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对猪场转型升级的影
2019-02-13本刊
经过近一年的防控,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势头总体减缓。在政策措施鼓励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明显恢复。同时,非洲猪瘟防控也加速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生猪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养殖绿色化、集约化趋势明显。在行政推动、制度规范和市场倒逼下,我国屠宰企业也在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全国在产的6 625家屠宰企业全部实现了非洲猪瘟自检。
与此同时,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生猪产业链从养殖到屠宰都发生了变化。当前全国生猪养殖形势如何?屠宰行业规范化发展又如何进行?
1 养猪户信心恢复备补栏
最近,很多养猪场户都感受到国家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全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充分调动养殖场户补栏积极性,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切实解决养殖户不敢养、不想养和养不起等问题。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农业农村部也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
“政策亮点集中在3个方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分析,一是强调“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明确对超范围划定禁养区、随意扩大禁养限养范围等问题,要限期整改,不得层层加码禁运限运,这是对养殖资源的保护。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地方财政、银保监机构要加大对生猪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这是对行业资金的支持。三是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这是对转型发展的鼓励。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认为,受非洲猪瘟疫情和猪周期叠加影响,此前我国生猪生产持续下滑,而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销秩序逐步恢复,养猪场户信心逐步增强。下一步,要坚持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两手抓,特别是落实好临时生产救助、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用地保障等措施,重点支持种猪场和规模养猪场发展生产。
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户积极性有所提高。按照生猪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时间,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认为,去年10月份生猪基础产能下降,导致今年6、7月份生猪供应减少问题开始显现,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据监测,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每千克21.59元,环比涨4.7%,同比涨29.8%。这表明,随着疫情减缓和猪价上涨,以及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养殖户仔猪补栏积极性明显恢复,初期的恐慌情绪明显缓解。专家表示,在实施非洲猪瘟分区防控的大背景下,要引导养殖户消除惧养心理,合理安排生产,控制补栏和养殖成本,合理补栏、适时出栏,防止盲目压栏和追涨。养殖户要注意改善防疫条件,规模化养殖企业更要把生物安全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2 养猪场升级改造忙转型
从某种角度来说,非洲猪瘟防控将成为生猪产业转型的动力。日前在北京举行的全球生猪产业大会上,俄罗斯农业市场研究所首席分析师丹尼尔·霍特科介绍,在加紧非洲猪瘟防控同时,俄罗斯国内生猪存栏一直在增长,进口量所占比重已由2008年的45%降到了2018年的4%,今年俄罗斯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已经占到89%。他认为,中国生猪养殖业在能繁母猪生产率、饲料转化率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非洲猪瘟防控将促使养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介绍,“我国生猪养殖量占全球一半,养殖场户中99%以上是中小散养户。这些散养户防疫意识普遍不强,生物安全水平不高,大多有用餐厨剩余物喂猪的习惯,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我国居民喜食热鲜肉,大量生猪长途调运,增加了生猪运输车辆、贩运经纪人的带毒传播风险。”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在有关部门政策引导下,生猪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养殖的绿色化、集约化趋势明显。
本轮生猪产业转型恰逢环保政策趋严的大背景下。为保护资源环境,南方水网区被规划为生猪养殖约束发展区。农业农村部着力推动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绿色化发展。江西省分宜县的做法值得借鉴,全县生猪养殖被划分为2个禁养区和8个可限养区,并出台补偿奖励办法。经过整治,目前已完成了1 857家生猪养殖场关停拆除,416家养殖场生态化改造。当地还建立了畜禽规模养殖审核备案管理制度,并配套产业转型资金,重点在养殖户的产能提升、产业转型、就业帮扶上发力。
养猪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猪周期和非洲猪瘟两个因素叠加,无论散养户还是规模养猪场都在寻求集约化发展。面临资源约束、市场波动、疫病等风险,养殖场对配套环保设施、优良猪种和防疫技术等需求十分迫切,这也是长期以来的“痛点”。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畜牧兽医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推广高效实用饲养技术,以养殖场生物安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养殖户发展现代家庭牧场。
3 屠宰业淘汰落后促提升
我国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与上游2 600万家养殖场、下游530多万家猪肉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场所相比,屠宰企业是产业链的关键点。我国屠宰行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总体不高,现有1万多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中,年屠宰量在2万头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25%。在疫情发生初期,相当数量的屠宰企业尚不具备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屠宰环节官方兽人医数也严重不足。
在行政推动、制度规范和市场倒逼下,我国屠宰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农业农村部于4月中旬开展百日行动,要求落实屠宰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两项制度,加大生猪屠宰厂资格审核清理力度。截至7月1日,共向生猪屠宰企业派出官方兽医32 931人,全国在产的6 625家屠宰企业全部实现非洲猪瘟自检,基本解决了落后屠宰企业淘汰和官方兽医配备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生猪屠宰厂资格审核清理力度,明确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吊销生猪定点屠宰证。
屠宰企业的屠宰加工方式也在变化。此前大概有70%的疫情是由于长距离运输导致的,通过近一年来的严控,长途调运疫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分区防控的过程中,要满足鲜肉的供应,势必要求就地就近解决屠宰问题,不少企业纷纷变运猪为调肉,将生猪供应适当调整为猪肉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