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分析
2019-02-12曾佳志徐宇翔
曾佳志 徐宇翔
关键词: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互联网产业
一、引言
新时代下,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互联网+”的引领,互联网产业迎来一次创造一种新业态的机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02亿人,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968万人,半年增长率为 3.8%,互联网普及率为 57.7%。互联网数字技术正在加速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经济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产业组织学中的S-C-P研究范式研究当前互联网产业结构,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该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行业发展特点,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二、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界定
互联网经济这一概念最早由约翰·费劳尔提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创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互联网产业的界定存在不同见解。相关学者指出,从其特性角度考虑,可以将网络经济分为狭义与广义的网络经济,从当前互联网企业模式来看,本文所研究的互联网产业属于狭义的网络经济。本文在借鉴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一个更能反映网络产业基础核心的概念。将互联网产业界定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为企业、用户、组织提供某项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新产业模式,它包含如电子商务、电子支付、门户网站、休闲服务、网络银行和其他互联网服务。
表1 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集中度(单位:%)
资料来源:由艾瑞咨询等网站数据整理计算得
三、中国互联网产业的S-C-P分析
(一)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结构
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数据库统计互联网产业的具体信息。本文引用刘茂红(2011)和陶爱萍(2009)等采用的方法,对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作为行业份额的主要数据来源,以此为基础计算行业集中度。考虑到CR指数的测算相对简单,同时,还能较好地反映出产业内的生产集中度,因而被广泛使用,本文也将使用该指标作为反映市场结构的核心指标。通过在艾瑞网上收集互联网行业信息, 2017年9月的月用户覆盖率测算出对应的CR4和CR8指数。市场集中度等于某网站占该子类所有网站的比重之和,以此来分析互联网产业集中度。根据收集到的网站信息,将其分类为电子商务类、新闻咨询类、休闲娱乐类、网络服务类、社区交友类。如表1所示,CR4中最高的是网络服务类,为60.45%,最低的的是新闻资讯类,为36.96%;相比于CR4、CR8指数中最高的依然是网络服务类,为74.78%,最低的为57.67%。与杨阳和赵守艳等的研究结果相近,说明当前互联网企业大都属于寡头垄断型,只是垄断的程度不是那么高。
(二)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行为
1、互联网企业的非价格行为
非价格行为主要是指广告策略与销售策略。互联网企业的销售策略主要为免费价格策略,如免费收发邮件、免费下载一般软件等。当前,互联网企业主要采取的非价格行为策略主要是在推广期实行免费策略,要求消费者绑定其应用,通过短期的亏损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后期依托互联网产业的成本递减收益递增的效应赚取大量利润。
2、价格歧视
网络产业较传统产业更具备价格歧视的条件,合乎市场环境和产品特征的歧视定价对厂商和消费者都是有利的,一些早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巨头往往通过其垄断势力支配市场,获取大量消费者剩余。由于信息收集的便利,供应商可以低成本的细分市场,以防止消费者之间的转卖套利行为,所以互联网产业实施价格歧视的条件更为成熟,效果也更为理想。目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采取的价格歧视主要有个人化定价、版本划分和群体定价等。
(三)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互联网企业的市场绩效主要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经济外部性:主要是技术外部性与信息外部性。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这种产品具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使其他产业中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大大缓解,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率。许多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的外部经济性进行创新和改革,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创新,使垄断厂商具有更强的实力和能力去实现创新,创新后的高额利润又激励垄断性企业继续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创新循环。企业通过各种策略锁定消费者之后,网络双边效应能带来很强的马太效应,使得在某一领域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如腾讯的网络游戏业务,市场上流行的营销成功的公司大多都通过腾讯的网络平台运营,赚取高额合作利润。
四、结束语
本文以中国互联网产业为分析对象,通过典型的S-C-P范式,对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表明当前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合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参考文献
[1]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邓俊荣,王林雪.网络经济、寡头垄断效率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J].生产力研究,2006(3).
[3]杜传忠.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4]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干春晖,钮继新.网络信息产品市场的定价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6]哈尔·瓦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8]史忠良,刘劲松.网络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演进探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7).
[9]赵立昌,史忠良,彭少华.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分析[J].企业经济, 2012.
[10]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學博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