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地方性肺炎与船运热性肺炎的分析和防控措施
2019-02-13王丹
王 丹
(伊春市友好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 伊春 153031)
地方性肺炎与船运热性肺炎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在综合防制措施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1 犊牛地方性肺炎
犊牛地方性肺炎是指犊牛的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有时使用“犊牛病毒性肺炎”这一术语,但鉴于当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已经不推荐使用该词。地方性肺炎主要发生于6月龄内的犊牛,特别以2~10周龄最多,但在l岁的犊牛中也有此病发生。与肉用犊牛相比,奶犊牛地方性肺炎更为常见,但在3月龄以下的屠用犊牛中该病较易发生。在牛舍内饲养比在围栏中饲养的奶犊牛更易发病。发病高峰可能与被动性获得性免疫力下降有关。发病率可能接近100%,病死率有所不同,但可达到20%。
1.1 病原
该病病因大体上类似于牛呼吸道疾病(BRD)综合征。该病发病机制包括应激方面的因素;也可能与最初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继发下呼吸道的二次细菌感染有关。应激源自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包括通风不足、频繁引进新犊牛、拥挤、营养因素(如劣质母乳代用品)。母源抗体被动转移的部分或完全障碍是与该病发生密切相关的一种重要宿主因素。几种病毒中的任何一种均可感染犊牛,多种细菌可以再次感染患有该病的小牛。支原体和细菌性病原,包括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曼海姆菌和牛支原体是最常分离到的病原微生物。
1.2 防控
当在同一个圈舍饲养不同年龄的犊牛时,难以控制地方性肺炎的发生。肺炎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因饲养管理的加强、合适的圈舍条件、足够的通风和良好的护理而降低。预防措施首先是在母牛产前3~4周,免疫接种特异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疫苗,以提高初乳的抗体水平。在出生后的最初6 h,犊牛必须摄入相当于其体重的8%~10%的优质初乳。新生奶犊牛在8~12周龄前应单独饲养在笼或圈舍中,并喂全脂牛奶或纤维含量<25%的优质母乳代用品。使用犊牛笼饲养犊牛是奶牛存栏的首选标准,并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犊牛的呼吸系统健康状况。然而,在寒冷的天气中,将牛奶送到各个单独饲养犊牛的圈舍是一件工作量大而麻烦的事情。自然通风条件良好的单独犊牛舍是另一种较好的选择。应在首次组群前3~4周,对犊牛免疫接种呼吸道病毒疫苗,虽然在某些情祝下,机体被动免疫的存在可能会干扰主动免疫反应。建群时,应挑选年龄相近的犊牛,每群限制在10头以内。随着犊牛的成熟,牛群越来越大,圈舍、设施也需扩建,劳动力也随之增加。当建群和清群时,应买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只要初生肉用犊牛护理良好且身体健壮,并可自行走动时,应尽快将其与母牛调离犊牛密集区。
2 船运热性肺炎
船运热性肺炎或无差别发热,是一种由多致病因素引起的牛呼吸系统疾病。在重要的致病原中,以溶血性曼氏杆菌感染为主,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睡眠嗜组织菌相对少见。船运热性肺炎的发病与犊牛群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营养和遗传背景下混群饲养密切相关。犊牛混群饲养7~10 d后,该病的发病率达到最高,可以接近35%,死亡率为5%~10%,然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致病因素。
2.1 病 因
船运热性肺炎的发病机制中包括应激因素,可伴有或不伴有病毒感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破坏宿主的防御系统,有助于上呼吸道内共生菌的增殖。随后,这些细菌定居于下呼吸道,导致前腹侧肺脏发生支气管肺炎。目前认为,有多种应激因素可抑制宿主机体的防御机制。长途运输是一种常见的应激因素,这可能与长途运输过程中的疲惫、饥饿、脱水、寒冷或过热以及暴露于汽车尾气等因素有关。其他应激因素包括经过嘈杂的拍卖市场、混群、加工处理、到达饲养场后进行的外科手术、多尘的环境条件以及到达新的饲养场后更换高能饲料所引起的营养性应激等。
2.2 防控
船运热性肺炎的预防应着眼于减少可引发该病的应激因子。应尽快将牛分群饲养,新引进的牛不应放入原先的牛群中。条件许可时,应尽量避免将不同来源的牛分在一起饲养。然而,对大型集约化育肥场,这种风险几乎无法避免。应尽量减少运输时间,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提供必要的饲料和饮水。犊牛最好在装运前2~3周断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的应该在运输前就完成;但能作此类“预处理”的牛犊的数量相当有限。在牛到达育肥场48 h内应进行分群处理。高能日粮饲料应逐渐递增,因为酸中毒、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动物维生素与矿物质不足时应予以纠正,还应采取必要的防粉尘措施。长效抗生素,如土霉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或泰拉菌素一直广泛应用于控制“刚引入”的牛发生船运热性肺炎。实践证明,抗生素的应用可显著降低发病率、提高增重率,在某些情况下,还能降低死亡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饲料或饮水中投放大剂量药物的作用有限,因为患牛饮欲、食欲下降时,血液中抗生素无法达到有效浓度,而且反刍动物对上述多数口服抗生素的吸收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