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生态和模式研究

2019-02-1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19年3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上海人才

高 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1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创新、创意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交叉学科指导下成长性极高的新兴产业,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生态研究主要集中于:(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高瞩等人发表的《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国家资质认证体系及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从中英两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人才资质认证体系的架构和考核体系。胡黎明等人发表的《文化创意人才元胜任力模型的SEM实证研究——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链跨区整合视角》一文构建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元胜任力模型,涉及创意精神、创意知识和创意技能三个维度,见解独特。赵敏祥等人发表的《文化创意人才胜任力结构研究》一文也涉及类似课题。(2)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队伍建设。张权等人发表的《文化产业条件下创意人才的行为能指空间与潜能激活渠道》一文以创意农业人才的开发为研究对象,较有新意。王列生发表的《论文化产业条件下创意人才的行为能指空间与潜能激活渠道》一文也是对类似课题的研究。(3)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政策。毛溪发表的《人才: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状和危机分析》一文是较早研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论文,文章从人才需求数量、人才供需关系、结构关系、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研究和教育规划六个方面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训问题,具有开拓性。王彩虹等人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进一步探究。

2 新工科的特征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

新工科区别于传统的工科,可以理解为以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为基础,通过工程实践,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和学科教育的集合。这些新兴工程学科和对应的学科教育体系发展,都需要从业者对尖端技术及其应用方向有足够的敏感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问题、新概念、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模式等。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作者与作曲者协会联合会共同推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文化时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总览》,对亚太、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建筑艺术、图书、电子游戏、音乐、电影、报刊、演出、广播、电视和视觉艺术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和图表阐明:新工科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各国战略性资产,日益成长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政策红利、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等种种原因都促使文化创意产业激发经济创新活力,为国内外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也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对掌握新科技、跨学科知识的高质量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工科语境下的设计教育依赖于教育界和产业界的互动合作,即“艺工并举,产教融合”。然而,现实中两大系统的相对独立对教育和产业的协调发展造成制约。从教育需求层面来看,新工科建设不是碎片化的局部改革,而是以新范式为引领,推动学科专业结构、知识体系、教育形式、资源和标准等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新工科建设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持续性、长期性的双向建构的过程。在实践层面,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学校以“主动纳入”作为办学理念,与上海市政府和长三角地区的政府、行业协会、学会、企业形成强大“命运共同体”,打造了“四协同”育人模式,构筑产学合作教育模式。1985年,学校在国内率先实施合作教育,三十余年来,学校践行理论和实践交替的人才培养规律,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即:(1)建立校企反射弧机制,与企业用人需求同预测、同规划,破解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错位问题;(2)建立校企业协同办学机制,打造开放融合新生态,专业面向长三角,与60家企业共建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协同育人基地,集聚各方资源,紧跟产业科技发展需求,最大限度破解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3)建立校企协同就业机制,学校向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地输送专业人才,达成学生的精准就业,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实现学生自身价值;(4)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助推科研创新和技术转移。学校与企业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协同创新关系,形成了共赢共享机制,以应用性科研和技术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同时科技创新成果反哺高校教学,大大提升了学校育人质量。

3 文化创意人才要求

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专业设计制作、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系统进行艺术设计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文化创意人才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包括:(1)掌握当代文化与科技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2)掌握艺术造型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艺术设计的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进行平面、空间艺术设计、创作实践的基本能力;(3)具备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了解国内外文化创意设计的动态;(5)参加国家文化创意设计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认证。

4 上海创意人才培养生态

4.1 规则教学法培养方式

在过去很多年里,上海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工作通常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授课方式。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做,下一步做什么,一切都是有规则和依据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所运用的各种技能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传承下来,对这些技艺的学习是为了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相对标准的现实。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里,老师和学生是区分等级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学生的责任就是记住老师教授的这些规则,再将它以正确的方式传递下去。换句话说,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较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规则教学法反思

在上海的艺术类高校中,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学校就读以前,就已经具备了过去学生所不具备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有些人已经接触到全球艺术市场,参加过设计师群展或者上海双年展等。这些拥有充实生活经验的学生具有主动思考的能力,而思维和想象空间可以说是无穷大的,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方式不能够再延续过去一概而论的模式,而是要创新,要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想象力,要用既有深度又足够灵活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在自我的创作过程中,学会不断地审视作品本身,掌握相应的技能,以保证其拥有完善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

5 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价值分析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学校以学科融合为指导理念,紧紧围绕学校“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主动融入上海建设“世界创意产业中心”和“全球科创中心”的大战略,推行了“一二三四”的改革措施,打造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实施了积极的国际化战略。

5.1 “一二三四”改革路径

路径包括“一个理念、两条思路、三种方法、四大举措”。一个理念是指“艺工并举、产学交融”的专业教学理念。两条思路即目标逆向推导与过程正向实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三种方法指项目驱动能力提升、设计表现能力测试及艺术与设计理论强化三种教学方法。四大举措是为了保障教学改革效果的实现而确立了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发挥工程优势,融入艺术理念;整合学科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质量;夯实设计表现,提升履职能力。

“艺工并举”是适应上海地方经济建设对于人才需求的类型转变,将工业设计与机械工程、视觉传达设计与印刷和包装工程、会展和环艺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数媒与计算机工程等密切结合起来,强化对交叉型人才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产教融合”则强调专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主动追踪现代生产快速发展的技术,培养学生设计作品工程化的能力,将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制造,贴近科技。

5.2 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建设

打造跨学科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群,引领专业发展。面向未来智慧设计,筹建了跨学科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同济大大学合作,以“媒体与传达”项目和“Aaltonaut 产品开发创新”培训班为契机,探索“艺工融合”的多学科背景下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5.3 引入全球智慧促进学科专业发展

实施“走出去”策略,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院校的合作关系,建立互派交换生、学分互认、师资互访等长效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实施“引进来”策略,筹建了三个国际性联合开放实验室,举办了五个国际性论坛,在全球范围内聚集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人才,打造国际性的研究高地,促进学科专业发展。同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市高校协同成功申报了上海市设计学IV 类高峰学科,学科整体融入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学科建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世界设计组织会员,设计学学科发展受到国际性学术组织的认可。

5.4 创新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尊重教育规律,注重专业特色,强调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度统一,提出了术造型、文化创意和工程技术兼容并包艺的卓越设计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定位,确立了“艺工并举、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建立了从参加竞赛、申请专利、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到项目开发的多维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强化设计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开发。进一步地强化国际化开放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以学科发展促进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5.5 应用情况

5.5.1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上海文创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总共出版专著5部,专业画册20本,系列教材40本,被兄弟院校广泛使用,国家“十二五”精品教材《动漫速写》已再版5次,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专业教师获得市级重点课程建设2项,获得校级精品课程6门,在硕士生教学中开设全英语学位课程,校级教学建设项目26项,出版教材11本,其中一本教材获得市级优秀教材奖1项,近三年共发表教改论文35篇,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市级“优青”项目8项。艺术设计学院6位教师的作品入围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中工业设计类作品上海高校总入选5件,学院入选3件套,为上海高校工业设计作品入选之首。同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主持国家级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市级艺术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0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重大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1 600多万。

5.5.2 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创意设计成果丰硕

工程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会展创意大赛、国际大学生艺术作品展等国际家赛事中获奖118人次,省市级赛事中获奖284人次。连续五年参加日本上野彦马国际摄影大赛,共获奖24项,其中最高奖1项,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2项,优秀奖4项。该奖项是日本青年组专业摄影最高比赛,最高奖颁给外国人,尚属首次。2014年以来,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2 项,外观包装设计专利50 项。2013年以来,学生共开展校级创新项目60项,科研训练项目40项,开展市级创新项目30项,国家级创新项目11项,开展创业计划项目15项。2014以来,毕业生在衡量毕业生职业发展重要指标的指数上表现良好,就业率98%以上,毕业当年薪资连年上升,月收入连年递增,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职业期待吻合度达97%,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

5.5.3 产学研紧密链接,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课题组积极与校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进行合作交流,目前已与上海界龙集团、上海高诚集团、上海奔腾集团、上海同盛电力有限公司等70家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媒体单位等建立了战略联盟合作关系,建设了实践教学基地与工作坊。与此同时,不断与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国内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与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已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5所学校协同创新建设上海市IV类高峰设计学学科。该成果第一完成人被聘为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该成果多名参与人员,受聘成为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高水平研究员。

5.5.4 设计学学科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过积极的国际化战略,我校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日本九州产业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校建立了长效合作与学术交流机制。开放式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使我校设计学学科能够汇聚全球性的人才资源进行前沿领域的研究,并能够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了我校设计学学科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人才培养的全覆盖,对于设计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世界设计组织会员,设计学学科发展受到国际性学术组织的认可,设计学学科国际化进程进入新境界。

6 结论

新工科语境下上海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生态的研究,反映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地方,项目组经过多年的改革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学科融合为指导理念的“文化创意专业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资格认定办法。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探索,实施了“一二三四”的教育改革路径,打造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学平台,探索出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期待能持续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上海人才
上海电力大学
人才云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星.云.海》
《花月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