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2-13刘长卿

天津农林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建设

刘长卿

(国家统计局北辰调查队,天津 300400)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休闲农业是以农村为载体,紧密依托城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和消费业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1]。深入研究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探寻新思路、新办法,对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2]。

1 发展概况

1.1 发展历程

天津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3]。2007年启动“百千万工程”,推动旅游特色村点建设,打造休闲农业产业体系;2008年实施设施农业4412工程,同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领导小组成立,休闲农业步入快速发展期;2011年制订首部《天津市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引领工作;2013年实施9123载体建设;同年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加强休闲农业组织规范化;2015年出台《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三地休闲农业一体化;休闲农业“十三五”规划重点实施322载体计划。资金、用地、融贷和税费等方面配套政策相继出台,目前已形成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体系。

1.2 发展成效

一是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截至2016年底,打造精品线路9条,重点扶持项目208个,休闲农业园区15个,示范村点200个,示范经营户3 000户。其中国家级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农业乡村10个,中国美丽田园4处,中国重要农产品文化遗产1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4个。二是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近五年,接待游客数量、综合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7.4%和30.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底,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带动农民就业近30万人(图1)。2016年接待游客1 810万人次,旅游及农副产品综合收入60亿,分别增长了13%和24%,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图2)。

图1 天津市2011—2016年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总人数

图2 天津市2011—2016年休闲农业旅游综合总收入

2 发展优势

2.1 休闲农业发展作用突出

2016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1.2%,低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不占主导地位,但农业用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59.6%,乡村人口占总人口17.1%[5],总量不容忽视。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85∶1,虽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仍差距明显。据农业部近期对全国13.5万家典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调查[6],农民从业人员占92.4%,土地产出率近1.2万元·(667 m2)-1,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人均产值5.4万元,是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8倍。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休闲农业对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重要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2.2 居民休闲需求持续扩大

从人均GDP看,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到3 000美元,休闲旅游需求全面扩张[7]。2016年天津市人均GDP1.7万美元,休闲需求初具规模。从居民收入看,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074元,增长8.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且高于其他直辖市,继续领跑东部地区。从居民消费看,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26 129元,增长8.1%,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增长17.8%,15.1%和14.7%。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16年达5 636亿元,增长7.2%,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增长29.4%。休闲享受类商品销售好,旅游、会展等成为新增长点。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休闲旅游需求不断释放。

2.3 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良好

天津市已建成4.33万hm2高标准设施农业、20个现代农业园区、155个养殖园区,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近70%。菜、奶、水产品自给率100%,肉、蛋、果60%左右,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领先水平。种养结构[8]比51.7∶45.8,畜牧业、渔业发达。2016年市级农民合作社522个,其中市级示范社149个,国家级1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龙头企业182家,国家级15家。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仅2016年,培育和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72个,其中无公害品牌66个,绿色农产品4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高庄脆枣、小站稻米、沙窝萝卜等众多深具潜力的特色品牌。

2.4 发展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不断优化

在发展类型上,一是投入主体多元化,主要以大企业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模式,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和设施农业观光模式,以个体投入为主的农家乐模式,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模式等。二是经营形态多样化,有生态观光游、休闲娱乐度假、农家乐、农事参与、现代农业、民俗文化等形态,其中生态观光游,主要依托自然资源,投资效率最高;休闲娱乐度假型,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回报周期长,投资效率最低,但带动力强;农家乐型,数量最多,惠及普通农户作用明显。

在发展方式上不断优化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从零星分布的农业园、农家院向规模化、区域化转变;二是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各类农业产业与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融合转变;三是从市场导向、农民自发模式逐步向政府规划与市场相结合、企业化经营模式转变[9]。

2.5 政策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天津市先后出台了《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规划扶持政策,配套政策也相继出台。以9条精品线路为基础,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先后成立了天津市休闲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休闲农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休闲农业协会,制定了休闲农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由政府统筹,教育、农业、科技、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通过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营销服务等方面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体系,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公共服务环境。

2.6 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天津市旅游市场快速增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加快,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一是旅游市场数量快速增长,休闲农业迎来发展机遇。5年间,旅游接待人数、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1.6%和15.8%,2016年达1.9亿人次、3 129亿元。出境游人数年均增长10.5%,且呈加快趋势,2016年达42.4万人次(图3)。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6年达17.5%,高于重庆市和上海市(图4)。二是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三地共同制定京津冀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规划,签订发展框架合作协议,组建休闲农业联盟,举办高峰论坛,共同打造休闲农业旅游品牌,积极对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图3 天津市2011—2016年旅游接待总人数

图4 天津市2011—2016年旅游总收入及占GDP比重

3 存在问题

3.1 规模小,聚集度低,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从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分析上来看,2016年津京沪渝四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分别为1 810万人次、4 548万人次、1 947万人次、15 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方面,与统计口径一致的重庆相比,不足其1/5。从经营主体数量看,在国家级示范县(区)、示范点、龙头企业、示范社建设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北京市、重庆市,龙头企业数量还低于上海市。从经营主体分布看,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示范点、示范社,全市分布较平均且分散,很多大型经营主体企业孤立存在,缺少集聚优势。9条精品线路,在产品开发、突出特色、深入整合景点资源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图5 四直辖市国家级休闲农业主体建设情况

3.2 品牌多,产业融合度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

近年来,以9条精品线路为代表,不断推出农事节庆、星级评定、精品线路等新形式新载体,推出“一村一品”,强化“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大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品牌多而杂、小且乱的现状,在创造跨区域、集聚效应的强势品牌方面,没有明显突破。产业融合度低,与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民俗文化等相关产业及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媒体广告、银行保险等其他产业融合力度不够。对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科技知识运用产生的价值链延伸利用不足,缺乏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

3.3 企业融资困难,自身制约因素多

在企业融贷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因抵押资产有限、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金融部门贷款设定条件与休闲农业实际脱节、缺乏相关优惠政策等,造成贷款难、融资成本高,缺乏资金支持[10]。二是休闲农业回报周期长,前期建设及后续硬件设施建设与维护、服务人员培训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投资不确定性增大,这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其他自身制约因素包括:一是冬季进入农业休闲产业“冬眠期”,如何有效突破是困扰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11]。二是休闲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独特的差异化是其优势所在,同时也是“短板”,这要求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管理模式,甚至人才培养,都需要探索,没有现成模式借鉴,制约了其发展。

3.4 组织机构职责不明,专业性人才短缺

一是近年来,虽成立休闲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休闲农业建设咨询指导委员会、休闲农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但组织优势并不突出,特别是区级部门,多头管理,缺少监管,问题未根本解决。二是市区镇旅游负责人机制不完善,专业型干部亟待充实,激励机制不健全,突出体现在对休闲农业情况掌握不清,统计专业性不强,缺乏高效整体布局和专业指导。三是从业者多是当地农民,缺乏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公司化运作人才紧缺。突出表现在营销体系不健全,缺乏与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旅游公司、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服务品味不高,客户体验不佳。

3.5 扶持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相关土地、财税、投融资、人才引进培养等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但与北京市、重庆市等地相比,仍有差距。2013年设立休闲农业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安排专项资金7 540万元,上海市仅2016年休闲农业政府补贴资金达4 600万。硬件配套设施建设不足。餐饮、住宿、娱乐等相关基础建设滞后,制约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偏低,2016年为54%,仅高于全国平均2.4个百分点,远低于北京市的80.3%和上海市的70.5%,反映出旅游业及相关支撑产业滞后。环境保护方面,废弃物处理设施短缺,大量污水和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4 对策建议

4.1 发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撑作用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对外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三区”建设,积极对接休闲农业资源。对内统筹农业、旅游等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开发农业资源,有效衔接生产加工、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发挥集聚效应。以9条精品线路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品牌示范作用,推动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示范项目、品牌开发、服务平台、人才队伍、文化提升等方面建设。发挥好政策支撑带动作用,加大产业政策、用地、税收、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重点完善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4.2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体系,发挥好公共服务推动作用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提升休闲农业特色村点认定,经营户质量等级评定,休闲农业星级评定等标准。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协会、休闲农业研究中心,休闲农业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展规划辩证、政策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加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传统与现代媒体相结合,提高休闲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重点发挥电子商务作用。

4.3 大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体来说,与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民俗文化、餐饮住宿、文化娱乐、媒体广告、银行保险等产业紧密结合,融合度较高。应以第一产业为依托,注重对农产品、工艺品、景观资源的加工、完善和宣传推广。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部分地区适合依托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和工艺品加工第二产业,着重完善农产品、工艺品加工体系,注重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部分地区适合依托景观资源以发展观光住宿餐饮第三产业为主,注意突出特色,提升服务。分类推进,融合发展,不断发展完善休闲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加强理念宣传,强化人才培训

首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展休闲农业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全市深入推广、牢固树立并坚决落实这一发展理念,重点是治理好农村环境污染。同时,还要加强人才体系建设,一是聘请专家、学者,开展技术咨询、讲座、参观学习等活动,培养本地技术人才队伍;二是通过选拔、招聘、培训等形式,培养一批专业知识丰富、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不仅包括企业管理人才,还可充实到市区镇等各级管理部门;三是整合农业农村教育资源,重点建立面向农民、退伍军人、学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机制。

4.5 创新营销,塑造品牌

一是通过各类经营主体认定、评级、品牌管理等,充分发挥政府公信力对品牌宣传营销的作用;二是政府主导,通过开展休闲农业高端论坛、各类展会、经验交流会、对接会等形式,扩大宣传营销渠道;三是积极开展与旅行社、各类电商平台等营销载体合作;四是积极打造自身营销平台,不断完善休闲农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营销宣传媒介,完善支付功能,提供公信力保障,促进营销多元化。

4.6 积极推动农民组织建设,确保农民产业主体地位

确保农民主体地位是关注“三农”,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之根,是休闲农业发展之源。休闲农业是农民的休闲农业。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考虑农民长远利益,确保其主体地位。要通过积极推动落实农村“四个全覆盖”,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使其承担有效管理农村、发展农业和提升农民的重担,有效参与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协助政府推行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建设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