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类鼻疽病的流行诊断及其防控措施
2019-02-13羊钧
羊 钧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畜牧兽医站,江苏 泰兴 225411)
类鼻疽,也称假鼻疽,是人和动物的一种细菌性疾病。该病往往发生化脓性或干酪样病变,可在身体任何器官形成混合的化脓性和肉芽肿反应。
1 病原与流行
本病病原为类鼻疽杆菌,是一种可运动、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卵圆形杆菌。据报道,澳大利亚北部和泰国东北部呈“高度地方性流行”。由于这种细菌的游动性和迁移能力,在温热带地区常引起散发或暴发,但其真正的流行区域目前还难以界定。类鼻疽伯克氏菌也可通过感染动物的输出、土壤和水进入新的环境中,引起人和动物感染及发病。据报道,我国类鼻疽病原多由海外贸易引进,而且海南地区有人的感染病例发生。类鼻疽伯克氏菌是广泛存在的腐生菌,从多种类型的土壤和不同深度的地表水中均可分离到该菌。当发生暴雨或洪水,伴随着高温和高湿气候时,类鼻疽容易暴发。大规模的挖掘工程和管道被破坏,导致水源的污染也会引起类鼻疽的发生。类鼻疽最常见于绵羊、山羊和猪,其他易感动物包括牛、水牛、马、骡、鹿、骆驼、羊驼、犬、猫、海豚、鸟类、鱼、爬行动物和人。仓鼠、豚鼠、兔、小鼠和大鼠等实验动物也可被类鼻疽感染。宿主特异性和疾病的症状表现存在种间差异。家畜如绵羊、山羊、猪和骆驼等进入疫区常会发病。而其他一些种属(如犬、猫)仅在免疫力低时才可能发病。
2 传播方式
感染被认为是条件性的,与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相比,环境因素(如污染的土壤和表层水源)在疾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皮肤接种、伤口污染、食入土壤或感染的动物尸体或吸入病原。据报道,山羊胎盘感染可引起流产。配种或其他接触方式也可引起感染。其他传播途径,还包括实验室接种和医疗过程中由于消毒剂、注射剂、其他医疗或手术设备的污染而引起的感染。
3 发病机理
类鼻疽伯克氏菌不同分离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但是其毒力差异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不同分子类型的克隆菌株可产生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形式,这项结果显示,宿主因素和感染剂量是决定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该病的潜伏期从几日到几个月甚至几年。类鼻疽伯克氏菌是兼性细胞内病原体,可以休眠几年再复活。
4 症 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在同一个物种差异很大,从急性感染到慢性感染均可发生,这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范围。主要表现为发热、神经性厌食症、腺体肿胀。亚临床感染很常见。感染后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化脓性或干酪样结节、脓肿,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感染灶可以位于任何器官组织。经皮接种感染时,经常在离接种部位很远的地方出现病灶,而在接种的地方没有病变。最常见的受感染器官包括肺脏、脾脏、肝脏和相关的淋巴结。
山羊常发生乳房炎和主动脉瘤。而绵羊倾向于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剧烈咳嗽、呼吸窘迫以及鼻和眼的黏液性、脓性分泌物。牛、马、羊、山羊可见CNS 症状,表现为转圈、共济失调、失明、眼球震颤和抽搐。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在屠宰后偶尔可见脾脓肿。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常引发跛行。急性暴发性感染或重要器官感染时往往导致死亡。各种形式的类鼻疽在马均已有报道,症状包括衰弱、四肢水肿和淋巴管炎、轻度腹痛、腹泻、咳嗽或鼻腔内有分泌物。皮肤感染时最初类似真菌引发的湿疹,继而发展成为丘疹。犬感染发病,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病例表现为脓毒症,常见发热、严重腹泻和暴发性肺炎。亚急性病例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皮肤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脓毒症。慢性病例可能发生在任何器官,临床症状包括厌食、肌肉疼痛、四肢水肿和皮肤脓肿。
5 诊 断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变,仅凭临床症状不能对类鼻疽病作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这种菌可以从病灶和分泌物中分离,用常规的培养基即可培养。然而,由于类鼻疽伯克氏菌在Ashdown 培养基上可形成独特的菌落形态和气味,该培养基常作为病原分离的首选。将渗出液或脓汁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有时可以看到特征性的呈“别针”状两极着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此外,血清学试验如补体结合实验、间接血凝实验都是有效的群体监测手段。最近,研究者已经建立诊断该病的DNA探针和PCR方法。
6 防控措施
该病的治疗费用昂贵,耗时,且效果通常不令人满意,一旦停止治疗,动物常复发。对于不易感的物种,应调查其潜在的免疫抑制的可能性。该病的治疗方案,可参考人的类鼻疽包括初始治疗使用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与复方新诺明联合使用2个月。随后的根除治疗至少需要3 个月,可使用大剂量复方新诺明或采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多西环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联合治疗。在集约化农场环境,采用高床使动物上升离开土壤,通过氯化和过滤的方式为动物提供清洁饮用水等预防措施更为经济和实用。此外,最大程度地降低患病动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此病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