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安全性的探讨
2019-02-13李姗姗田佾鑫
李姗姗,田佾鑫,邵 龙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3)
1 引言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能吸收紫外光(波长300 nm~400 nm),并激发出蓝色或蓝紫色荧光(400 nm~500 nm)的有机化合物,又称为白色染料,可以提高产品的白度和光泽,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剂、涂料等多个领域。国外将其列入染料类别,我国将其列入印染助剂类别,称为“增白剂”或“荧光增白剂”[1,2]。荧光增白剂在纺织领域应用较广,其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对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述,以便消费者全面了解纺织品中的荧光增白剂。
2 荧光增白剂在纺织品上的增白原理
荧光增白剂通过某些方法转移到织物上,因其特殊的分子结构,能吸收能量较高的近紫外光线(波长为 350 nm左右),使分子进入激发态,当激化分子再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基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辐射出来,由于产生了能量损失,再辐射出来的光为波长约450 nm的蓝光。泛黄织物的黄色可以被荧光增白剂辐射出来的蓝光补正,并且辐射光的强度超过了投射于被增白织物上可见光原来的强度,所以产生了略带色光的增白效果[3,4]。
3 纺织品中常用的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最早应用在纺织行业中,因其特殊的增白、增艳效果,一直以来保持着较高的使用比例。应用于纺织行业中的荧光增白剂种类繁多,按化学结构类型分,有以下六大类[5]: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型,适用于棉、麻、粘胶等纤维素类纤维和聚酰胺纤维;双苯并唑类型,适用于聚酰胺纤维、聚丙烯腈纤维以及醋酯纤维;二苯乙烯联苯类型,适用于棉麻粘胶等纤维素类纤维和毛、丝等蛋白质纤维以及聚酰胺纤维;二苯乙烯基苯类型,适用于聚酯纤维和醋酯纤维;吡唑啉类型,适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纶、聚丙烯腈纤维以及醋酯纤维等;香豆素类型,适用于毛、丝等蛋白质纤维和聚酰胺纤维。
4 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对人体的影响
对人体造成影响的荧光增白剂主要为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特点是能通过洗涤、啃咬、流汗或碰触而转移到人体皮肤或黏膜,其进入人体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与人体接触后,通过毛孔进入人体;二是若皮肤有伤口,通过血液进入人体;三是食入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物品。比如长时间贴身穿着的衣物,经过汗液的浸湿,再加上与皮肤间的摩擦、太阳的照射等一系列的作用,其荧光增白剂或侵入毛孔,进入皮肤;若皮肤有伤口,荧光增白剂可能会溶于血液中,与细胞相互结合,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由于婴幼儿喜欢啃、咬衣物,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纤维会直接进入其体内,对婴幼儿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纺织品中是否添加了荧光增白剂,就是因为消费者逐渐意识到纺织品中的荧光增白剂会对人体产生潜在的危害,目前国内外对纺织品中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评估报道较少,但是针对荧光增白剂安全性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主要有两类观点。
4.1 荧光增白剂安全无害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的机构与企业,如欧洲化学工业协会、欧洲肥皂洗涤剂协会、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机构、日本肥皂洗涤剂协会等不同的独立组织、研究机构,汽巴—嘉基、拜耳等国际大公司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发布了报告。研究结果表明,荧光增白剂对皮肤和眼没有刺激性,没有皮肤致敏性和光毒性,经口毒性和经皮毒性为无毒或低毒,无致癌性,无生殖毒性和致畸性,也没有致突变性(即无遗传毒性)等[2]。
早期一些最初缘于假想或没被证实的描述,比如:Baron最早提出荧光增白剂能延缓血液凝固,Gloxhuber提出荧光增白剂可与伤口处的蛋白质相结合,不利于伤口愈合,Forbes研究显示荧光增白剂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增强致癌物肿瘤的形成,这些都被后来毒理学家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证实结论是错误的[6]。
4.2 荧光增白剂具有一定危害性
荧光增白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皮肤的健康。若是衣服上有残余的荧光剂成分,身体一流汗,会将衣物上残留的荧光剂溶解,此时皮肤接触到荧光剂,皮肤表面含有蛋白质的角质就会跟荧光剂结合,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增加过敏性皮炎发病的机会;荧光增白剂有致癌风险。有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会随着女性贴身衣物进入乳腺,导致乳腺癌的发生的几率升高,并且当人体处于正常体温,荧光增白剂通过接触就可以经皮肤进入体内,而且极难代谢出体外,导致得癌症的机率升高[7]。还有学者发现,广泛应用于纺织业的荧光增白剂DEMC可以降低马海鱼胚胎的存活率、孵化率及心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可能抑制了马海鱼某些基因的表达[6]。
5 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相关标准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强制要求,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中都没有对荧光增白剂的限制,但是中国台湾地区规定衣物中不可含有可迁移至皮肤上的荧光物质。除此之外,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可以参照SN/T 4490—2016《进出口纺织品 荧光增白剂的测定》、FZ/T 01137—2016《纺织品 荧光增白剂的测定》。
6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荧光增白剂被多国多专家学者证实是安全的、无毒性的,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危害性,一是因为荧光增白剂种类繁多,目前已生产的就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400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种结构类型的荧光增白剂出现,其危害性还需进一步证实;二是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使用质量不合格的荧光增白剂,或者是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生产荧光增白剂时涉及到的有毒性的中间物质,不能完全去除,与人体接触后,危害人体健康;三是纺织品中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还可能会因外界条件的变化导致其发生变化,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安全性研究。因此对于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问题需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纺织品中荧光增白剂使用的种类和用量,让纺织品用的荧光增白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