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诊断与防控
2019-02-13谭孟
谭 孟
(吉林省长岭县太平山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长岭 131500)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养殖数量越来越多,在给养殖场经营者带来可观效益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各种疫病的感染传播几率,一旦没有做好疾病的综合防治,将会给规模化养殖场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猪轮状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疫病,尤其是仔猪感染率更高,此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特点,发病后常见脱水、呕吐、腹泻现象,威胁养殖场的经营效益。为此,对规模猪场猪轮状病毒感染疾病展开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促进规模化养猪场综合防治此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提升。
1 病原介绍
猪轮状病毒病在电镜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病毒粒子呈较为清晰的车轮状且无被膜,病毒大小约75 nm,对一般消毒药、pH和温度具有一定抵抗力,常温情况下病毒可在粪便中存活7~9个月,病毒在清空猪厩中能够存活时间为3个月。
2 流行特点
通常情况下,猪肠道是猪轮状病毒最普遍存在的部位,可以不定时通过依附患猪粪便直接从内体向体外排除,含有轮状病毒的猪粪便对附近土壤、垫草、饲料、饮水等均会产生污染,加之此病毒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可以在患猪体内排除后保持毒力>20 d,一旦有健康猪食用了被污染的土壤、饮水或者饲料,将会引起自身消化道的快速增值感染。此病毒的感染传播高发季为早春、冬季和晚秋这些较低温度的时节,因为仔猪身体发育和抵抗力方面的客观原因,是最易感染轮状病毒的群体,其中<8周龄仔猪的发病感染情况更加严重,具有90%~100%的感染率。
3 临床表现
因为轮状病毒具有潜伏期短的特点,所以仔猪在感染之后很快便会发病,潜伏时间一般在12~24 h,发病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症状。发病初期阶段,患猪存在懒得运动、萎靡不振、食欲快速下降、精神沉郁的主要表现,经短时间间隔后患猪便会发生严重腹泻问题,粪便通常呈糊状亦或水样,以暗黑色粪便居多,伴有部分黄白色粪便,随后病猪表现出快速消瘦、严重脱水的现象,减轻约30%的体重,病情发展3~7 d 时,病猪出现死亡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轮状病毒感染的病猪死亡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有无继发细菌感染、气温下降变化等,此外仔猪母源有无抗体、是否断奶、日龄等均会影响仔猪患病后的死亡率。
4 实验室诊断
镜检:利用普通的显微镜对病死猪进行镜检能够发现小肠绒毛萎缩现象,不过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炎的镜检同样可以发现此现象。
免疫荧光技术:将处于早期发病阶段病猪的小肠进行采集操作,把小肠绒毛在刮取后制作成检测所用压抹片,随后进行猪轮状病毒的荧光抗体染色操作,能够发现绒毛上皮细胞中有特异荧光在胞浆内。目前此实验室诊断法在我国国内应用最广泛,是检查效率最快的猪轮状病毒常规检查法。
ELISA 技术:这种检查技术不仅能够对抗原体进行有效检查,也能够检测抗体效价。我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几年前便研制出了ELISA 诊断试剂和猪轮状病毒的免疫荧光试剂。
RT-PCR 技术:这种检查技术虽然具有较高灵敏度,不过因为涉及较高成本的使用问题,所以不适用于单个猪场,近两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养殖场中这种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多了起来。
5 防控措施
5.1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养猪场的工作人员要提升卫生消毒工作的力度和水平,严格要求母猪分娩过程中能够对附近环境、条件卫生的高要求,养殖人员在分娩开始前彻底消毒猪体和产房,并且保证助产人员、接产人员都能够严格落实自身的消毒防护措施,准备卫生安全的接产用具,最大限度避免各种病原菌有机会进入到分娩环境中。仔猪出生之后养殖人员要格外留意其成长环境及周围的清洁卫生,及时将粪便、垃圾等污物清扫干净,以达到将病原菌传播途径彻底切断的目的,按时定期消毒,力求把病原菌在萌芽状态便消灭殆尽。
5.2 加强初生仔猪的科学护理。
由于仔猪在刚刚出生后自身抗病力比较低,所以这一时期的科学护理十分必要,接产人员首先将仔猪身体在出生后马上擦干,进行断脐操作,尽早让仔猪可以吃到初乳,特别是气候寒冷的时节,这一环节更为关键,能够通过母乳中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弥补新生仔猪免疫系统发育的缺陷不足问题,进而提高仔猪抗病能力。此外,按照新生仔猪题中的轻重合理分配母乳的先后问题,保证所有仔猪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营养供应。
5.3 科学管理妊娠母猪
养殖人员要从营养提供入手,为妊娠母猪准备无污染、营养均衡的饲料,满足母猪自身身体成长和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严格控制营养配比,确保母猪可以经营均衡,不会出现过瘦、过胖的问题。并且定时完成母猪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增强仔猪出生后的抗病力,提供足够的母源抗体。最后养殖人员要勤于学习,多了解和学习轮状病毒感染相关的知识和先进防治措施,提升养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