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三落厝及其他
2019-02-12易明
易明
2018年10月回福州,在老城区南门兜一带有点找不着北,因为改造中的地方太多,平面瞧过去都是些遮挡,目光短浅的结果就是影响你脑子思考。有大格局一定是在高处,比如要欣赏三坊七巷的建筑之美,除了在一条条老街行走,必须要站到乌石山顶,从一个高处,不一定是高瞻远瞩,单凭眼前的气象恢宏,可能就已经让你内心感动。有时还需要比较,在前门的北京坊祖母厨房西餐厅,有附近十分稀有难得的高处,可以眺望天安门和毛主席纪念堂,也可以俯视大栅栏西街和前门西河沿这一带,这儿的街区肌理上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有极高的相似度。从过往看商业气息会更浓郁,平民文化的东西更多一些。远追明清,近观民国,再往下说就60岁上下的这一波北京人,都还知道的那些繁华往事。感受和福州正好相反,近了看好像是那么回事,或小资或复古,花活不少。从高处一瞧,高矮错落,私搭乱建的,那叫一个乱。可惜了!
福州的烟台山,是这次回故乡想好好寻觅的地方之一,起因是听到它要被改造了。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闽江南江滨,海拔41.6米。说南望五虎,北眺三山,那肯定是40年前,但要说“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景色,现在或许还有。它是在闽江乌龙江两江奔腾相拥的南台岛上,叫仓山区,历史上曾经归闽县、侯官县、怀安县三县管辖,说句没头脑的话,大宋朝富甲天下,国家治理地方也犯了老毛病,州县多官吏多。宋代烟台山的官称是“天宁山”,无论什么时候,天下太平都是最美好的愿望。
老家的街区
到明朝多了个称谓,叫“盐仓山”。《闽书》记载:“天宁台,自横山南渡为天宁山,山有台曰天宁台,俗名盐仓山,又名挂榜山,省会第一案也。”关于盐仓位置,历史记载是在山上的天宁寺内,并有盐馆,特设盐官负责盐务,想想盐铁专卖,那是从大汉朝就开始的国家垄断经营,现在人多吃点盐就怕高血压,解放前那可是战略物资,当年红军在闽西山上打游击,被敌人围困,除了缺武器粮食,最缺少的就是盐。“仓山”有盐仓还有米仓,算是名副其实,至今还遗留着一处明代盐仓遗址。清朝,福州官府为避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的名讳,把“天宁山”改为“天安山”。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并成為海内外最著名的茶港,茶仓也越来越多,盐、米、茶仓集中在山脚的江边,百姓就把“天安山”俗称为“仓前山”了。
说“烟台山”,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南宋末年元兵打到福州,就在天宁山顶筑垒架炮,明朝中期戚继光张经抗倭,在山上设烽火台,因此后来人们又称之为烟台山。山东烟台市也有烟台山,也是在明嘉靖年间为防倭寇侵袭而在山顶设烽火台。有意思的是,两地虽然相距千里之远,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联系。后来清朝林则徐重修炮台,再后来1911年9月19日清晨,辛亥革命起义军在山上烟墩处放了三声响炮,作为攻城信号,9月21日福州光复。
烟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被外国势力所盘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怡和洋行作为英国驻福州领事,在烟台山首设领事馆,并建造爱国路2号建筑及乐群楼和六座仓库。至20世纪初,共有英法美德俄日荷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驻福州领事馆。到了光绪年间,烟台山已有外国商行30多家,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也纷纷派传教士,在这里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1920年以后,华侨回国内办实业、置地产,烟台山附近成为热门之地。经过一百多年的几番营造,风格多样、造型奇特的中西建筑杂陈在山上山下街里街外。新中国建立后的70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至今保留下数十座比较完整的西洋建筑和中式园林古厝,被誉为福州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勉强一点,算是风韵犹存吧。
官方消息,烟台山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区内保存有163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处15座、文物登记点81处、非登记点74处、历史街巷38处,这些都是福州市传统中轴线保护、滨水空间发展的重要部分。改造工程将依法保护好现存的空间格局,加大对街道绿地、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人文环境等要素及口述、传统工艺、地方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使其成为福州城市发展的“见证”。此外,还将突出19世纪中西文化合璧的建筑特色,适当增加文艺娱乐项目,书店画廊茶室咖啡店,丰富各类景观内容。如同三坊七巷的“成片保护”,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面积为53.22平方公里,其中仓前片区43.05平方公里、江心岛5.94平方公里、中州岛4.23平方公里。采取的保护方式有修缮、维修改善、保留、整修改善、更新等5类,力求打造成福州的“新名片”。
盆景方向标
从福州南门兜打车过解放大桥,顺观井路、梅坞路到乐群路拾阶而上,应该就可以到烟台山公园了。不巧公园正在改造,关门了。接着往上走,欣赏了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的老房子,又往下走进了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院子,再往下是麦园路。本想找石厝教堂,无奈走错了方向,原来那条乐群路的后半段,是个长长的街巷,看四周围实在残破,没信心走下去,其实就差200来米了。
关于文物建筑的再造,说了面,接下来再说个点。家乡的“三落厝”,位置在连江县丹阳镇坂顶村,具体一点是大山脚下的杜棠自然村。作为晚唐礼部尚书张莹的故居,三落厝最早建于唐代,明朝被火焚毁,嘉靖年间有郑氏族人在原地重建了一个大厝,留存至今。作为县里规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木石结构,有大小200多间房子。格局上,它以三套四合院横向舒展,借过雨亭连接。院和院还有水渠相通,形成“山泉入宅、宅内有河、河中有房”的独特景观。
40年前,三落厝是四五百乡民的遮风避雨之所,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人搬走了,2000年后古厝几乎搬空,房屋年久失修,日渐荒废朽败。如何保住古厝、留住乡愁?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性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落厝的长远保护问题。经过多方邀约、走访,2016年底,厦门朗乡投资有限公司相中三落厝,计划投资1.5亿元,进行保护性开发。按照合约,项目采用PPP投资合作模式,由坂顶村与朗乡公司签订协议,给予朗乡投资、建设、维护、运营且承担风险和获得收益的特许经营权。村里最直接的是租金收入,地方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扶持把控,三方共赢实现了古民居的全面修缮和有效利用。
签约后,三落厝以“修旧如旧”为原则的保护改造工程立即展开,由于房子长时间荒废,出现了大面积的损坏,结构倾斜、白蚁腐蚀、瓦片残破。为了最大程度恢复古宅的味道,投资方尽可能地采购旧料,使得实际成本远超预算。经过一年多的全方位修缮,古老的民居在访客的反复期盼下,终于惊艳亮相,厝内的梁柱、门楣、美人靠、观景阁等,古朴精致,完好保存。为了有效使用,适度的现代商业开发无法回避,如何用好这座珍贵的古建筑,项目的文创旅游设计团队下了一番功夫。再造室内外天然景观,在附近的山中引泉水入厝,庭院、走廊基本不做硬化处理,保留有上百年沧桑的土墙。老房子原来的居住空间狭窄,难以符合现代人的起居习惯,创意团队打通一些间隔,改造出40间精品度假客房。在周边设计的文创街区,朗乡学堂、朗乡艺术馆,戏台、民俗馆,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整体布局。
2018年11月18日,这里成为苏州国画院的写生创作基地,据说苏州国画院的前身苏州国画馆最早选址在怡园,1978年迁到拙政园,1985年迁到听枫园。一路走来与本乡本土有不解之缘还可以理解,但是能和偏于东南福建山沟沟里的古民居扯上点关系,就不得不佩服始作俑者的眼光了。2018年12月15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巡展的第一站也在这里举行,作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1895年開始举行,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建筑艺术最具影响的盛事。主要策展人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说,本届中国国家馆的主题是“我们的乡村”,展览的目的不仅在于“乡愁”,更希望回到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展望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并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乡村发展的诸多议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展览以图片形式对中国过去几年的乡村建筑创作、环境营造、文化传承等进行总结,选择三落厝是对其重生过程的理念认同,特别是古建筑保护基础上的成功利用、现代企业与乡村社区有机融合的可贵探索。
(编辑·刘颖)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