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滇20井水位受降雨影响分析
2019-02-12字承柱段美芳毕树伟
字承柱,张 立,段美芳,毕树伟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地下水位变化是地下水系统对内外作用力的一种响应。一般认为,水位变化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1997)。水位易受降雨、气压、固体潮、地应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张昭栋等,1989)。面对众多干扰异常,如何对出现的干扰异常进行识别和排除,如何从复杂的干扰背景下提取出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无疑是当前提高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效能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车用太等,2011)。洱源台滇20井静水位受降雨影响明显,降雨期间,直接利用水位观测值,很难准确识别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本文主要研究降雨对洱源台滇20井静水位的影响,并讨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正确识别和排除洱源台静水位观测资料中的降水干扰提供依据。
1 资料分析
1.1 研究区域
图1 洱源滇20井构造位置图
洱源台滇20井位于洱源县城,1984年10月完井,成井后自流。井观测含水层埋深位于80.22~144.02 m、165.55~266.56 m,揭露厚度164.8 m,为苍山变质岩,属基岩裂隙承压水(云南省地震局,2012)。出水口水温20.0±3 ℃,流量稳定(基本保持在0.010~0.006 L/s),pH值7.60,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钾钠型。井口位于洱源盆地中西部,构造部位处于红河断裂北端,金沙江断裂和剑川—丽江断裂等多条断裂交汇处,地热异常区边缘(郭绍忠等,1998)(见图1)。洱源滇20井于1988年开始动水位观测,2008年9月5日21时水位开始下降,至6日3时下降1.53 m,其后缓慢下降,至自流井断流。此后采用LN-3A型水位仪进行静水位观测至今。滇20井由成井时的动水位井变为现在的静水位井,下文中将对现井水类型、主要补给源等进行详细分析。
1.2 水化学实验观测数据分析
(1)采样与测试。为了分析滇20井主要水补给来源,本研究组于2018 年7月采集了洱源台滇20井水样进行样品分析。样品容器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的玻璃瓶,瓶盖为带螺旋的塑料盖。为了避免样品被污染,采样前用所取井水清洗玻璃瓶3次,然后采用溢流法采集样品。采好后立即盖好瓶盖,用封口膜缠紧瓶口。在每个取样点同时取2份样品。样品的水化学项目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下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单元)测定,分析设备为ICS-2000 离子色谱仪。样品的氢氧同位素测试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完成,采用二氧化碳-水平衡法和锌还原法测定氢氧同位素,分析设备为 MAT-253。测试 δ18O和δ2H的精度分别为±0.2‰和±1‰。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滇20井水样水化学分析结果
(2)水化学分析。水样三线图可以表明水体的主离子组成变化,体现水体化学特征(沈照理等,1993)。由滇20井水样三线图(见图2a)可知,该井井水属于重碳酸钾钠型水。Na-K-Mg三角图解被用来评价水岩平衡状态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水样(苏鹤军等,2010)。图2b为滇20井井水的Na-K-Mg三角图,图中曲线为矿物平衡线。样品落在“未成熟水”区域,表明循环周期相对较快,水-岩之间尚未达到离子平衡状态,水岩作用仍在进行,受地表水影响较大。氢氧同位素结果能够更好地分析井水的成因。大气降水线引自Craig(1961),其方程δ2H=8δ18O+10。式中δ2H为氢同位素实测比值,δ18O为氧同位素实测比值。井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线对比如图2c,其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样品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关系。测值接近大气降水线并偏右,表明为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测区地下水与围岩介质发生了水-岩相互作用。
图2 水样的三线图(a)、Na-K-Mg三角图(b)、水样氢氧同位素与大气降水线关系图(c)
1.3 降雨和水位变化关系
(1)水位变化特征分析。从2015~2018年水位与降雨量五日均值对比图(见图3)可以看出:水位曲线具有明显的年变规律,1~5月处于低值,6~10月缓慢上升,10月达到年最高值,11~12月缓慢下降,回到低值。2018年11~12月出现破年变高值上升异常,经分析出现此异常的原因为:2018年4~12月期间,距离观测井10 m左右的位置有地下排污管道施工,对水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结束后,水位已恢复正常。
图3 洱源滇20井水位与降雨量五日均值对比
(2)日降雨量与水位变化的关系。据图3可看出,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降雨量达到一定量后引起水位上升,井水位滞后于降雨开始上升,达到高值后逐渐下降,下降过程的时间要比上升过程的时间要长。洱源地区的雨季集中在6~9月,8月降雨量最大,统计2016年8月日降雨量与水位日变化值(见表1),从统计结果看出:日降雨量达10 mm以上会引起水位上升,降雨量越大,水位上升越高。
表2 2016年8月日降雨量与水位变化
图4 日降雨量与水位日变化量的关系
提取2015~2018年期间日降雨量在10 mm以上的时段对应的水位日变化量,对其关系进行一元回归分析(见图4),得到水位日变化量(y)与日降雨量(x)的关系表达式:
y=0.005x-0.005
(1)
其中,相关系数R=0.768,统计样本数n=62,自由度n-2=60,远大于1%和5%置信度下的相关系数0.325和0.250(徐国祥,2007),说明水位日变化和日降雨量变化的线性相关显著。
2 水位变化与地震关系分析
据上文分析可知,滇20井的水位上升变化受降雨影响明显,所以判断水位变化是否为地震前兆异常,需要首先排除降雨引起的干扰。本文选取近6年来距井口半径50 km范围内5.0级以上地震进行分析,共4次地震(见表3)。
表3 近6年来距井口半径50 km范围内5.0级地震及对应的水位前兆异常特征
2013年3月3日13时41分洱源发生5.5级地震,2013年4月17日9时45分洱源发生5.0级地震。根据滇20井水位的年变规律,11月到次年5月水位变化应为缓慢下降趋势。在这2次地震发生前4个月,即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水位出现破年变上升异常变化(见图5),期间洱源地区无明显降雨,可以排除降雨引起水位上升变化。同时仪器运行正常,井口周边无干扰源,从而可以判断此次异常为地震前兆异常。2016年5月18日00时48分云龙发生5.0级地震,5月13~17日水位出现上升异常变化(见图6),13~14日无降雨,15日降雨量为9.2 mm,16日降雨量为2.5 mm,17日降雨量为0.1 mm,通过前文分析可知,该降雨量不足以引起水位上升变化,且此次水位上升在降雨之前,期间仪器运行正常,周边无干扰源,可以判断此次异常为地震前兆异常。分析表明该井水位变化能够提供一定的地震前兆信息。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含水层介质受到区域构造活动的作用(Claesson et al.,2004)。孔隙岩石试件的不排液三轴压缩试验表明,水位突升等震前与临震异常与孔隙压变化有关,临震前震中地区部分岩石发生局部破裂或产生断层蠕动,使应力大幅度释放,这可能引起孔隙压力增大,导致水位变化(张伯崇等,1991)。也有学者认为区域应力调整改变了介质的渗透性,从而对渗流过程产生影响,即构造活动增加了含水层渗透性和流动通道,致使其他含水层的水补给了井水(赵利飞等,2002; Claesson et al.,2007),引起水位上升。这2种观点的前提都是存在区域构造活动。滇20井对台站附近地区的构造活动有一定的反映,地震前兆异常特征为趋势上升变化或上升异常变化。
图5 洱源滇20井水位日均值图
图6 洱源滇20井水位与降雨量分钟值图
3 结论
借助水化学和物理分析方法,对洱源台滇20井水位的异常上升及其补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滇20井井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井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水岩作用。(2)通过分析大气降水与井水的补给关系,水位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认为降水与滇20井水位的显著升高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是大气降水的增多引起滇20井水位升高。在排除降雨干扰的提前下,滇20井对周边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地震前兆异常表现为破年变趋势上升异常或上升异常。(3)应用水化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为科学、客观地分析井水位异常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