线路设计、丝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仍有待深入挖掘潜力。
西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与不足,调研组从西安和国家两个层面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从西安层面看,建议用好区位优势,突出文化特色,与甘肃、新疆、河南等周边省区市错位发展,善于找“不同”,全力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更好地把“位能”转化为“势能”,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跑出西安“加速度”。
一要围绕政策沟通,强化内外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西安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国家层面明确推动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其目标是要成为“一带”上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西安要创新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和城市间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相关节点城市间的合作,有效发挥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中的“龙头”作用,处理好自身发展和带动周边发展的关系,强化对市内各区县、各行业、各企业走出去的统筹协调,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体,努力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依托友好城市等现有平台,用好华人华侨等人脉资源,创新合作模式,“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与沿线国家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对接与合作。
二要围绕设施联通,强化枢纽地位,尽快构筑对外开放立体大通道。西安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要发挥其在“一带一路”中的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做大“陆、空、网”三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建设国际性的交通物流信息枢纽体系,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西安应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互联互通为纽带,以人流、物流、信息、资金等资源要素聚集和协同配置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撑服务为突破口,优化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平台建设,打造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货物吞吐量80万吨的发展需求。拓展和加密西安至欧美、中东、东南亚以及非洲的国际航线,新开通一批货运航线,提高空中客货运输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为强化与沿线国家信息畅通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打造多式联运“大西安枢纽模式”,推动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发挥综合交通整体效能。强化物流聚集效应,促进企业、人才和资金汇聚。优化中欧班列大通道建设,加大货源组织力度,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作,形成“贸易先行、产业跟进、贸工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要围绕民心相通,强化人文特色,重点打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高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是要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终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这五大指向的丝绸之路。西安宜在“五通”和“五路”建设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做强特色,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同时,带动自身发展。西安有周秦汉唐盛世文化,有许多其它城市所不可比拟的丝路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组织召开国际盛会的历史文化底蕴。未来,西安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突出“民心相通”这一主题和“文明之路”建设这一核心,着力发挥好文化高地的优势,精心打造品牌会议和活动,争取举办类似“一带一路”文明对话大会、民心相通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与中联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合作,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明交流等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积极承办“一带一路”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领导人会议,争取“一带一路”人文领域相关分支机构落户西安。推动“一带一路”奖学金名额多向西部倾斜,激励更多留学生来西安学习。加强与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交流,搭建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加强古丝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新时代的“西安故事”。建设“一带一路”领事馆集中区,争取更多外国机构入驻,打造大西安外事交流平台。根据人文交流和产业发展布局,新增一批沿线国家和发达国家友好城市,扩大友城交往“朋友圈”,提升交往的内涵与质量。
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在货机坪运送货物
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被西安文化所吸引
四要围绕创新驱动,强化科教优势,创建“一带一路”科创中心。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优势。要逐步改变科教资源比较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现状,探寻科教资源助力西安和相邻地区融入“一带一路”的最优路径。支持西安高校双一流建设,统筹高校院所等高端创新资源,实施创建国家实验室计划,加快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西安科学城建设。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融入“一带一路”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西安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一批世界级新型研发平台。发挥航空航天等军工产业在西安集聚的优势,促进军工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加快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和大产业平台,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软件与信息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从国家层面看,建议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要从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应着力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衔接和融合,特别是要加强对外合作的精准布局,强化相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的统筹协调(包括中欧班列在全国的规范运营),就“一带一路”地方实施方案与国家战略规划衔接工作提出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准确定位、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竞争,科学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更好带动内外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二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在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加快建立中国在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和信息咨询平台,完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便利化服务,协调解决境外投资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实现我国企业的投资利益。三要探索企业“以国有带民营”“以大带小”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实现集群式发展和园区化经营,在帮助沿线国家完善产业链的同时,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