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读懂古诗词
2019-02-12姚慧格
摘 要:高考诗歌鉴赏题,越来越重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所以,读懂诗歌是鉴赏的基础。教师结合实例进行解说,介绍了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遭遇,关注诗歌题目,抓住关键字、词(句)等六种读懂诗歌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关键词:诗歌鉴赏;读懂诗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8-007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062
读懂诗词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下面结合具体的实例,给大家介绍几种快速读懂诗词的方法。
一、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经历遭遇
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这种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朝政国事、经历遭遇、家庭背景等密切相关,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王安石熙宁三年担任宰相,在这期间他推行改革,矢志变法,但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根据这一时代背景就不难知道王安石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人格的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二、关注诗歌题目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是诗歌的眼睛,往往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表露作者心情,彰显作品主旨等,所以,关注题目是读懂诗词的关键所在。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诗歌的题目往往有如下几种作用。
1.题目揭示内容。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初读诗歌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结合题目再读才明白,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谈读书的感受。读书不仅可以欣赏到美好的事物,使人身心愉悦,而且可以启迪心灵,增长智慧。
2.题目表露心情。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作者一大早就打开大门,迎接友人到来,心情急切兴奋,坐立难安,以至于出现了幻觉,直到暮钟响起,才知道友人已不可能到来。这种心情在读题目时已有显现,再读内容体会更真。
3.题目表明主题。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很明显,是要探问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合乎要求,能不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自己是不是能够榜上有名。如果我们忽视诗歌题目,以为是写闺中琐事,供人戏谑玩笑,研读题目之后才豁然开朗。
三、抓住关键字、词(句)
古人讲究炼字,往往用一两个字或一句话把诗(词)意表达出来,奠定全诗(全词)的感情基调。如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第三年,写一次出游遇雨的经历。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作者在雨中放声吟唱,从容自若,不慌不忙,没有丝毫的埋怨和窘迫。“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点睛之笔,让人由自然界的风雨想到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不畏挫折打击,旷达乐观的情怀。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由“故园情”一词可见诗人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了解语言特点,掌握词语的活用和句法
诗歌是用来吟咏歌唱的,它讲究韵律、节拍,读起来要朗朗上口。为达到这一目的,常常要打破常规,或名词并列,或语序倒装。要正确理解诗意(词意),需要添加必要的成分或调整语序。比如,“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连用六个名词,在理解时要添加动词。再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古诗词中还涉及活用和对古代词语的理解。比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悦”“空”为使动用法;“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但”是“只要”的意思。掌握了这些语言知识,才能为正确理解诗词的意思打下基础。
五、牢记诗歌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含义往往是固定的。以“明月”为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借月表现的是思乡怀亲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寄寓的是清幽雅致之境;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借月表现的是凄清孤苦之情;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通过写明月表现的是时间永恒之叹。记住意象的含义,能更好地解读诗歌。
六、结合注释
出现在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中的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出现在诗后的注释,对理解诗歌和答题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注释或介绍诗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或注释生僻字、重点词,抑或是典故。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梅花”系乐曲《梅花落》。看了注释才会知道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
总之,鉴赏诗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去感悟它,才能再现出古诗词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王水照,崔銘.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3]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李爱莉]
作者简介:姚慧格(1974.12— ),女,汉族,河北邢台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