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综合防治策略

2019-02-13谢海玲

饲料博览 2019年9期
关键词:杀性败血症出血性

谢海玲

(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农牧和科技局,青海 玉树 813599)

1 病原学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要病原体的传染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无法进行运动,且没有芽孢和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比较容易进行防治。这种杆菌易在血液或者分泌物中存活,尤其是在腐烂的尸体中可长时间存活,另外,在湿度较低的空气中存活时间较长,在高温环境下无法生存,一旦受到太阳照射就会死亡,这些都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

2 流行特点

牦牛出血性败血病在本地区流行比较严重,常常呈现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发病率虽然低,但死亡率颇高。本病主要是通过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粪便进行传播。先是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腹泻等基础性症状;也可通过蚊虫的叮咬和血液进行间接传播。其中最简单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粪便进行传播,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甚至是人类都可以被传染该种疾病。

3 临床症状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类型主要有急性、水肿性和肺炎性3 种。急性型易导致高原牦牛的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腹泻,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牦牛会在1 d内死亡;水肿性牦牛在咽喉、脖颈、头等部位会出现水肿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呼吸,不及时进行治疗会由于窒息死亡;肺炎性败血症牦牛会表现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牦牛剖检观察发现肌肉、皮下组织以及黏膜组织有点状出血,颈部、咽部皮下能够看到浆液性浸润,如果切开水肿部位,则有透明的液体从中流出,透明液体呈深黄色;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较为明显,脾脏伴有出血点,肾脏、肝脏发生实质性病变,肺切面呈大理石样病变,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淋巴结水肿显著,大量渗出液充盈于胸腹腔;部分病死牦牛会厌软骨韧带以及咽部周围有胶体浸润呈黄色,胃肠黏膜出血严重。

5 诊 断

根据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则需对疑似患病牛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诊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将采集得到的病料制成涂片后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被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小杆菌。将病料分别接种到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 ℃恒温培养24 h,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圆形、光滑、湿润、不溶血、灰白色半透明致病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能正常生长。生化实验发现该种致病菌能够发酵葡萄糖、蔗糖、甘露醇、靛基质试验呈阳性,硫化氢、VP 试验为阴性,不能发酵乳糖,硝酸盐试验阴性。结合最终试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6 防治策略

6.1 治疗方案

牦牛一旦出现此类病症,养殖者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防造成大范围感染。将健康牦牛、病牦牛进行紧急隔离,病死牦牛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发病犊牦牛肌肉注射200 万U 链霉素+360 万U 青霉素+10 mL 硫酸庆大霉素,2 次·d-1,连用3~5 d;1 次肌肉注射阿托品,剂量按体重0.5~1.0 mg·kg-1;发病成年牦牛可采用气管注射磺胺嘧啶钠的方法治疗,剂量按体重0.7 mL·kg-1,1 次·d-1,肌肉注射200 万U 链霉素+20 mL 安痛定+2 万U 青霉素,2次·d-1,治疗效果良好。

6.2 预防措施

由于牧区牧民的习惯和当地的环境,走场放牧是牦牛的主要饲养方式,加之青海省气候多变,饲养条件简陋,阴雨天,温差变化较大,气温骤变,容易导致牦牛的机体产生应激,从某种程度上给细菌带来了生存的环境。为此,日常特别要注意牦牛的饲养管理,对圈舍消毒要严格,保持牦牛机体营养成分均衡,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改善饲养条件,防止气温骤变引发的应激,避免由于对牦牛的生存环境不重视以及饲养不合理而出现的感染致病。此外,该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普遍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预防接种免疫不到位。地区动物防疫部门主要在春季进行1次集中免疫,部分养殖户会在秋季强化免疫1 次。但有些养殖户对牛出血性败血症预防接种工作不重视,不严格按照规定在春季和秋季免疫接种,存在发病后才紧急免疫的现象,这是导致疫情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组织研究适合放牧牛群免疫接种的<3 mL 的高免疫苗,方便养殖户接种免疫,提高免疫质量,确保注射菌苗后能够起到相应的免疫效果。同时,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还应该把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放在重大疫情免疫上,针对一些地区牛出血性败血症免疫接种不重视、免疫密度低的问题,应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引起足够重视。此外,在进行统一免疫接种之后,要定期对牛群免疫抗体应答进行监测,动态掌握整个地区牛群抗体水平,发现有免疫抗体水平较低时,应该及时进行强化免疫,确保牛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有效防止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和流行。

猜你喜欢

杀性败血症出血性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
PCR检测方法在多杀性巴氏杆菌定种中的应用
院前严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两种液体复苏分析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因子及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