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五脏皆体阴而用阳*

2019-02-13王舒憬王昌俊

陕西中医 2019年5期
关键词:形质五脏阴阳

王舒憬,王昌俊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2.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州510080 )

“五脏体阴而用阳”起源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肝体阴而用阳”一说,本文通过否定肺之体阳用阴观点,充分联系阴阳学说、脏腑理论、体用论,阐明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分述各脏的体用阴阳,从而充分论述“五脏皆体阴而用阳”。

1肝体阴用阳观点的延伸《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有云[1]:“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从肝的组成和功能两方面阐述了肝体阴而用阳的性质,正式提出了“肝体阴而用阳”一说。自此,许多医家皆认同叶天士的“肝体阴而用阳”观点,并由此展开了对体用论和阴阳结合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如:潘文奎[2]提出“体阴用阳非独肝也”的观点,张元贵[3]认为“脾亦体阴用阳”,康玉斗[4]提出“心体阴而用阳”。可见,不仅肝体阴而用阳,心、脾等“五脏皆体阴而用阳”。

但也有人[5]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肺体阳而用阴”,认为肺为华盖,处于上焦,为清虚之脏,上焦属阳,则肺居于阳位,故推论肺体为阳;肺通于秋气,其气肃降,又主行水,其气为下降之姿、所行之水为滋润、阴凉之物,故推论肺用为阴。此说法看似合理,实则不然。肺脏清虚,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其得水而浮,质柔软轻盈而富有弹性,易损难耐[6],推断其体为阴比为阳更为合理。且夫“肺体阳而用阴”的观点,是从藏与藏的关系来论证的。在藏与藏的关系中,肝脾肾居于中下焦,中下焦属阴。肺居于阳位是与肝脾肾居于阴位相对应的,则肺属阳而肝属阴。该观点从五脏中肺较之肝属阳而推断肺体为阳。在思考肝、肺二脏体用关系时,没有坚持使用同一体用标准即“体为物质结构,用为功能作用”的标准,而是赋予了肺新的体和用的定义。“体”定义为了脏器在五脏中所属的阴阳,“用”定义为了经功能作用而运作或产生的事物。“肺体阳而用阴”观点中肺的体用概念发生了变化,无法与“肝体阴而用阳”中的体用概念统一。

2五脏之体用与阴阳的关系

2.1 “体”、“用”的概念与关系 体用的概念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与“用”,本为用之基础,用为本之运作,二者紧密相连、主次分明。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古代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至唐代体用二字意义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唐代经学家崔憬有云:“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即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上之妙用也。”[7]他将“体用”具体的进行了阐释,即“体”与“用”分别为实际的形质和形质所拥有的作用。

“体”即实际的形质,是可触碰可视的;“用”即形质所拥有的作用,是不可触碰不可视的,是无形的。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功能,亦没有无功能的物质。物质结构有所损坏,则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发挥不利,则物质结构的组成无法保持完整。“体”与“用”在关系上是一体的,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2 “阴”与“阳”的概念与关系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用阴阳学说阐述了生命本质与起源,人体生理病理功能变化,辨证论治等方方面面。

“阴”和“阳”总体而言是对立统一的。阴阳拥有着普遍性,即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拥有着相对性,在不同条件下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事物的总体属性有了变化时,或与之比较的另一事物变了、比较的层次变了时,则该事物的阴阳属性亦有所变化;阴阳也是无限可分的,一阳中又可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8]。

人体阳气与阴精相互协调、阳用与阴体相互合作,以达到功能与物质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运行。一旦平衡被破坏,阴阳失衡则人易患病,即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3 “体用”与“阴阳”的关系 物质结构是静态的,稳定的,和阴的性质相符;功能作用是动态的,多变的,和阳的性质相符。《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也有云[9]:“万物负阴而抱阳”,故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物质结构与功能。若结合“体用”与“阴阳”理论来阐述万物,“体”即物质结构,是静态的、凝集的,故为体阴,“用”即功能作用,是运动的、弥散的,故为阳用,则万物皆体阴而用阳。但“用”和“用”,“体”和“体”各自相互比较时,由于比较的层次、事物发生了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亦随之改变,根据阴阳理论,两“用”之间、两“体”之间又可以再分出一阴一阳。

2.4 五脏“体用阴阳”的关系 万物负阴而抱阳,此意引申至人体的五脏,则五脏亦负阴而抱阳。古代医家将体用论与藏象学说、阴阳理论三者相结合,来辨证论治脏腑疾病。《灵枢·寿夭刚柔》云[10]:“在内者,五脏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8]:“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景岳全书》也有云:“心肺……阴体而阳用也”。五脏中每个脏器的物质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有各自的特点,即五脏的体用各不相同,但本质上又是相类似的,五脏之体均为物质结构,为阴;五脏之用均为功能作用,为阳。

3五脏之体阴用阳

3.1 肝之体阴用阳 肝为阴中之阳,主藏血,上受血液濡养,下受肾中精水滋育,居于下焦,故而肝体为阴。肝中之血依赖肝气的温煦推动作用得以散布全身;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受肝中之血滋养濡润,肝气方能保持柔和舒畅,肝之疏泄功能得以维持正常。肝体为肝用之物质基础,而肝用则是肝体的功能表现[11]。二者阴阳调和,对立统一消长平衡,才能气血畅达,疏泄有度。若肝之用阳过盛,则会出现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若肝体不足,则会出现阴血亏损,虚热上扰等病理,即所谓的体用互病。肝体不足则阴不抑阳而致阳亢更盛,肝用阳过盛则阳不制阴而致使阴损更多,肝体与肝用是亦因彼,肝病后期甚则出现体用同病的情况。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多以养肝疏肝,泄肝火,平肝阳等为主,常用酸味药配伍甘味药以滋阴养血调肝和脾,柔肝体,止胀痛,或用辛香发散之药以梳理肝气,调复气机,通肝经,平肝用。

3.2 心之体阴用阳 心主血,此血为一身之血。心者君主之官,血者阴液也,故全身之血和全身的其他阴液均受心的管辖,如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肾水一起共同组成了心体阴的部分。

心主神和对于心阳的运作是心之用阳的两大表现。在中医学中,“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面色表情、目光眼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全身生理活动功能。即全身的生理活动的运行均由心所主导。《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有云[8]:“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阳即一身之阳气,运作心阳能温煦周身,进而推动精气的运转,使之在五脏六腑之间流通。

心用正常则全身生理活动运行流利,则脾胃运化正常,肾阴封藏有度,心体无损;心阴充沛则心用推动温煦功能正常,全身脏腑精气运转流利。心的体阴用阳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体现。若心火盛,耗伤心气,烧灼阴液,则全身精气无法正常流通,脏腑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心体生成也会不足。心“体阴用阳”的思想在临床上不少心系疾病的诊治中常有体现。如治疗温热病后期邪热入心,心阴大虚之证时,常用炙甘草以温阳复脉,补益心气,将其与大量养阴增液生津的药物的同时使用,以达养阴复脉之功,补心阴而无损心用。又如治疗心阳虚证时常加入枸杞子、麦门冬等滋养心阴之药,与人参、附子等补气温阳之品合用,补心阳的同时不忘固护心阴。《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云[12]:“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是如此。特别是老年心脏病,心瓣膜病,心肌病,尤需注意养心阴,切忌滥用过温过燥之品,过用化瘀通络之药而伤心之体。

3.3 脾之体阴用阳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云[8]:“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为阴中之至阴。”脾阳气充盛,运化水谷功能旺盛,则能为化生气、血、精、津液提供充足养分,方能充分濡养全身各脏腑组织,一方面维持了各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另一方面水谷精微得以运转而出不在脾内潴留,则不易致湿邪困脾从而引发脾内病变,体现了脾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喜燥而恶湿的生理特性。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13]。

临床上,脾阴亏虚者,脾气散精无源,不能濡养全身,病者多见肌肉消瘦,体倦乏力,甚则虚火上炎,耗气伤精。脾体阴而用阳,二者相互合作以行使脾的全部生理功能。李东垣有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故治疗脾阴虚者,需在滋脾阴的同时注重补阳益气;治疗脾气阳虚者,补阳气的同时注意不得耗伤阴液,多选用薏苡仁,茯苓等甘淡之药。

3.4 肺之体阴用阳 肺为阳中之阴,为气之本,喜润恶燥,其体为阴。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气用事,其用为阳。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五脏六腑体用治疗》中亦有云[14]:“肺为手太阴,主降,本阴也;其用主气,则阳也。”赵献可在《医贯》提出了:“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15]。轻清之肺难耐外邪侵袭,故为娇脏。肺虽有上逆之性,但当以宁静为本,即肺体本是滋润、肃降之性,故肺体为阴。肺通过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及一身之气的生成,通过宣发肃降肺气以推动调节全身气水津液的排泄输布,通过肺部本身的呼吸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以维持人体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滋养全身各处脏腑组织,使人体微环境维持动态平衡,即肺用本是运动的,弥散的,故肺用为阳。

临床上对于多种肺系疾病的治疗用药思想均体现了肺“体阴用阳”的理论。如燥热伤津或素体阴虚,肺失所养,或有外邪侵袭或无邪干肺,导致肺失宣降,出现了口燥咽干,喉痒咳嗽,大便燥结等症状者,治当养阴润肺以补肺体则肃降自复。

3.5 肾之体阴用阳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生殖,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故肾又称为“水火之脏”,有“水为其体,火为其用”一说。若肾阳充足则水能温,气可纳,精有归;若肾阳气虚衰,则小便不利或失禁,肾不纳气动则喘促,遗精滑泄,由此也可见肾之体阴而用阳。

临床上对于肾系疾病的治疗常需做到阴阳并补,体用并调。张介宾所创用于治疗肾阳亏虚、命门火衰的右归丸,在使用大量补阳药物同时,又加入了补阴的熟地、枸杞等;用于治疗肾阴亏虚的左归丸,不仅包括了大量滋阴补肾的药物,还含有阿胶、菟丝子等助阳之药,在病理上体现了肾的“体阴用阳”。

综上所述,五脏皆体阴而用阳,对于五脏疾病的治疗,需整体把握,综合思考,辨证论治,选择适合的体用倾向,或着重于“体”,或着重于“用”,以达最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形质五脏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雨季的云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数学教学必须“形质”兼备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