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旺苍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2019-02-12史东林
史东林
(四川旺苍经济开发区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四川 旺苍 628200)
四川旺苍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能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光、热、水资源,并且境内昼夜温差大,土壤中富含硒、锌等20余种微量元素,有助于茶树内有效成分的积累,这些独特的优势条件使旺苍成为种茶的宝地,成为我国最古老茶区和茶叶发祥地之一,其种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近年来,旺苍充分发挥禀赋优势,依托本地资源和科技、人文力量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进程,实现了茶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中国名茶之乡、四川9个茶叶生产基地强县之一,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专家验收。茶产业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经济效益、最具发展潜力的“四大主导产业”之首和脱贫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2016年茶农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被老百姓称为茶叶尖上的“绿色银行”。目前,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茶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旺苍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其继续焕发发展活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对旺苍茶产业做一些简单思考,以期望对旺苍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旺苍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文化积淀厚重
据史书记载,旺苍具有两千多年种茶制茶历史,高阳坡茶在西汉被列为贡茶,至今高阳坡还有古代加工遗址和生长旺盛的古茶树;武则天常将旺苍一带产的利州南路茶赐予有功之臣;唐玄宗李隆基赐高阳坡茶为“知善君子”;米仓山地区至今仍流传武侯诸葛教民种茶于民间传说;五权风香岭茶叶在明清时代就运销西安、甘肃等地。
1.2 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旺苍县委县政府一直把茶产业作为最具优势、最有潜力的特色产业来抓,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接力”推进茶产业发展。一是政策保障。先后制定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旺苍县新建茶园验收办法》等一系列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责任到人。根据《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产茶乡镇和县级机关帮扶重点茶厂的通知》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专门负责,相关部门具体推进,责任分解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推进机制。三是定期督查。定期召开县级茶叶工业会议,听取茶叶发展情况,部署茶产业发展安排,研究破解茶叶发展困难举措。四是投入多元。县委、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补助新建茶园和管护老茶园;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各种项目资金用于茶园的路、水、地等配套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协调农民信贷、农村金融创新、村民互助基金等资金,为农民发展茶产业提供资金支持[1]。
1.3 基地初具规模
基地是茶产业的“第一车间”,是做强做大茶产业的关键。按照“因地制宜、集中成片、突出规模”的原则,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方向,积极推进基地建设,规划建成了10个千亩茶叶专业乡镇、11个20hm2以上的茶叶种植成片示范园,培育了15个茶叶专业村,截止2016年全县茶叶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47万hm2,标准化茶园面积达1.01hm2。
1.4 “龙头”进一步壮实
目前我国茶产业链大致分为3条:“茶农-茶叶合作社-消费者”“茶农-茶叶作坊-中间商-消费者”“茶农-茶叶企业-消费者”[2]。旺苍在推进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采用“茶农-茶叶企业-消费者”为主,其余两条为辅,整合了全县实力较强10余家茶业加工企业组建成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3]。近年来,米仓山茶业集团实力不断增强,龙头效应不断显现,以订单方式与茶农形成了利益同盟体,拥有有机茶叶基地700余hm2,绿色生态茶叶基地3000hm2,加工厂4个和茶叶研究所,先后通过了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有机茶认证和国家QS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定为质量信用AAA级企业,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米仓山茶业集团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县内茶叶生产农户1.36万户,带动茶农增收3015元。
1.5 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
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抓好企业品牌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牛鼻子“,此道对地方发展亦然。近年来,旺苍一直致力于旺苍茶叶品牌打造,努力提升旺苍茶叶的知晓率和知名度,通过举办川西北片区名优茶培训会、中国茶广元·有机·低碳国际学术研讨会、西部博览会、全省农博会等一系列推介活动,旺苍茶叶品牌效应不断凸显,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等;米仓山茶叶得到了“旺苍茶叶堪比龙井”的高度评价,先后荣获“中茶杯”一等奖、中国(成都)国际博览会金奖、杭州国际茗茶金奖、四川省“甘露杯”金奖、广茗杯一等奖、广元市“米仓山杯”金奖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质量可追溯产品、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特供茶等。同时广元纯黄茶、广元黄茶荣获第十届国际评比金奖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品牌效益不断凸显的同时,“米仓山”牌系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其影响力已与峨眉山茶、蒙顶山茶并驾齐驱。
1.6 营销网络不断完善
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旺苍茶叶“走出去”,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先后举办了“米仓山杯”万人品茶会等推介会,参加了第二十三届莫斯科国际食品展等各种博览会,“米仓山”系列产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成都、西安、兰州、呼和浩特等西部省会城市设立产品直营店、专卖店,打通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波兰等海外市场,建立“米仓山”系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营销模式。2016年米仓山茶销售到欧洲达到5000万元,填补了旺苍茶叶出口突破千万元大关的空白。
1.7 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做大做强“米仓山”系列产品同时,引进“中黄1号”,目前已建成黄茶母本园35hm2、苗圃13hm2、黄茶生产基地67hm2,形成“绿、黄”共同发展格局;木门镇初步探索了茶药、茶林等套种路径;举办“米仓山采茶节”,建成木门万亩生态茶叶米仓山主题公园、高阳坡贡茶园,开办出山水情与人世情完美结合的“农家茶楼”,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1.8 科技融合不断深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产业保持持续迸发活力的“兴奋剂”。旺苍县一直坚持以科技引领茶产业提质升级,与国内知名茶业研究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成立了广元市川北茶叶研究所,组建了米仓山茶业集团科研团队,为旺苍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室内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得方式,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加工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地膜栽培新技术、无公害施肥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2 旺苍茶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进入市场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虽然对旺苍茶品牌进行了整合,制定了《米仓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茶产品准入市场质量,但部分茶农和民间一些私人茶作坊任然存在小农经济思想,“提篮”销售,汉中、南江等地茶叶冒用“米仓山”系列产品进入市场,导致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影响旺苍茶业品牌形象。
2.2 品牌知名度有待提升
“米仓山”系类产品“鹅黄汤、板栗香”“色翠香郁似洞庭碧螺,味醇形美堪比西湖龙井”。近几年,其在西部地区知名度有了提高,但是与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茶、竹叶青等国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推广还处于起步阶段。
2.3 基地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滞后
旺苍茶叶基地在量上已初具规模,但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5个行政村,种植茶叶土地分散,不够集中,呈现“四处开花”种植局面,不利于茶树的管理和维护,造成资源浪费和管理缺失;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灾抗险能力较弱,部分茶园甚至没有灌溉设施。
2.4 品种搭配不合理,单产量低
旺苍种植的茶树主要为福鼎太白、福选9号、名山131等绿茶品种,采摘时间集中,对天气依赖强,单产量低;无性系良种占比低,茶叶基地老化、未老先衰现象严重,茶叶产量不高、自然淘汰率较大。
2.5 机械化程度低,产业链短
采茶以手采为主,茶园修剪使用半自动化机械;茶叶加工厂加工设备简单,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炒干机等多为普通机械,加工质量低、数量少;加工产业结构仍是粗放型,产品以初级干茶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单一;茶旅融合深度不够,仅仅停留小范围起步阶段。
2.6 科技含量不高,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旺苍虽然实行了专家包乡镇、技术员包茶园和茶场,但不能满足茶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有点“力不从心”,影响良种茶树栽种技术、先进茶叶加工技术的推广和茶园管理,导致鲜茶不能有效及时采摘和生产加工技术上线使用,影响茶叶品质和质量的提升;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研发不足,主要以春茶为主,而夏茶和秋茶无人为津,茶叶资源严重浪费;部分茶农未能按有机茶园、生态产业的管理要求进行茶园管理,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茶叶农药残留量超标;部分茶农、茶叶加工企业经营者小农意识严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
2.7 融资困难,制约茶产业发展
部分茶农依靠政府政策补助建立茶园,但茶叶基地投资大,回效慢,自身经济实力有限,社会资本投入不足,使茶农心有余而力不足,影响茶产业基地集聚集约发展;茶叶加工企业有时因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门槛高,周期短,被迫减少鲜茶收购,影响茶农积极性。
3 旺苍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3.1 高标准建设生产基地
根据气候特点、土质特性和茶树生长适应性,科学规划基地布局,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引导基地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发展;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创新社会资本融入机制,按照有机茶园、生态茶园的建设标准,建立多生态因子、多层次、系统平衡的立体栽培结构,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如茶园微灌设施等,建立病虫测报预警体系,安放杀虫灯、粘虫板等灭虫设备等;加大良种茶树的培养和推广,注意早、中、晚合理搭配,丰富茶树资源,提升茶园质量[4];通过引种、修剪、改树、改土、改肥、归并移植等方式,加大对品种退化、长势衰老、缺行断垄、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基地改造力度,逐步使其达到机械化管理和机械采摘标准要求,切实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同时,鼓励基地通过QS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保证茶品质[5]。
3.2 加快集聚集约发展
依托红城英才“五大计划”“百名英才计划”“千名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引进各类茶产业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提高创新能力,夯实智力支撑。加强科技研发能力,推进茶产品深加工发展,创新加工工艺,提高夏秋茶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低端茶叶和下脚料开发市场潜力巨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家禽饲料和食用菌培养基等系列产品,将茶叶从传统的单纯原料领域向医药、食品、化工和保健等综合利用领域发展,拓展增值空间。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适应发展新需求,创新茶叶品种,如杜仲茶等,开发面向普通消费者得中低端茶叶产品,推动高中低端茶叶成“金字塔”发展;加大茶园有机肥开发力度,鼓励旺苍县光华农业有限公司等有机肥生产企业依托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发出适合旺苍本地茶园实际的有机肥。借鉴赣榆县等地有机茶园发展模式,根据基地实际情况,探索和推广适合自身发展的复合生态型、循环型和综合型等种养模式,如“茶-林”“茶-药”“茶-禽-沼”等,促进单一茶叶种植向“立体式”发展;深度融合茶旅发展,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打造,沿东河流域将高阳坡贡茶园、七里峡景区、米仓山大峡谷、汉王山景区连成一线,发展集品高阳贡茶、泡鹿亭温泉、吃野生鱼、赏自然风光、高端小众探险于一体休闲度假旅游;在木门打造集品茶、赏牡丹、吃东凡土鸡、体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在化龙发展集垂钓于一体农家乐旅游;利用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出川到西北的米仓茶道在五权发展民俗风情旅游;同时融入旺苍独具特色的端公戏和具有川北民俗文化特色文艺节目,推行与茶产业相关的游客体验旅游模式,打造采茶与制茶体验,让游客切实感受到体验参与的乐趣,记录游客体验过程,留存体验记忆。
3.3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钥匙。积极组织和鼓励茶叶企业参加大型博览会和农博会、精品展示会、品尝会,提升旺苍茶叶知名度;借助旺苍一年一度举行的“红色旅游文化节暨米仓山红叶节”和“米仓山采茶节”契机,邀请国内外客商、知名企业、记者、茶叶专家等实地参观、考察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制作等,提高旺苍茶叶认可度;聘请中介机构,制作反应旺苍茶文化、茶特性形象宣传片和包装设计;加大与电视台、户外广告商、互联网媒体,微信平台等合作,创新宣传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旺苍茶叶;创新营销模式,组建专业营销队伍,运用O2O模式,鼓励通过加盟或参股等方式在一、二线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开设或增设专柜、品牌形象展销店和品尝区,入驻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同时加快旺苍茶叶进入超市、茶楼和在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建立批发网店的步伐,抢占市场份额。
3.4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
近年来,国家对食品饮料安全越来越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提高茶叶的卫生进口标准,这表明要实现旺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质量安全,强化质量追溯体系。广泛宣传,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舆论工具和会议等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活动,让茶叶生产标准意识和茶叶产品安全意识在广大茶农和企业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加强培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茶叶专家、技术员等专业人员通过集中培训、分片培训、一线指导等方式,丰富茶农、茶叶生产线工人茶叶知识,提高标准化素质和工作水平;鼓励茶叶企业经营者和合作社负责人参加EMBA、MPA等在职教育和外出考察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采用新技术,如机械化采择、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实现种植生态化、标准化,生产自动化、清洁化;支持企业、合作社、村集体、能人大户、农机人员等创建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组织、成立劳务服务公司等组织,以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为准则,为茶农提供施肥、采摘、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服务,从源头控制茶叶安全;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以乡镇农经站为基础,建立立体质检网络,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确保茶叶制品的农残害留量、有害物质限量达到标准要求,同时指导茶叶企业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要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7]。建立健全茶品牌防伪体系,开发条形防伪识别系统,统一张贴防伪标签,提高品牌识别度和安全度。